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影视圈,寒冬或许刚刚开始

2018-12-13 23:16魏含聿
南风窗 2018年25期
关键词:煤老板经纪明星

魏含聿

中国市场巨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大国红利”。这几年,最容易斩获“大国红利”的行业,除了互联网平台公司,便是影视行业。

而且,和互联网行业相比,影视行业还多了一个“制度红利”—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

但始于范冰冰的查税风波,可能改变这一切,不但“制度红利”终结,而且“大国红利”的斩获途径和利益分配格局恐怕也在生变。

这些年,中国的影视行业无论是资本来源,还是明星产生通道等,都多次洗牌。特别是到了新媒体时代,明星效应走向巅峰,流量经济应运而生,流量明星的天价片酬令工薪阶层望尘莫及,更冒犯了很多普通人的财富失落感。

最近一年,流量IP剧相继“扑街”,不少流量明星的口碑也是一滑再滑。影视项目的投资风险骤然升高,大金主们纷纷撤资,人走项目凉。这是否是流量明星时代的终结?

不论如何,变化总是好事。

从煤老板金主到个人工作室

如果说给影视行业的发展定个位,快速兴起的起步阶段便是千禧年前后,那十余年的“煤老板时代”。当时的影视项目投资人,大多是有钱又闲的“煤老板”。

这一时期,行业规范度较低,账目混乱,关系混乱。但另一面,煤老板并不主导创作,这是一个艺术家的黄金时代。

在这一阶段,提供资金的“煤老板们”并不懂影视创作,最多干预一下女主角的人选,制作大权尽数掌握在导演和制片人手中,他们自由创作,开创了经典作品的高产时期。

当时的信息流通闭塞,影视行业一度非常神秘。圈外人并不知道他们看到的影视剧作品是什么时候建的组、怎么拍的戏,要有“门路”才能当演员,进而成为明星,但这一“门路”垄断在大型经纪公司手中。

2005年湖南卫视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大火,开启了全民选秀时代。然而,选手们在节目中火了也只是一时的,若想要长足发展,便要依靠经纪公司。台上选秀,台下签约,是默认机制。

由于出路单一,可以说明星的命运掌握在经纪公司手中。“明星与经纪公司关系不和导致被经纪公司雪藏”,“同公司的艺人为抢夺资源互撕”,这种八卦新闻在当时是吃瓜群众常吃的瓜种之一。

时间向前走,获得高回报的不仅是投资人,还有乘上了第一趟发展列车的明星们。通过数年打拼,大明星个人手中的资源足够养活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小团队,不用去和经纪公司交涉,不用和同公司的艺人抢资源,不用支付高额的公司分成。头牌明星们开始自立门户,第一代偶像明星建起了第一代明星工作室,那时是2010年前后。

个人工作室的经营模式出现了,但是相关的行业规范尚未孕育成型。

以往在大公司工作时,明星们只需要做好公司安排的工作便好,拍戏的拍戏,录歌的录歌,至于怎样定合约,签什么合约,如何缴税,交多少税,公司的财务部和法务部一手包办,明星不懂,明星的经纪、宣传、助理也不是很懂。

“可是当上了工作室的老板后,必须要懂,必须要学。”天娱传媒的经纪人王晶晶说,这反而消除了不少明星的法律盲区。“如果知道怎样合情、合理、合法地做事情,谁愿意把自己放到公安局里待会儿呢?”

摸着石头过河容易滑倒,缺少严格的制度规范会诱使投机取巧者钻法律的空子。但只要知错能改,便能促进行业规范的形成。此次的影视税收稽查,要求各工作室自查自纠补齐漏缴税款,就是一个新的开始。

流量明星和烂片怎么来的?

煤老板時代,电影作品在影院上映,电视剧作品在电视台播放,供给双方的选择都相对单一。而新媒体出现以后,行业格局发生了改变。

自媒体给了明星更大的自由表达的空间,也给了他们更多的接触资源的机会。加之一些地方政府给予的影视产业优惠政策,大大小小的明星都开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小型文化公司。

头牌明星们开始自立门户,第一代偶像明星建起了第一代明星工作室,那时是2010年前后。

最基础的是在大公司的合约下,组成艺人的专属团队,独立运营,在团队中明星自己也算个小老板,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但是给经纪公司的分成还是很高的。

进阶版的是独立工作室或小型文化公司,整个团队不仅要承担明星的经纪、宣传、商务等工作,有时还会投资项目、参与制片等,尽管有些还是会挂靠大公司,但明星成为了实打实的大老板。更高级的是明星与经纪人合作,将工作室规模做大成经纪公司,签约其他艺人,当下最广为人知的是杨幂所在的嘉行传媒。

大量的明星工作室的出现,背后是传统的大型经纪公司艺人资源紧缺。尽管大公司旗下艺人纷纷“出走”,但多年积累下的丰富经验和资源,使其拥有的影视项目资源并没有减少。加之爱奇艺、优酷等网络视频平台的成立,打破了传统电视平台节目播出时间有限的弊端,影视剧作品的立项数量大幅增加。

项目和艺人分离,以往的公司合作模式不再,制作公司在筹建剧组时不得不专门与明星工作室谈合作。大公司缺少成名艺人,往往只能接受报价,这也是明星片酬逐步走向天价的原因之一。

但是天价片酬的根源并不在明星本身,而是市场运作中供求关系失衡的产物。这就要从网络视频平台打败煤老板,成为“新晋爸爸”说起。

影视行业圈内人说的“平台爸爸时代”,其实就是圈外人常说的“新媒体时代”。网络视频平台为更多的影视剧作品提供播出机会,制片方想要成功卖出作品并卖个好价钱,必然要迎合平台的需求。尽管拉投资依旧是成功立项的重要条件,但把作品高价卖给平台才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此平台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行业爸爸”。

新媒体刚刚兴起时,各大网络视频平台还在创业期,爱奇艺、优酷、腾讯,还有当时尚未出局的乐视,他们首先要做的是抢占市场,也就是吸引用户,而点击量能最直观的衡量出市场占有率。

“点击量”有一个更潮的别名,叫“流量”。平台需要有流量的作品,制片方想到的自然便是有流量的明星。可是顶级流量明星只有那么几个,每个人能接的项目数量也是有限的,当所有的项目都涌向他们,报价水涨船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象形成的逻辑可以理解,但随之引发的不良后果也不容忽视。天价片酬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明星收入高,且长期处于公众关注范围,极易激发社会仇富心理。流量明星不必依靠演技便可以收剧本收到手软,而缺少流量的演技派却常年坐冷板凳,不公平的社会运作,扭曲了青少年的价值观。

同时,在制作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支付给明星的片酬过高,必然导致其他方面的制作经费被压缩,这也是为什么观众往往会在“流量作品”和“烂剧”之间画等号。

下一个时代来了吗?

但是,不管有多少的资本介入,影视行业说到底是文化产业,影视文化作品可以影响观众的价值观,但是影视文化作品的价值取向也受观众的影响。当观众对作品质量的要求取代了对流量明星的要求,低质量高流量的IP剧“扑街”便是必然。

以为有了流量明星便会收视率爆表的影视作品,因内容俗烂、制作粗糙、演员演技脱轨等问题而收视惨淡的例子比比皆是。原本以为把闲钱投进来,不用操心便可大赚一番的投资商,很多都因项目失败赔得血本无归。

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煤老板们实力不再,房地产商冲上历史舞台,近两年登台的还有游戏产业,但投资商投资影视项目却不懂影视创作的现象并没有改变。影视投资并非零风险,对剧本、导演、演员、剧组班子进行评估应是决定是否投资的关键。投资商们不懂评估,但是赔钱便撤资的道理他们最懂。

“今年,尤其是后半年,整个影视行业市场都很低迷,就是因为很多项目都没有了启动资金,拉投资很难。许多小公司倒闭,大公司裁员。”万合天宜的经纪人赵婷表示,行业以外的人感受不到,是因为每天都有新剧在播,但其实行业内的冬天确实将至。

在流量经济大行其道时,高流量的IP、高流量的演员,都是投资的风向标。可现如今“风向标”成了“地雷标”,如何判断行业走向,制作下一个爆款,是挽回投资商的关键。

除了投资商从流量经济中撤资,“平台爸爸”的口味也变了。

曾经,宫斗剧《甄嬛传》火了,随之而来《芈月传》《如懿传》;青春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火了,随之而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仙侠剧《古剑奇谭》火了,随之而来《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似乎每一个热播影视剧都会带起一股同类题材的创作浪潮,但是并非每一个紧追浪潮的影视剧都会成为热播。成功的永远在引领潮流,而不是追逐潮流。

除了投资商从流量经济中撤资,“平台爸爸”的口味也变了。当流量明星主演的影视剧无法带来高点击量时,平台选择购买作品的标准便不再是“流量作品”。况且,网络视频平臺对市场的抢占比拼已经结束,几大平台平分秋色,格局已定,单纯追求提高知名度的时期已经过去。和观众一样,平台和制作公司不再聚焦流量和流量明星,开始追求高质量的原创作品。

其实,经历一场寒冬未必是坏事。市场会淘汰掉那些没有实力的企业和项目,留下精品。一番筛选过后,行业规范会逐步树立起来。

今年8月,爱奇艺、优酷、华策影视等九大网络视频平台和制作公司发布联合声明,抵制天价片酬。

当流量不再是明星可以赖以生存的“本领”,提高演技便是明星的生存之道。而以导演和编剧为主的创作团队,再不能投机取巧地仅凭流量支撑创作,静下心来搞创作,才会做出下一个爆款。

不靠流量靠质量,这是幻想,还是可以实现的期待?

猜你喜欢
煤老板经纪明星
印度“煤老板”暴富背后
两部门:房产经纪机构、从业人员不得非法收集个人信息
文旅部:演出经纪人员继续教育实行学时记录制度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河北财达证券经纪有限责任公司
高干子弟与煤老板的谈话
该隐退的不是煤老板是煤老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