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作文”,“真”写作文

2018-11-29 09:24张晓菁胡满红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浪费粮食习作

张晓菁 胡满红

【教学过程】

一、诵读入课,反思生活,明确任务

师:咱们每日诵读,积累了不少经典诗文,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试一试?(生点头)

师:锄禾日当午——(生: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生:粒粒皆辛苦)

师:这几句告诉我们什么?

生:农民伯伯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生:恒念物力维艰)

师:这一句又告诉我们什么?

生:因为粮食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

师:历览前贤国与家——(生齐:成由勤俭败由奢)。

师:这句又说了什么?

生:浪费的危害大,会导致事业衰败、国家灭亡。

(师出示PPT,引导学生诵读名句。)

师:大家读得好,也说得好,都知道爱惜粮食的重要性。只是——我们做得怎样呢?

【点评:诵读入课,看似随意,实则有心。诵读的诗句都与本次“真作文”教学的话题以及习作任务紧密相关:一则活跃课堂气氛,温故知新;二则引出讨论话题,导入新课;三则积累名言警句,为表达奠基。此举可谓是一举三得。】

师:这是我们抓拍的一组生活镜头!(播放PPT:第一组剩饭剩菜的图片。)

请看,这是一个班,午餐后吃剩的饭菜。

(播放PPT:图1)你看到什么?

(播放PPT:图2)你又看到什么?

(播放PPT:图3)你又看到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我在想,一个班一天的中餐就要倒掉一桶,日积月累,该浪费多少桶啊!全校又浪费了多少呢?这种浪费太严重了!

师:对,这是严重的浪费!(播放PPT:第二组剩饭剩菜的图片。)这是全校午餐后吃剩的饭菜。

(播放PPT:图1)你看到什么?

(播放PPT:图2、图3)你又看到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以为自己只是倒掉一点点饭菜,没想到全校合起来,竟浪费了这么多粮食!

生2:这仅仅是一天浪费的数量,如果把一个月、一整年的累积起来,一定是个可怕的数字!

师:这种浪费触目惊心!

师(播放PPT:定格学生倒饭菜的图片):这里头有没有你的身影?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节约粮食,而不是浪费粮食?看到这些不良现象,你想说些什么?

生1:要节约粮食,得从我自己做起,吃多少,就打多少饭菜。我觉得自己也做得不好,今后要改正这个坏习惯。

生2:应该劝说大家,不能再这样浪费了,粮食来之不易啊!

生3: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想一想,怎样真正做到节约而不是浪费。要让更多人知道浪费的严重性。

師: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都为这种浪费行为担忧。学校领导和老师看到这种现象,也非常忧心,发起了节粮活动(PPT播放:校园网节粮活动图片),请大家发挥聪明才智,一起解决这个难题!认真读一读,你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生1:学校要求我们六年级同学给全校同学写一封信,劝说大家爱惜粮食。老师们会把打动人心、说服力强的书信推送到学校校园网并推荐到《现代少年报》发表。

生2:书信要能打动人心,让同学们看了以后能真正做到节约粮食。

生3:我觉得说服人很重要,要劝说同学们懂得节约的道理才会不浪费。不然,说了也白说。

师:说得很在理。这节课,我们就用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给全校同学写一封信。

【点评: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回顾生活、聚焦问题,教师着力激发学生的表达动机并明确习作任务。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明确任务的对话过程和谐流畅,主要得益于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课堂的精心指导。其精心主要在于体现了四个“真”:一是引导学生关注真问题、讨论真话题。在真实生活现象的回顾与反思中,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的浪费问题触目惊心;回顾生活中的浪费现象从班级到全校,反思浪费的行为从别人到自己,学生切实感受到制止浪费,人人有责。学生关注真问题、讨论真话题,自然情动而辞发,说的是真话、表的是真情。二是引导学生进入真情境,完成真任务。真实的校园浪费现象,真实的“节粮”活动,真实的经历与思考,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真实的交际目的——为了劝说同学不浪费粮食;有真实的交际对象——全校同学,特别是有浪费行为的同学;真实的习作任务和真实的习作样式——劝说同学不浪费粮食,用书信的形式,优秀之作将推荐到校园网和《现代少年报》。

“真作文”的教学基于真实生活,因其具有真实的情境性与交际性,故能妥善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也初步明确了“写什么”的问题。】

二、明确目的,激活思维,拓展思路

师:大家一起想一想,我们在信中说些什么,才能让同学们不再浪费呢?

(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师:我们在信中说些什么,才能让同学们不再浪费呢?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想用数据来说服大家。如果我们每个人浪费1粒米,全中国13亿人就浪费了13亿粒米,浪费的数量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每个人就是浪费大军中的一员,积少成多,后果严重,所以我们不能浪费!

师:嗯,你想说浪费巨大,后果严重!这些数据触目惊心,让人震撼!关于数据,谁还有补充?

生:我还了解到,世界上约有8亿人仍在遭受饥荒。如果把我们浪费的粮食节约下来,可以救活多少人的性命啊!

师:是的,哪怕只是小小的一粒米!请大家看看这则资料——

(PPT播放关于浪费的一组数据:据统计,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粒大米,全中国13亿人口,1年浪费的粮食,可供5万多人吃1年!)

师: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浪费太可怕了!我们浪费的粮食,居然可以供5万人吃1年!想到这些,以后我不能、也不敢随意倒掉饭菜了!

生2:积少成多,没想到把我们每一个人浪费的粮食汇集起来,竟然是这么庞大的数字!如果用这些数据去劝说浪费的同学,肯定会让他们感到惭愧,受到触动!

师:是的,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浪费的危害巨大啊!这些数据,让人警醒!

生3:我想告诉大家,我们吃的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植的,正像诗中说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不应该浪费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生4:我还了解到粮食的生长周期,大约是一两百天,耗时较长,可是我们却轻易地浪费了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真是不应该!

师:粮食来之不易!哪怕是普通的一顿饭,也要花费很多功夫啊!请大家看看这则资料——

(PPT播放粮食的生长及加工视频:首先是粮食的播种、生长、收获;然后是饭食的加工,摘菜、清洗、蒸饭、炒菜、分装、运送;还有餐具的清洗、消毒、整理等等。)了解了这些,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1:原来做好一顿饭,要花费这么多工夫!如果我们浪费粮食,就是不珍惜大家辛勤的劳动成果。

生2:这不但是不珍惜劳动成果,也是不尊重农民伯伯和食堂师傅。

师:对!这么普通的一顿饭,居然要经历这么多工序!可倒掉它们,只要一秒钟!不珍惜劳动成果,就是不尊重他人的劳动!这样说,能帮助大家反省自己,认识危害!

师:为了劝告大家不浪费粮食,我们在信中还可以说些什么?

生1:浪费会让我们养成奢侈的坏习惯,只顾贪图享乐、相互攀比。

生2:如果大家都浪费,就会以奢华为荣、以节俭为耻,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

师:大家都说得很对,所以现在提倡俭以养德。

(PPT播放“俭以养德”的出处、释义: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为什么说节俭有助于养成勤劳质朴的美德?咱们读一读,肯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生:(齐读)如果一个人不懂节俭,就会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难以形成高尚的品德;如果一个国家沉迷于奢侈浪费之中,就会形成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风气,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这个国家也会逐步走向灭亡。

师:这就像前面的诗句所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师:刚才大家都谈得很好,在信中我们可以和同学好好谈谈浪费粮食的各种危害,浪费既是对劳动者的不尊重,也是对社会道德的损害。除此以外呢?你看看这一组真实的画面,又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师(PPT配乐播放世界各地饥荒图片):同学们,当我们随手倒掉饭菜的时候,可曾想到,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正在为一餐饭食而辛苦奔波!在发展中国家,每5人中就有1個人长期营养不良;因为营养不良,全球大约每4秒钟,就有1人死亡;饥荒已成为地球的头号杀手,平均每年夺去约一千万人的生命,相当于整个武汉市的人口!我看到很多同学眼中泛着泪光,是不是内心有一些触动?

生1:看到这些画面,我觉得很愧疚,我们随手浪费的粮食,居然可以救活这么多人的性命!粮食居然是这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

生2:我深深地谴责自己,浪费真的是太不应该了!

生3:我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因为没有粮食吃而饿死……我们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这一点。

……

师:这些真实的画面,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浪费的危害巨大啊!同学们,我们都是有道德、有良知的人,面对浪费的现状,还能无动于衷、熟视无睹吗?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选取一两个角度,写一个片段,劝说那些浪费粮食的同学杜绝浪费,爱惜粮食。十五分钟后,我们集中交流,看谁的文章最能打动人、说服人!

【点评:如果说第一环节主要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那么这一环节主要解决的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侧重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

“写什么”和“怎么写”,要有明确的目的——为了劝说同学们不再浪费粮食。“写什么”,还要有具体的材料支撑——从哪些方面去劝说同学们不再浪费粮食。在明确习作目的和交际对象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为了达到劝说目的、成功完成劝说任务献计献策、各显其能。六年级学生的表达虽显幼稚,但能感受到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同构共生,其中不乏真情与真知。不论是想写“浪费巨大”,还是写尊重劳动和俭以养德,这些都是学生在交际情境中产生的具体习作内容。“写什么”的具体材料和写的角度都在交际情境中动态生成。真实的交际任务和交际目标,必将使习作表达指向真实的生活交际。此为其一。

其二,教师运用PPT引入资料,表面上看,是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理性上加深对浪费危害的认识——从个人到社会,从数据到事例,拓宽习作思路,丰富习作内容,让劝说更有理有据;实际上,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注意、激发和转化”这个引导的关键。PPT补充的更具体的问题和信息是高于学生认识的,引起了学生的充分注意,而富有冲击力的生活信息经过放大和重组,在交流互动中逐步转为了学生的习作内容,使“写什么”的问题解决得更彻底。此外教师用PPT呈现世界饥荒难题的画面时,饥荒的残酷现实震撼人心,发人深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道德的教育,也是对书信习作内容的指导,还是对学生习作动机的进一步激发。在学生选取其中的一两个角度当堂练写片段之前,明确了“为什么写”“写给谁”“写什么”,还大概了解了“怎么写”,还带着一种表达冲动和情感体验去写,习作是否容易了很多呢?

难得的是,学生不知不觉地中学习着一种基本的习作思维——根据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内容去劝说;从多个角度把浪费粮食的危害说清楚。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习着一些基本的习作技巧——用真情去打动人,尤其是用实例、数据和引用名言把危害说清楚,以理去服人。】

三、动笔实践,写中悟法,品评学法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十五分钟后,组织全班同学点评范例,感悟方法。)

师:大多数同学都完成了一个片段,现在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写的作文片段。

生(念习作):

亲爱的同学,当你捧着喷香的米饭时,当你吃着雪白的馒头时,当你端起美味的面条时,你是否知道这是农民伯伯顶着烈日,辛勤耕耘换来的?这也是食堂师傅忍受高温,辛苦劳作得来的?

一粒粮食有着不平凡的经历。播种前,要经过除草、耕田、施肥、选种等工序。播种后,从发芽到成熟期间,一直伴随着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他们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挥洒汗水,一遍遍地除草、杀虫、施肥,等待长叶、开花,直至颗粒饱满变成金黄。他们还要顶着骄阳收割、脱粒、晾晒,历经半年之久才能收入粮仓。之后,再经过加工、运输等一系列工序,最终成为饭桌上热气腾腾的米饭。

粮食来之不易,可是我们却轻易地浪费了宝贵的劳动成果。大家知道吗?我国还有2000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13亿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还要大。这真是一张大嘴!在非洲国家,孩子们更是饱受着饥饿的痛苦。为了让孩子忘记饥饿,在每天开饭前,母亲要烧一大锅水,把在路边捡来石头放到锅里不停地煮,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冒着热气的大铁锅,等待快点儿开饭,直到他们睡着。这是真正的无米之炊呀!当地的很多儿童因为营养不良,都濒临死亡!

亲爱的同学,了解了这一切,你还能镇定自若地浪费粮食吗?还能面对浪费现象无动于衷吗?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停止浪费,节约粮食,珍惜宝贵的劳动成果吧!

师:谁来评一评,看看他的习作中哪些地方让你受到了触动?

生:他列举了事例,有说服力。他还运用了数据,“我国还有2000万贫困人口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13亿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还要大”。读了这一部分让我感觉到缺粮食的人口太多了,不能再浪费粮食了。

(其他略)

师:他既举例子,又列数据,这是用事实说话。面对浪费,我们怎能无动于衷?

生(念习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我们看到这些耳熟能详、张贴在食堂墙上的诗句时,是不是应该想想,我们到底有没有做到这些?没有!我们看到的是食堂里堆积如山的剩饭剩菜。

农民辛勤地耕耘,雨露及时地浇灌,阳光无私地照耀,才培育出了這金灿灿的稻谷与绿油油的蔬菜。每一粒米饭,每一棵蔬菜,都饱含着农民伯伯的汗水。

也许你觉得自己并未在浪费,也许你觉得浪费这一点儿算不了什么,也许你觉得我们祖国地大物博……现在科技飞速发展,城市变化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节约在人们的心里已日渐被忽视和淡忘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种种的浪费现象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其后果不堪设想!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月浪费100克粮食,一年全国就浪费了156万吨粮食!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难以形成高尚的品德;如果我们整个国家,沉迷于奢侈浪费之中,就会形成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风气,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我们的国家也会逐步走向灭亡。

师:谁来评一评,谈谈你的感受?

生:他把浪费对道德的危害写清楚了,因为长此浪费,就会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难以形成好的品德,国家也会灭亡。我觉得这样写把浪费的危害写得很严重,让所有人知道,这个问题必须非常重视。

(其他略)

师:是的,正如他在文中所写,因为浪费奢侈,所以道德滑坡、事业衰败、国家灭亡,他讲清了节约粮食和形成美德之间的关系,把道理讲得很透彻,这叫会讲道理!

师:大家看看下面这位同学写的片段,看看他写的和别人写的有什么不同。

生(念习作):

同学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粮食来之不易!浪费粮食就是践踏他人的劳动成果,珍惜粮食才是尊重他人的辛勤劳动。在此,请允许我向大家郑重地提出以下建议:

1. 珍惜粮食,适量订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

2. 吃多少盛多少,不剩饭剩菜,不随意倒掉饭菜。

3. 不偏食,不挑食,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4. 外出就餐,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打包带回。

5. 做“节粮宣传员”,向亲朋好友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古语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任何事情都是如此,节约粮食也要从自身做起。让我们以节约为荣,让节约成为一种时尚,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师:你发现不同之处了吗?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他不仅列举了浪费的危害,还提出了一些建议,我觉得很容易让人接受。

(其他略)

师:是的,这些建议具有操作性,真诚地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指出了改进的方法,这种写法也值得大家借鉴。

师:刚才的几篇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说清了浪费粮食的危害,再加上真诚的建议,更能打动人心。

【点评:这一环节着重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上一环节也做了这方面的指导,但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怎么写”又与之不同:一是指导的时机与方式不同。前者是作前指导,教师把“怎么写”的方法指导藏在对话点拨中;后者是作后指导,教师把“怎么写”的方法藏在学生的阅读反思和阅读品鉴之中。这样,较好地避免了“技巧灌输和技巧模仿”的问题,更避免了“学生作前被种种要求和方法束缚动弹不得”的尴尬。二是指导的定位和重点不同。前者定位在指导“写什么”,定位于指导学生根据习作目的和情境任务学习一般的写作思维过程,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选择内容;后者定位在指导“怎么写”,定位于指导学生学习具体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激活、运用已有的习作经验和方法,发现和借鉴他人适当的、有效的习作方法和技能。在作前指导和作后品评中,学生经历了写中练、写中悟的运用过程,也经历了读中品、读中明的分析过程,所以对列举事例、引用资料和名言等基本说理方法运用较好,对呼吁请求、提出建议等方法也运用得当。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评价指向较为明确——劝说那些浪费粮食的同学杜绝浪费,爱惜粮食,看谁的文章最能打动人、说服人。习作中哪些地方让你受到了触动?不是评议书面文章的文采与辞藻,而是评议书信交际表达的得当和有效;不是评议言辞与结构的精美,而是评议思想与情感的力量。因为真实情境写作、生活写作、交际写作看重的是:为了达成交际目的,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表达是否考虑了适切的对象、适切的语境。教师组织评议主要扣住有理有据、合理建议这两个基本要求,较好落实了本次习作的训练要点。】

四、总结拓展,鼓励表达,关注社会

(播放PPT图片:社会上无处不在的浪费)

师:同学们,不论是高档餐厅,还是路边小摊;不论是大小公司,还是建筑工地,甚至是我们自己的家里,浪费无处不在!比比皆是!让我们用好自己的笔,劝劝那些浪费粮食的人吧!可以劝同学,也可以劝亲人、朋友,甚至是餐厅就餐的客人;可以写成书信,也可以用建议书、倡议书等多种形式表达。我们将选出优秀的习作在校园网和《现代少年报》发表!

【点评: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将目光由校园投射到社会,将思维从近处拓展到远方,进一步关注生活,尝试用笔去改善生活,使“真作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使“真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真作文”是为生活服务的,它始终把生活的需要挺在前头;“真作文”的意义不仅在于练习写作,还在于它将直接干预真实的现实生活。将“真作文”与生活联结,始终“将作文教学嫁接在生活的毛桩上”,学生将通过写作去用心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学生在写“真作文”,在“真”写作文的过程中学会写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与做事。】

板书设计:

我想对你说

危害 摆事实 讲道理

建议 动真情

猜你喜欢
浪费粮食习作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习作展示
爆笑网文
把粮食保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