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有问必答与健康城市评价相向而行

2018-11-30 09:26国之健编辑清风
科学生活 2018年5期
关键词:市民寿命卫生

文/国之健 编辑/清风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推动健康城市建设,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城市建设指标和评价体系”的要求,全国爱卫办委托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3家单位,在多次征求全国爱卫会成员单位及各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由国家卫健委2018年4月9日正式发布。

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20项、三级指标42项,内容涉及健康环境(空气质量、水质、垃圾废物处理、其他相关环境);健康社会(社会保障、健身活动、职业安全、食品安全、文化教育、养老、健康细胞工程);健康服务(精神卫生管理、妇幼卫生服务、卫生资源);健康人群(健康水平、传染病、慢性病);健康文化(健康素养、健康行为、健康氛围)。其中健康细胞工程指的是“健康社区覆盖率(%)、健康学校覆盖率(%)、健康企业覆盖率(%)”;健康氛围指的是“媒体健康科普水平、注册志愿者比例(%)”。

2018年4月11日下午,结束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活动后,习近平在考察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规划馆时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要大力发展健康事业,要做身体健康的民族。”

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有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上海居民人均期望寿命2015年是82.75岁(日本、瑞典分别为83.7、83.4岁,当年排名世界第一、第二),2016年是83.18岁(日本为84岁),2017年是83.37岁(其中女性85.85岁,男性80.98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是,相比发达国家,上海在健康期望寿命领域还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国家地区健康期望寿命、人均期望寿命两者“时间差”约为5年。目前初步估计,上海居民两者的“时间差”至少10年,也即人群带病寿命可能长达10年。

2017年出台的《“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中设置了“健康预期寿命”等23个建设指标,力争至2020年上海人均“健康预期寿命”≥70岁,至2030年≥72岁。提升健康预期寿命,需要提升市民健康素养、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上海新一轮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市民的实际健康需求和健康素养的薄弱环节,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建设健康文化、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等多种举措,推进各有关部门携手合作,促进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共同促进市民健康素养的提高。

2018年3月29日开幕的“第30个爱国卫生月暨第28届上海市健康教育周”公开的信息显示,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08年的6.97%上升至2017年的25.36%(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到2020年的既定目标是20%)。然而,对于追求健康预期寿命目标的上海健康城市建设来说,市民在基本医疗、慢性病防治、预防传染病、科学健康观、健康信息素养等方面健康知识仍显不足。

解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要和健康素养水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已成为上海在全国健康城市建设与评价中以评促建的现实性目标。《科学生活》杂志编辑部实施的“健康生活有问必答”项目,将与之相向而行。

猜你喜欢
市民寿命卫生
人类寿命极限应在120~150岁之间
仓鼠的寿命知多少
卫生与健康
马烈光养生之悟 自静其心延寿命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卫生歌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