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山东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对策研究

2018-12-07 14:12彭新媛王忻昕
时代经贸 2018年34期
关键词:山东一带一带一路

彭新媛 王忻昕

一、强化省际沟通和省内协调合作发展机制

山东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除了强调对外开放,还应该强化对内开放,加强与国内其他省份的合作,消除地市之间的各种市场壁垒,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山东应在产业发展、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对外投资等领域,加强与周边省份和中西部省份的合作,与各省份统筹协调,形成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开发新格局。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其他省市的产业优势、发展重点,实行错位发展:有效对接京津冀,积极参与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凸显海上山东特色,充分发挥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构建我国省区创新开放合作的重要网络节点,积极探索新的省际合作新机制。密切与广西、福建和新疆等省区之间的联系,共同探索“走出去”。

二、建立行业协调机制,打造省级综合发展平台

从调研企业看,企业海外业务依靠前期积累较多,企业之间信息共享机制薄弱。该平台旨在促进山东省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为山东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共同铸造山东品牌。从企业的角度看,该平台至少应该实现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在市场开发方面实现抱团合作,加大联合出海力度。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市场上同一个招标项目中中国企业经常面临着国内外同行的激烈竞争。针对海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发展平台引导和鼓励山东企业通过组成联营体或采用分包合作等方式共同走出去,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力避内部同质竞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积极以业务为纽带抱团出海,发挥重点企业在资本、信息、渠道、人才及管理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服务和带动其他企业走出去。优势企业利用长期本土化经营企业的经验优势,带动其他企业形成集群竞争力,降低独自探索经营的风险和成本。可以让富有海外经营经验和能力的窗口型企业为龙头,以各种合作方式整合优势资源,带动生产性企业走出国门,最大限度地实现商务和技术力量、产品之间的高度融合,逐步构建起前有市场开发,后有物资、技术、金融等配套支持的紧密合作体系。二是在物资保障环节实现联合采购,并鼓励企业更多使用国产设备。同行业的企业所采购的大宗物资设备往往大同小异,如工程承包企业采购的钢筋、施工机械、水泥等往往相同,但在采购时各自为政,难以拿到优惠价格。如果将同行业企业组织起来在省内进行定点联合采购,将大大增强在价格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话语权,既能保证物资设备的质量,又能降低采购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海关可就企业走出去设备的国产化率进行统计,对采购国产设备比重较高的公司进行表彰或奖励,促进国产装备业的整体发展,促进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三是加强出口市场管理,引导企业建立良好的出口市场秩序。“一带一路”下的对外贸易要关注提高国际市场综合竞争力,按照一致对外的原则,加强行业组织协调,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彻底改变盲目压价、“自相残杀”的恶性竞争方式。要树立互利共赢、联合自强的意识,避免低价倾销,通过进一步整合与组织协调,共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三、构建企业“走出去”的信息咨询服务和支持体系

为企业提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贸易等方面的信息,主要完成以下工作:一是建立政府主导的“一带一路”国别地区项目信息库,为企业融入“一带一路”提供信息。推动政府和商业中介网站的建设,发挥政府部门和鲁企驻境外机构的桥梁和平台作用,及时提供沿线各国具体行业和项目的投资资讯与动态,使企业投资更有针对性。二是成立山东省“一带一路”直接投资专门机构(中介机构),系统提供沿线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就业等基础信息,以及招商项目、外商投资条件、投资程序、制度法规、合同形式及其他投资因素,介绍国内企业的信息,为促进企业境外投资提供服务。三是设立专项资助,组织相关机构(包括中介机构)和专家对企业境外投资立项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各种合同进行咨询指导,从技术层面提供帮助。减少企业获取境外信息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四是建立山东省“一带一路”投资企业商会,利用商会为境外中国企业传递信息,协调资金、项目设备价格、雇佣人员、处理劳资关系等。对“走出去”企业的成功和失败案例进行介绍,分析其经验和教训。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帮助企业做好开拓“一带一路”市场的前期工作。

四、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

走出去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资金匮乏是许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尤其是当前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方向为带资承包,没有资金支持将寸步难行。金融系统应当充分发挥优惠贷款的作用,为企业参与国外大型投资活动、海外工程承包等提供金融支持。首先,建议针对省内走出去企业建立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对信用等级评价高的企业提高流动贷款额度。同时成立专门用于走出去企业的发展基金,帮助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应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帮助企业借力资本市场,为海外发展融资。其次,对开拓新市场一定时期内比如前三年的市场开发及运营费用给予相应比例的补贴,对企业在前期投入和研发上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比如市场拓展费用补贴、前期投入费用的补贴、前期推广人员外派补贴、研发项目申请补贴等。以减轻企业负担和资金压力。

五、制定和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的税收服务与管理制度

国家已制定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多个税收政策,但企业并不完全了解。同时,税收优惠政策导向性不强、形式单一,税收征管方面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分国限额抵免法不能完全避免重复纳税,中国现行的分国限额抵免方法不能较好解决不同税率国家相互调剂使用抵免额的问题,使“走出去”企业不能完全享受税收抵免带来的优惠。此外,该种抵免方法过程繁琐,既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也提高了税收征管的工作难度,成为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阻碍。为此,税务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使税收优惠更多地惠及“走出去”的企业。其次,优化“走出去”企业的税收服务,完善避免重复征税制度,增强“走出去”企业税收征管效率,加快维权服务的进程。

六、建立与“一带一路”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短缺是大多数企业走出去发展遇到的问题,尤其是符合国家“一带一路”需求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复合型人才尤为缺乏,仅依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因此,设立“一带一路”人才基金,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储备机制。依托省内相关院校和专业,在教育资源上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向倾斜。首先,尽快设立一批服务于“一带一路”的特色选修课程。开设“一带一路”讲座、东南亚国家经济、中亚国家经济、独联体国家经济等针对性强的国别经济课程。通过国别经济课程的优化配置,融教育、人才、市场于一体,这既有利于“一带一路”区域内各国间经贸合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次,开设“一带一路”相关专业课程,把国别经济课与外语学习结合起来。国别经济课除了要讲授经济,还要学习该国的经济发展史、语言文化、政治、法律等知识,了解其金融和保险体制。在校学生可以系统学习,“一带一路”企业员工可以到学校进行针对性培训,也可请高校教师到企业做报告、专项培训。以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培养教育,培育出更多管理能力强、技术专业精、创新型、语言沟通好的复合型人才。

七、在地域文化层面增加企业“走出去”的软实力

齐鲁文化已成为山东对外交流的中轴,诸多文化节庆品牌蜚声海内外,包括国际孔子文化节、潍坊国际风筝节、青岛啤酒节、淄博国际陶瓷玻璃艺术节、泰山国际旅游文化登山节等等。“好客山东欢迎您”成为山东对外交往的口号,也成为山东对外交往的一种核心理念,注重将富有齐鲁文化底蕴的节庆活动与开展国际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紧密结合起来,扩大了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应发挥地域文化的作用,打造21世纪文化丝路,构成山东参与“一带一路”的鲜明特色。重视挖掘鲁商文化独特的现代价值,推动山东企业文化走向世界,借力“厚道鲁商”品牌体系加大山东“走出去”步伐。

猜你喜欢
山东一带一带一路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