聚焦“核心素养”,建构“让学”策略

2018-11-29 19:56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小学纪学锋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5期
关键词:外甥自主性笔者

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小学 纪学锋

“让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海氏在《人,诗意地安居》一书中写道:“‘教’比‘学’难得多。……为什么?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学”的过程,但还缺乏“让学”策略,“似让非让”的“伪让学”和“全线退让”的“浅让学”以及“让亦不让”的“被让学”等现象层出不穷。基于此,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观照下,建构“让学”策略就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诉求。

一、让学,让学生“自主性探学”

当代语文教育家、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一书中,对“让学”做出诠释:“‘让’者,‘使’也。”“让学”有两层含义:一是让热爱,二是让实践。“热爱”是学之动力,“实践”是学之方式。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将学习时间、场所、机会等尽可能地让位于生,以便学生展开“自主性探学”。

例如笔者教学《渔歌子》,不仅关注诗词的言语秘妙,更关注学生的思维实践。教师充分地“让学”,避免传统机械的逐字逐句的解析法,学生经历了一场真实的学习历程。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但其中却有24个字在写景,仅“不须归”三个字在写人。据此,在学生初读词作时,仅让学生围绕“鳜鱼”“箬笠”“蓑衣”等几个陌生词展开对话,直指词人“不须归”的态度,运用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词人不须归呢?学生展开自主性探学。有的学生从词的表层意思解读“不须归”;有学生则通过网络查询,联系作者、词写作背景解读“不须归”等等。学生的“自主性探学”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在教学中,笔者始终将学生放置于“课堂中央”,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学生在领略词作优美的意境过程中,通过想象、思维,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体验。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与文字自然相遇,学生触摸到了词的内在灵魂。

二、让学,让学生“合作性研学”

“让学”,不仅仅是学生自主性探学,更是学生彼此之间切磋、交流的互学,是学生的思维碰撞,是一种“合作性研学”。语文教学不是少数学生的“一言堂”,更不是“话语霸权”,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质,让学生乐于学习、勇于表达。在语文“让学课堂”中,教师的身份是“向导、伙伴、顾问”,学生则是语文学习的体验者、感受者、感悟者。

如《水》一文是马朝虎写的一篇回忆儿时村子里人们缺水之苦的叙事散文。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能够体会到缺水之苦,另一方面又能感受到有水之乐。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村里人面对艰苦环境时的一种乐观心态?这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深化理解。教学中,笔者运用问题链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文本思维:“文中是怎样描写缺水之苦的?”“作者都是描写的缺水之苦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尽管最后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笔者给足了学生交流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阅读文本,对文本进行交流、讨论。学生有条不紊,有的汇报,有的记录,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其中的一个组是这样汇报的:这是反衬的写作手法,以乐衬苦;这是表现了处于艰苦环境中人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这样写作,更能表现出水之珍贵,启示我们要节约用水等。最后,笔者还补充了马朝虎的另外一篇散文《腊梅香》,学生“跑组”交流,充分地合作分享、交流互助。在全班展示环节,学生侃侃而谈,纷纷表达自己小组形成的某些观点、共识,如此,既拓言,又拓意。

学生在小组、集体中学习,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地方。这样的合作学习,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教师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学习,从设计教转向设计学。对学生积极助学、促学,将学生从对文本表面的把握推向对文本的深层理解。

三、让学,让学生“创造性展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犹如一个“牧者”,他的意义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其作用就在于点燃学生思维火把。“让学”要“引思”,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思考。教学中,教师聚焦学生思维能力、价值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且学且思、且思且学,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自觉迁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例如《望月》一文,其目标是“感悟作者、诗人、小外甥望月的‘美’‘情’‘趣’,了解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人物特点”。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单”,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一是“月下背诗”;二是“月亮像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已有学习基础,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展开创造性学习,从中赏析小外甥形象。有学生从文本中表现小外甥聪明好学的联诗开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但学生并没有局限于文本中的“月诗”,而是向外拓展,他们沉浸在“月诗”的狂欢和幸福里。有学生借助“月亮像什么”的活动,解读出小外甥的“童性”,解读出小外甥的纯朴、天真和情趣。“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睁大一次……”。学生并不局限于文本,而是借助笔者提供的月夜场景,写下了自己与月亮有关的美好往事,学生奇思妙想、妙语连珠。

阿尔贝·雅卡尔在《科学之险》中说:“理解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和爱一样重要。这不是一件可以指派给别人做的事情。”让学,不仅仅要关照学生完整的学习活动,而且还要指向儿童的自我意义。只有这样,语文阅读才能浸入儿童的心灵,才能实现“学多于教”的华丽转身,才能达成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幸福“语文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宁宁.“让学”课堂:异化现象及教学探究[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5(8).

[2]陶静.“让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探索[J].七彩语文,2015(6).

[3]雷富平.“让学引思”,让学习真正发生[J].教学月刊(小学综合),2016(5).

猜你喜欢
外甥自主性笔者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老师,别走……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6岁外甥难倒我了
假装
磕头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发展性教育督导与学校办学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