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冬瓜繁殖与栽培技术研究

2018-11-29 20:53
绿色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苗龄苗高生长量

袁 梅

(曲靖市国有海寨林场,云南 曲靖 655003)

1 引言

旱冬瓜(Alnusnepalensis),别名蒙自桤木(据中国树木分类学),尼泊尔桤木(据中国植物志),冬瓜树(云南)[1],属桦木科(Betulaceae)落叶乔木,高达25 m,胸径1 m。幼时树皮淡绿色,老时为深灰褐色,鳞片开裂。冬芽有树脂,芽鳞2枚,幼枝初被黄色毛。叶卵形至卵状椭圆形,疏生单细锯齿或近全缘,侧脉6~15对,下面有白粉,沿叶脉有毛。雄花柔荑花序细长而下垂,雌花序多数集生于分枝的总柄上,果序矩圆形,长1.5~2 cm,具短柄,果苞厚,木质,坚果两侧有窄翅[2]。因其树型自然美观、生长快速、固碳能力强而成为近年城市绿化、公园观赏、住宅美化的首选树木。

旱冬瓜是速生树种,常作为胶合板、包装用材,也可用于木雕、火柴、制浆等用材[2];其具有生长迅速、 耐贫瘠、 适应性广的特点;其根具有固氮菌,对矿质元素具有较强的吸收富集能力;叶是良好的有机肥料,对山地土壤的改良有较好作用;木材无异味,质轻,是制作食品包装箱的好材料,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3~5]。同时。旱冬瓜是云南省重要的用材树种和荒山绿化树种,是营建生态林、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的优良树种[6]。近年,在云南各地的公园、住宅小区、城市绿化中也用到了旱冬瓜,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观赏树木。

2 试验内容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试验地在云南省曲靖市国营海寨林场,气候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4.5 ℃,年平均降水量1008.9 mm,年蒸发量为2140.3 mm,年平均日照时数2108.2 h,年均降雪天数5.3 d,年均降霜天数32 d。

2.2 试验材料

旱冬瓜种子(采自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有机肥、复合肥(N、P和K含量分别为N≥14%,P≥6%,K≥18%)、电子天平(种子和肥料称重)、多菌灵(苗床消毒)、高锰酸钾(种子消毒和苗床消毒)、量杯、烧杯、塑料桶、纱布(包裹种子进行处理)、锄头、硬纸板(用于小区隔离)等。

2.3 试验目的

了解不同有机肥施肥量和吲哚丁酸浓度处理组合的旱冬瓜苗木播种至0.6年期间不同苗龄等苗木地上(地径和苗高)、地下部分(根系)的生长指标、生物量,了解旱冬瓜苗木的生长过程和地上、地下部分的生长关系。

2.4 试验实施

2.4.1 整地和试验小区划分

将试验地土团打细、整平,做成10 cm的高床。在播种前2 d用多菌灵进行苗床消毒,以8 g/m2的标准配制1%的多菌灵液均匀地喷撒在床面上,播种前1 d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喷洒床面至土壤20 cm表层湿透进一步土壤消毒。

整地后的苗床,根据试验设计划分试验区。在试验区的基础上,划分本试验的小区,每小区的床面长41 cm、宽60 cm ,共4个小区,即面积为0.246 m2,总面积约为0.984 m2。

2.4.2 施肥

整地完成后,在4个试验小区上依次施以有机肥1.25kg、1.25kg、2.5kg、2.5kg,并使其与土壤拌匀。

2.4.3 种子处理与播种

(1)浸种消毒。先称取4份等重(每份10 g)的旱冬瓜种子并用干净的纱布包裹(因种子浸泡后会发胀,种子包裹适当的松一些),将包裹好的种子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0.5 h,用清水洗干净后,再用清水浸泡24~36 h后按照试验设计要求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溶液浸泡0.5 h,待阴干后于细土拌匀后准备播种。

(2)播种时间与方法。播种于2010年4月1日进行,播种采取撒播,即将种子均匀地撒在苗床上,然后用手或木杆反复整平使种子充分落入表层土内,以依稀可见种子为宜,不用盖土。

2.4.4 播后管理

每3~5 d洒水1次,保持苗床湿润即可;空气温度保持在20~28 ℃,中午温度过高时盖上遮阳网并注意棚内通风透气。当苗木出土后,每天中午掀开薄膜的两侧保持通风降温,傍晚或阴天盖上塑料薄膜。苗床注意病虫害防治,每10~15 d用多菌灵500倍液喷一次。此外要勤除草,以免杂草与苗木竞争养分、水分和光照而影响苗木生长。

2.5 数据测定与分析

试验于6~10月中旬分别5次进行数据的测定。根据出苗情况,分小区测算苗木的场圃发芽率并测定苗木的地茎、苗高、主根长、叶片数等生长指标。

2.5.1 场圃发芽率的测定

场圃发芽率通过抽样的方法测定。

2.5.2 绘制旱冬瓜苗木的生长过程图

各处理组合苗木不同苗龄测定和计算的地径、苗高平均值核对无误后输入计算机,运用Excel软件绘制旱冬瓜苗木随苗龄变化的生长过程图。

2.5.3 生物量的比较

各处理组合的鲜重和烘干重分别核对无误后输入计算机,运用Excel软件对各处理组合生物量进行直观的绘图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场圃发芽率

苗龄为30 d时,测定场圃发芽率,结果。其中结果表明,在苗龄30 d时,测定旱冬瓜的场圃发芽率,试验样地苗木数最多的是处理2,为5843株,最少的是处理组合1,仅4805株,4个样地的平均苗木数为5324株;场圃发芽率从少到多的排序为处理组合1(22.54%)<处理组合3(24.35%)<处理组合4(25.61%)<处理组合2(27.41%),平均场圃发芽率为24.98%;旱冬瓜种子的场圃发芽率随着有机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最优的为处理组合2。

3.2 苗木生长量分析

3.2.1 地茎

旱冬瓜从播种后60 d 开始至204 d ,5次测定苗木地径生长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结果见图1。

图1显示出苗龄60~115 d时,处理组合2为地径生长量最小,处理组合1的生长量与其相似,处理组合3为地径生长量最大,其次为处理组合4;苗龄115~131 d时,处理组合1和2的地径生长量超过处理组合3和4的;131~159 d之间,处理组合2的地径生长较缓慢,其余3个处理组合都进入了快速生长阶段。处理组合3在苗龄131~204 d期间一直为地径生长量最大,而处理组合4在苗龄204d时地径生长量最。苗龄204 d时,地径生长量最大的为处理组合3,其次为处理组合2和处理组合1,最小的是处理组合4。因此,旱冬瓜苗木总的生长过程,苗龄60 ~159 d各处理组合地径生长相对比较缓慢,苗龄159~204 d为地径的快速生长阶段,处理组合3的地径生长最优。

3.2.2 苗高

旱冬瓜从播种后60 d开始至204 d,5次测定苗木苗高生长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显示出苗龄60~115 d期间4个处理组合的苗高生长量相似,在苗龄115~131 d开始出现差异,处理组合3为苗高生长量最大,处理组合2为苗高生长量最小,而且处理组合2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此后4个处理组合均进入了快速生长阶段。处理组合3在苗龄131~204 d期间一直为苗高生长量最大,而处理组合1和处理组合2在苗龄204 d时苗高生长量最差,苗龄204 d苗高生长量最大的为处理组合3,其次为处理组合4。因此,在播种后60~131 d各处理组合,苗高生长相对比较缓慢,苗龄131~204 d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处理组合3的苗高生长最优。

3.2.3 主根生长

主根的生长过程 旱冬瓜从播种后60 d 开始至204 d,5次测定苗木主根生长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显示出苗龄60~115 d时4个处理组合的主根生长较缓慢,在115~131d进入同步增长状态;131~159 d之间处理组合1和处理组合2的苗木生长非常缓慢;处理组合3和处理组合4在131~204 d进入快速生长阶段,生长量明显高于处理组合1和2,且处理组合3的生长量大于处理组合4的。因此,159~204 d是旱冬瓜苗木主根的快速生长阶段,且在204 d时主根生长量最大的是处理组合3。

3.2.4 叶片的发育

旱冬瓜从播种后60 d开始至204 d,5次测定苗木叶片生长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显示出苗龄115~131 d时段处理组合1的叶片生长量增长最快,其次为处理组合3;而在苗龄131~159 d时,处理组合4的叶片生长量增长最快,其次为处理组合3;在204 d时不同处理组合的叶片生长量最大的为处理组合3,最小的为处理组合2。

3.3 生物量

3.3.1 鲜重比较

4个处理组合下,苗龄60~131 d时,苗木的鲜重生物量增长较缓慢,苗龄131~204 d时,苗木的鲜重开始出现较明显的增长;苗龄159~204 d时,苗木的鲜重迅速增长,鲜重最大的是处理组合3,其次是处理组合4,最小的是处理组合1和2。苗木的鲜重处理组合1、2、3和4依次增加,说明浸种和施肥对旱冬瓜苗木的生物量累积具有促进作用。

3.3.2 烘干重比较

苗木的生物量鲜重在温箱内烘干至恒重后与鲜重类似,4个处理组合下,苗龄60~131 d时,苗木的烘干重增长较缓慢,苗龄131~204 d时,苗木的烘干重开始出现差异且在159~204 d时段迅速增长,苗木的烘干重最大的是处理组合3,其次是处理组合4,最小的是处理组合1和2,说明基质施肥和激素浸种对旱冬瓜苗木的生物量累积具有促进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在2.5 kg/0.246 m2有机肥+0.2 g/L吲哚丁酸溶液浸种情况下,对地径、苗高、主根、叶片生长的促进最明显,生长表现较佳,旱冬瓜苗木生长健壮。但是,由于试验观测时间较短,未进行重复的试验,建议进一步开展旱冬瓜基质施肥和激素处理种子的处理组合试验,为生产实践提供旱冬瓜优质壮苗培育的应用技术。

猜你喜欢
苗龄苗高生长量
湘北绿桐I号生长规律初步研究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规律分析
贵州山地草莓不同时期子苗的最适扦插条件
湘西野生巨紫荆树干解析
柳杉过熟人工林生长量多年度测定分析
微生物菌肥对芳樟苗高生长的促生效果分析
烤烟井窖式移栽不同苗高对烟株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
河南省刺槐优良无性系引种筛选试验
香椿嫁接技术研究
不同苗期烟草膜下移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