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评价

2018-12-14 07:55张林张兵鲍亮康晋
颈腰痛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脊髓型椎板后路

张林,张兵,鲍亮,康晋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陕西 西安 710038)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1],近年来,临床多采用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但术中对颈椎损伤较严重,术后易导致颈椎活动受限,出现颈项部疼痛[2]。而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视野开阔的优点,可有效达到减轻脊髓压迫的效果。我院对部分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3-01-2015-01,选取我院就治的7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43例,女31例,年龄 43-72岁,平均(56.71±4.24)岁;病程 5个月-4年,平均(1.51±0.42)年;病变节段:3节段 29例,3个以上节段45例。将7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 1。

表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研究组 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气管插管全麻,取仰卧位,头部用颅骨支架进行固定;②取颈后正中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韧带,然后对双侧椎旁肌进行剥离,暴露棘突及椎板;③将棘突从根部剪去,并在全部的棘突根部打孔,将左侧及右侧椎板分别作为开门侧及门轴侧,在开门侧的位置,磨断椎板全层,切除椎板间黄韧带,使脊椎充分减压;在门轴侧的位置,从小关节突内侧缘向外层椎板依次磨除,开门宽度约1.5 cm;④缝合两侧留下的棘突,放置引流管,最后逐层缝合切口,手术完成。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全麻,取仰卧位,用头架将头部固定后,选后正中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等直至棘突及椎板暴露,尽量保留C3、C7棘突及肌肉韧带,用拉钩拉开肌层,将翻转的椎板固定在关节上,并用椎板钳除去上下节段椎板,获得充分减压后,放置引流管,最后逐层缝合切口,手术完成。两组术后均给予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颈围固定3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比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随访1年,采用日本矫形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3]对两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分。改善率=(随访评分-术前)/(正常评分-术前)×100%。采用X线片及MRI检查,对比两组手术前后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同时测量两组手术前后颈椎矢状序列的变化,计算两组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ROM丢失度及CCI丢失率比较用(±s)描述,并行t检验,两组性别、术后并发症及病变节段用“率”描述,并行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81%,略低于对照组的 24.32%(P>0.05),见表 2。

2.2 JOA评分改善率

研究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为(66.82±21.36)%,对照组为(63.82±16.4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3。

2.3 ROM丢失度及CCI丢失率

研究组ROM丢失度明显小于对照组,CCI丢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4。

表2 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比较

表3 两组JOA评分改善率(±s)

表3 两组JOA评分改善率(±s)

组别 例数 JOA评分(分) 改善率(%)术前 术后研究组 37 8.14±3.46 14.06±4.13 66.82±21.36对照组 37 8.21±2.74 13.82±2.06 63.82±16.47 t—0.096 0.316 0.677 P—0.923 0.753 0.501

3 讨论

目前,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较多,其目的主要是对患者病变进行减压。由于传统手术方式是对患者采用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对患者造成严重损伤,术后极易发生轴性疼痛、切口感染、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有相关研究表明[4],在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对多节可有效缓解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受压情况,有效提高其手术治疗效果。

表4 两组ROM丢失度及CCI丢失率比较

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主要是通过对两端椎板进行部分切除,中央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注意保留椎板的横向连接,对脊髓的损伤较小,可有效减少术后轴向症状的发生。同时,该术式术后缝合棘突,可减少对颈半棘肌的伤害,从而保护患者颈椎后椎体的正常功能,具有减少椎体破坏,维持椎体后柱稳定性,解除受压脊髓的优点。其原理是通过扩大椎管,使脊髓向背侧移位,从而达到消除脊髓受压的效果[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更少,研究结果与宋晓辉[6]的报道相似。结果表明,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缩短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两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石发勇等[7]也证实这一观点。说明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采用传统术式具有相同的减压效果,神经功能恢复均较好。从本研究中可知,在ROM及CCI方面,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在恢复患者神经功能的同时,还可改善患者活动度及颈椎曲度,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因此,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作为临床最佳的术式。

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适应证为:①脊髓受压节段在3个及其3个以上;②颈髓前后受压,呈串珠状改变;③心肺功能正常,可耐受手术;④有黄韧带骨化等后方压迫者。为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在行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将神经症状较重的一侧作为开门侧;②开门范围应超过压迫节段,以防止减压后脊髓膨隆而造成新的压迫出现[8-9]。

猜你喜欢
脊髓型椎板后路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国医大师刘柏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用药规律探析
一脚踩空,引发全身瘫痪
蚕宝宝流浪记
后路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微创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预后因素分析
“猎狐”断掉贪官外逃后路
全椎板切开复位技术治疗脊髓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