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丰图:特色产业与特色的产业链
——光图样数多,再多也不强

2018-12-21 06:52徐旻
当代陕西 2018年22期
关键词:永胜红萝卜冬枣

◎徐旻 禾(本刊记者)

以幸福乡村、美丽乡村为抓手,优化产业路径,美化生活环境,让群众腰包鼓起来,村庄美起来,幸福感提升起来

“早上卖了多钱?”高个儿枣农一边问,手里还掰着热乎乎的馍。“比去年好,三块八一斤,都卖了,心里轻下了。”对面的乡党说完,喝下一口鲜香热辣的羊肉汤,浑身都畅快了。过了上午九点,大(荔)朝(邑)公路旁的羊肉泡馆子,依旧客满,刚卖完冬枣的果农们互相打问今天的行情。

羊肉泡小饭馆在朝邑镇随处可见,往往位于自发形成的冬枣交易市场旁。早上七八点之后,刚卖完枣的人,都要到这里歇歇脚,吃碗热乎的羊肉泡。大伙儿在这里交流哪里又来了客商,哪里的价钱好。

不仅是冬枣,红萝卜、设施瓜果、蔬菜,朝邑镇的各项特色农业蓬勃发展,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00元。

产商衔接

今年的冬枣产量没有显著减少,价格却较去年同期几乎翻了一番,为啥?

其实,此前有的枣农摘青(枣)上市,影响了冬枣销售的市场秩序。为此,县、镇、村三级做了许多工作,引导枣农避免摘青。

“管理力度加大后,价格稳定了,去年3元一斤,今年5元一斤。青枣1元一斤,被查出来枣也没了,还丢人,谁卖青枣?”六合村党支部书记高磊说,现在一个月也查不到一起摘青上市的。

朝邑镇目前共栽植冬枣4万余亩,为了保质保量,镇上实施了从生长到收获的全过程管控,并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政策严控,果品提升,朝邑冬枣、红萝卜已经被评为国家级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值增加30%,朝邑镇也成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镇”。

镇上还引导果农打起了时间差,错季生产。如今,从5月份到10月份,朝邑镇都有冬枣成熟上市。

“每年到9月,快递公司的车都往这儿赶,经常会出现堵车的状况。”堤浒村嘎巴脆冬枣合作社负责人张涛忙个不停,5斤一箱的冬枣,他刚刚就发出了近2万箱。

为了做强冬枣产业,2016年,合作社注册了商标,设计了包装,依托电商平台统一销售,并把村里所有贫困户吸纳为合作社成员,贫困户的冬枣每斤多卖3毛钱。同时,合作社每售出一件商品,提出2毛钱作为扶贫专项基金,用来解决贫困户在冬枣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你们发快递10元一件,我们4.5元一件,你说电商在这里发展得咋样?”合作社还与电商企业辉霖公司合作,进一步扩大销路,仅仅40分钟,辉霖就发出了4万多箱冬枣,销路遍布全国。

现在,朝邑镇不但在镇上设立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由专人负责,2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电商平台服务点,实现了电子商务全覆盖。

“我们电商网点已经延伸到各村,解决了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把金融服务也渗透了进去,服务范围达到了4万多人。”镇电商服务中心负责人张蕊勤说,电商网点不但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还成了农民购买农资、服务的综合性平台。

更重要的是,因为网点布得广,资料收集翔实,现在,朝邑镇的电商服务中心已经能够初步实现“大数据”的作用。

“比如,客商来买农产品,他需要多少吨,我通过网点一查询,哪个村有,立刻就可以给他调货。反过来,哪个网点有销售需求,我这里也可以和客商对接。”张蕊勤说,仅去年,通过这样的模式,电商销售冬枣8790吨,卖了6000多万元。

2017年,因为不在传统客商收购冬枣的“优生区”,南午村36户贫困户的冬枣丰收时却滞销,镇电商服务中心联系客商,按质论价,一户就卖了10多万元,总共销售几百万元。

产销对接,只是电商的常规动作。在张蕊勤看来,电商也带动了产业的升级。现在,镇电商服务中心通过发挥金融功能,和280户果农达成冬枣大棚搭建协议,帮助农户从普通的露天棚升级到产果品质更好的温棚。目前,160多户已完成升级,产值达600多万元。

方式转变

平罗村这七年很热闹。

2011年,平罗村2400亩土地整体流转,建成尊天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冬枣、时令水果等设施大棚800亩。

平罗村村民一边拿着流转土地的租金,一边进入园区,变身为拥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月工资2400元。

2017年,村民又从工人变身成股民,从只负责干活到享受园区利益分成,干得越好,挣得越多。

平罗村党支部书记赵建明说,这样的身份转变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去年,一位管护枣棚的工人因为粗心打错了一支药,十几个冬枣大棚颗粒无收。“从几个人操心,几百人不操心,到几百人操心,管理人员省心,平罗村也是从吃亏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身份的转变,让村民的收入逐年攀升,“2006年到2011年,人均收入6000多元。2011年土地流转后,到2013年,能达到1万元,到2017年,达到13650元。”

承包大棚,从一开始的无人看好,到现在抢着承包。

经管着三个高石脆瓜棚的村民刘桂仙,原先就靠家里的8亩地过活,高石脆瓜成长时间短,见效快,第一茬4月底上市时,一箱两个瓜就能卖到200元。流转土地后,现在刘桂仙天天来棚里上班,摘枯叶、剪顶,按照脆瓜的销售额30%分成,半年来,刘桂仙已经拿到了2万多元分红。

平罗村这种“公司+农户+园区+市场”的模式,让产业从单一的农业种植走上了产业融合转型发展的新路子,让园区成了景区、农民成了工人和股民、农田成了绿色工厂,实现了农民就地就业、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特色城镇化,平罗村也成了农业公园。

在朝邑,不光产业发展模式有了新变化,生产方式也在逐步进化。

红萝卜种植大户耿永胜正在田间组织植保无人机作业,10分钟就能完成半亩地的喷药作业,4个小时就完成了20个人一天的工作量,一亩地成本仅40元,投入产出比远高于人工。

耿永胜组建的荔盛红萝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陕西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也是露天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范本。

霸一村有600多年种植红萝卜的传统,但是农户零散种植不成规模、面积小,还面临着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只能从邻村雇人来种,无形中提高了种植的成本。

2009年,红萝卜专业合作社成立,种植面积从原来的3万亩发展到近20万亩。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耿永胜就摸索出了红萝卜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涵盖了深耕整地、种子处理、播种、节水灌溉、收获、贮藏等环节,全程机械化,几乎不需要用人。

不迷信于推销,耿永胜先后前往法国、德国、丹麦实地考察,不断更新社里的设备,发展智慧农业,还利用北斗导航辅助驾驶,提高效率,减少损失。“比如播种,如果人工驾驶,总是有偏差,收获时就有可能压到萝卜造成损失,但是依靠导航辅助,走一条直线,损失就能降到最低。”耿永胜说。

耿永胜算了一笔账,机器播种萝卜每亩45元,如果雇佣人工,费用是一天100元,“再加上出萝卜也用机械作业,一亩地可以节省200元”。

现如今,合作社红萝卜的种植已发展到周边乡镇。耿永胜有了新想法,“农民出去打工了,可以把土地托管给我们,我们可以用全机械化操作,还保证销路。”这样下来,一亩地从种植到收获只需要4到6个人。

云南、贵州、四川,荔盛合作社出产的红萝卜甚至远销澳门,一两半的红萝卜,最高卖到了18元一根。全程机械化的高效与质量保证,还让合作社拿下了永辉超市的大单,全年不间断供货,“去年卖到大年二十九,初一初二又开始供货,这要是纯靠人工,是跟不上供应的”。

生态增益

“要想发展,环保要达标。”镇党委书记苑烨说,前些年,朝邑镇吃过不少环保跟不上的亏。

2016年,镇上准备招商引资一个四川的民俗旅游项目,一期投资就有两三千万元,但就是因为镇上没有配套的污水处理厂,项目搁置了。

万亩萝卜种植基地

2018年4月,资金到位后,朝邑镇开始在广济村建设污水处理厂,能够处理镇区、广济村和附近三个村的生活污水,日处理污水1500吨,处理过后的水质能达到一级标准。

建设时,正值关中地区持续40度高温,又是农忙时节,镇上从西安招工人,光工钱,一天就得现结17万元。“这些都是必要的投入,环保问题解决了,不但让干部们出去招商引资有了底气,土地也随之‘增值’,各项配套设施做好了,一亩地租金能比之前翻一番。”苑烨说。

污水处理厂建好以后,朝邑镇又和四川那家企业搭上了线,合作开发重新提上日程。

2009年,朝邑镇对荒滩进行湿地保护性开发,同时进行盐碱地改造,形成了朝邑湖湿地公园。2011年,几十万候鸟来湿地。2012年,省林业厅把这里确立成为3A级景区。

2013年8月,美丽乡村建设从平罗村开始,大荔县专门请了人从北京来为整村做规划。

2016年,平罗村投资了100多万元,建成集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生态涝池“三位一体”的综合处理站。处理站对可降解的生活垃圾,利用太阳光照加快分解,变成有机肥回田。对雨水污水实行分流,污水采用微生物厌氧技术处理,雨水通过人工湿地进行沉降,变成清水后可以灌溉农田,彻底解决了农村垃圾和污水的问题。

这一系列措施,让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活习惯随之改善,“里子面子都有了”。

如今,春有花卉海洋,夏有绿树成荫,秋有瓜果飘香,冬有苍松翠柏的平罗村,已经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今年我们村仅冬枣产业毛利润就有3000万元,平均一亩地能有一万块收入。”广济村村主任王刚介绍,加上樱桃、圣女果等,年产值达1200万元左右,仅旺季用工,村民劳动所得就超过15万元。

猜你喜欢
永胜红萝卜冬枣
家畜体尺自动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一种两级双吸管道输油泵
对应:小小萝卜头
冬枣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冬枣好吃但不要吃多
扶贫的“正确打开方式”
树洞里的歌声
活着
优质冬枣周年管理工作历
两种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