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步观察到简单表达

2018-11-29 09:24方德佺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翠鸟翠绿彩色

方德佺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全新的习作单元,《搭船的鸟》是其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全文不足300字,与此前学习的童话课文相比,篇幅似乎大大缩减了。这样短的篇幅,如何承担起观察这一习作关键能力的培养与学习呢?

这里须要明确的是,部编版教材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降低小学生习作难度上进行了系列安排。这种安排在开始习作阶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范文上体现降低篇幅的要求,真正让学生自由(可长可短)去发挥;二是选择一些关键能力分别集中指导学习。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头学习,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以慢慢习得相关能力。正是这种深层次的原因,呈现给学生学习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篇幅短小—— 300字不到,最直接的要求就是课后练习中包含的语文要素方面的学习要求,关注“作者主要抓住了翠鸟的什么特点来观察和描写”。在此基础上,再来研读教材,探求课文是如何安排观察能力的学习的。

编者选择观察作为习作的第一个关键能力,在具体要求上有什么体现呢?尽管文章的篇幅不足300字,但里面还写到了多方面的内容,人物有妈妈、船夫和翠鸟,事情有坐船去外祖父家、翠鸟捕鱼,还有下大雨以及雨打船篷的声音,等等。在这些内容中,编者把学习的着力点定在对翠鸟的观察上,是出于什么考量呢?

其一,“我”肯定不是第一次和妈妈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甚至坐在船舱里听着大雨打在船篷上的声音,或者看到船夫穿着蓑衣摇橹,也不觉得奇怪,奇怪的是“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这肯定是“我”不曾见过的,课文最后母亲说“这是一只翠鸟”,“我”才“哦”的一声表示明白了。正因为不曾见过,对“我”来说才是新鲜的,所以对“我”具有吸引力,吸引“我”去观察。可见,观察对象的选择是以新鲜为前提的。

其二,“我”毕竟还是个连翠鸟都不认识的孩子,由此可以看出“我”的观察力是有限的,也没有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只能憑着“好新鲜”的感觉去看。这其实就是“我”的观察能力的起点。以此为起点,“我”对眼前的翠鸟,能看出的整体印象是“彩色的小鸟”,其中特别的部分是翠绿的羽毛、带些蓝色的翅膀和红色的长嘴。很明显,这些观察中缺少的是细微的分辨能力以及进一步发现变化的能力,这可与人教版课文《翠鸟》中对翠鸟外形的描写(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做比较,区别就十分清楚了。可见此时的观察水平是处于初级阶段的。

以上两点说明,编者在初始阶段设置的观察能力的学习要求是——选择有新鲜感的对象,抓住突出的特点进行观察。这所体现的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要求,也就是需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喜欢关注各种各样有特点的事物。这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缺失这种“留心”,必然对观察丧失兴趣,最终失去的就是进行观察的内驱力。

接着,需要弄明白的问题是——课文中观察翠鸟的三个句子是:“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的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这些句子表达上本身都不复杂,对学生学习观察的启发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先看第一个句子。这是一个总起句,是由“看见”和“彩色的”两个重点词连起来的。句子中的“看见”一词,不仅点明了观察的开始,而且写出了观察的方式——看,还是有一定距离并隔着船舱看的,这是由句子中交代的观察对象——小鸟所决定的(不能近距离地仔细观察),不然的话,观察对象就会消失的。句子中的“彩色的”写出的是第一感觉,也是整体印象,这对观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东西对眼睛来说处于熟视无睹的状态,不够吸引眼球的话,眼睛就不可能进一步去关注,当然也就不能进入观察对象的行列之中。而“多么的美丽啊!”则强化了第一印象带来的美好感觉,无形之中就促使眼睛继续跟踪于对象,使对象处于关注的焦点上。总之,第一个句子确定了观察的对象,而且还初步划定了进一步观察的范围——“彩色的”。

再看第二个句子。句子中的“翠绿”和“蓝色”是第一句中“彩色”的进一步观察结果,翠绿是翠鸟从头部开始的主要色彩,应当是翠鸟得名的主要原因。观察的对象集中在羽毛上,翠绿色是翠鸟身体的主要色彩,而“蓝色”仅仅是翅膀上带着的“一些”。可见,从“翠绿”到“蓝色”,不仅是色彩的不同,也是观察对象在色彩呈现上的变化,在观察方法上暗含着(不是特别讲究,能够注意更好,没有注意也没有关系的)从多到少、由上而下的顺序。

最后看第三个句子。句子很简单,观察对象是“长嘴”,观察的重点仍然是彩色,两者结合起来就达到了“红色的长嘴”比其他鸟更加突出的效果。本来鸟的长嘴是长在头上的,相对的看要比羽毛高一些位置,但为什么观察的时候出现在后面呢?须要注意的是观察对象中特别突出的部分,一般也是下文继续观察或者有重要作用的对象,“长嘴”在下文的捕鱼和吃鱼中都是重要工具,所以被放在过渡的位置,便于与下文有机衔接。其实,翠鸟身上还有一个红色的器官——小爪子,在人教版的《翠鸟》一课中就是观察的对象之一,这里为什么没有观察到呢?重要原因就是《翠鸟》中下文还要继续用到翠鸟的小爪子“停在苇秆上”并在捕鱼时“蹬开苇秆”,而《搭船的鸟》中翠鸟是站在船头的,那红色的小爪子也许没有进入“我”的视线,最关键的是下文也没有提及。这就涉及文本表达上的一个秘妙,它决定了观察的具体内容必须是既与整体印象有关又与下文的表达有关。

用三个简单的句子,把观察结果明确地表达出来,让初步观察能力得到直接体现和固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课文《搭船的鸟》向我们传达出的是这样一些初级的观察能力培养。首先需要的是留心,这就是说当我们的眼前或者身边第一次出现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就能迅速把它作为自己的观察对象,目的是逐渐养成喜欢观察的好习惯。其次,初步观察是要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上,如彩色的小鸟,不求深入细致的观察,在观察中基本弄明白自己被吸引或者感兴趣的原因即可,如抓住羽毛、翅膀、长嘴观察,不求面面俱到。再次,用比较简单的句子把观察到的内容表达出来,每一处观察的内容写一个句子就行,最终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就好。围绕这样的初步观察目标,安排循序渐进的读写结合训练,观察这种关键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就能够走上正轨,如后续观察小动物的连续变化的动作等在观察“红色的长嘴”中就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按照这样的解读去确定《搭船的鸟》作为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才能准确找到习作关键能力——观察能力培养的起点以及发展路径(在螺旋上升中培养出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为习作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解决过去观察能力培养上那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弊端。

猜你喜欢
翠鸟翠绿彩色
笑翠鸟
搜寻材料
露 水
彩色的风
彩色游戏
七绝·立冬日缀句
常常想起人间的美好
彩色手表
彩色的血
党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