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比较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2018-12-07 08:51武伟
商品与质量 2018年49期
关键词:穗位穗长粒重

武伟

山东省禹城市农业局 山东禹城 251200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自主选育的12个优良玉米杂交组合和对照郑单958。

1.2 、试验方法

试验选取中国某试验站,使用随机区域组比较试验,三次重复,五行,行长6.7m,行间距0.6m,种植密度75,000株/ hm2。该测试是根据中国玉米区域试验的统一计划进行的。在此期间,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记录了株高,穗位和倒伏率等性状,并测量了最终收获量。收获方法:每个细胞向侧面接收中间3行,并根据14%的水分含量转换产量。在耳朵自然风干后,选择10个尖峰的代表性耳朵。在室内试验中测量耳长,耳行数,单耳重和种子产量。获得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及各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1)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产量与单穗粒重和播种率呈正比关系,与穗长和穗数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着水平,与倒伏率呈显着负相关,与株高和穗呈负相关。位置。但是,它们尚未达到显着水平。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每粒种子粒重和种子产量有利于品种产量的提高。因此,在高产品种的育种过程中,可以增加这些性状的选择[1]。

(2)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植株高度与倒伏率呈显着正相关,说明降低株高可以提高品种的抗倒伏能力,穗位与种子出苗率呈显着负相关,表明穗位越低,种子产量越低,倒伏率与单穗重和种子产量相关,倒伏率越高,播种率越低。每粒种子粒重与种子产量呈显着正相关,表明种子率越高,每穗粒重越重。

2.2 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由于不同性状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性分析不能完全反映每种性状对杂种产量的重要性。因此,应进一步分析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以确定每个农艺性状的产量。具体影响。

种子产量对产量的影响:种子产量和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5442,单粒重1性状的间接效应为正,而株高,穗位,倒伏率和穗的间接效应长耳和耳行的5个特征是负的。因此,当选择高产玉米杂交组合时,高种子产量易于获得高产量。单穗重对产量的影响:穗粒重和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4424,穗长和种子产量的间接效应为正,但通过株高,穗位,间接效应倒数率和耳行数4是负的。因此,当选择高产玉米杂交组合时,单粒颗粒是最佳选择。

3 结论与讨论

在低产量水平下,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籽粒重,穗径和穗数;在中等水平,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种子产量,粒重,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千粒重,行数,穗长和穗行数。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影响产量的因素主要变为籽粒数和千粒重,千粒重的影响逐渐增大。因此,在高产育种中,要注意增加千粒重[2]。

因此,必须注意高产育种中千粒重的增加。由于千粒重的直接通过系数较大,而其他性状的间接影响较小,1000粒重的直接正选择将获得较好的选择效果。低,中,高产量的谷粒数的直接影响分别为-0.1839,0.3786和0.7571,表明随着产量水平的增加,籽粒数的直接影响迅速增加。在这三个水平上穗行数的直接影响分别为0.1050,0.2422和0.5578,表现出不规则的变化,但随着穗行数的增加,行数和千粒重显着下降。因此,在高产育种中,必须注重千粒重,在增加千粒重的基础上增加籽粒数,并协调穗的行数与颗粒重的关系。产量与种子粒重呈正相关,与倒伏率呈显着负相关。它也与其他特征有关,但没有达到显着水平。根据路径分析结果,单粒重,种子产量和倒伏率对于直接和间接提高夏玉米产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玉米产量与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生育期与100粒重,粒重,穗长和穗径,粒数,轴厚和100粒重,生育期,穗数和育性有关。粒长,粒重,粒数和穗粒重,100粒重和穗重分别为0.7892-0.9820。最密切相关的特征是生长期和100粒重,其次是生长期和粒重,100粒重和穗重,穗长和穗直径,穗长和行数。综上所述,在密植条件下,生长期与100粒重,单穗粒重,穗数和轴粗度之间的关系较大;耳长与耳径,粒数之间的相关性较大[3]。谷粒重和单穗重与产量高度相关,这些性状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培育抗性品种时,当生长期相当时,选择具有高千粒重和大量穗行的品种,或者如果其他性状相同则选择生长期较短的品种。秃头长度与产量和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很小,均低于0.2500,适合育种。

从以上分析,结合育种实践,高产水平的玉米育种应在增加千粒重的基础上选择具有大量谷粒的杂交种。因为尖峰行数和ro数之间存在非常显着的负相关性

猜你喜欢
穗位穗长粒重
四倍体小麦株高和穗长性状的QTL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外源激素与蔗糖对冬小麦穗粒数和粒重的调控效应
有机物料还田对夏玉米穗位叶光合性能及氮代谢的影响
14 个玉米品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干热风对冬小麦不同穗粒位粒重的影响效应*
播种密度与播种方式对小麦不同穗位结实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离体穗培养条件下C、N供给对小麦穗粒数、粒重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018年大豆粒重低于常年的原因分析
推介三个优良小麦品种
不同种植密度下三个玉米品种产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