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宁波人的水利记忆与水文化乡愁
——访浙江省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会长沈季民

2018-12-21 05:57马颖卓
中国水利 2018年23期
关键词:研究会宁波水利

本刊记者 马颖卓

宁波,位于中国大运河最南端,濒海枕江,河网密布。水,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引以为豪的资源禀赋。千年岁月流转,在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碰撞交融中,滋养出宁波国际港城和江南水乡完美融合的独特神韵。7 000年前,宁绍平原的先民们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河姆渡文化;21世纪,宁波跃升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新一线城市。无论是辉煌的往昔还是充满活力的今天,宁波一直享受着水的眷顾与润泽。悠久绵长的治水历史、底蕴深厚的水文化成为宁波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治水实践中形成的水文化,汇聚成宁波地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2014年5月,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成立。4年来,研究会立足行业、面向公众、服务社会,努力打造地域水文化品牌,在深入挖掘水利文脉、主动讲述水利好故事、积极传播水利好声音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研究会会长沈季民。

水文化是宁波的“母体文化”,要着力推进具有宁波特色的水文化建设

中国水利:请您介绍一下宁波地域水文化的主要特点及研究会成立的背景。

沈季民:宁波是一座依水而建、与水结缘的江南水乡城市,境内具备了江、河、湖、海、溪、潭、瀑、泉、湿地等各种水形态,姚江、奉化江、甬江在市中心交汇,形成了“三江六塘河、一湖居中央”的空间水利格局。宁波也是一座因水而生、向海而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水资源禀赋决定了与水相融共生、和谐共处是宁波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自古以来,阻咸蓄淡、泄洪排涝、建塘围涂等水利活动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可以说,宁波的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史,治水文化对宁波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世代持续的治水实践中,7 000年前河姆渡人栽培了水稻,5 600年前打造出 “中华第一井”,唐代建成了阻咸蓄淡的灌溉工程它山堰,宋代以来沧海变桑田的三北海塘,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中国大运河宁波段……这些跨越时空的水利工程构筑起内涵丰富的宁波水文化,生发出宁波兼容开放的文化胸怀与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水文化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宁波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实施了“治水强基”重大项目三年行动计划,将“两心一轴、三江六岸”作为加快构筑现代都市的“头号工程”,成为全国水利投资最大的城市之一,水管理、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和水文化效益显著,为宁波市“名城名都”建设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体系。文化是做好治水工作的精神支柱与动力,弘扬水文化是宁波实施“五水共治”、推进“三江六岸”开发的内在需要。在宁波,水文化不仅仅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宁波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和“母体文化”。从地域文化这一站位来认识宁波水文化,我们认为,水文化必须走出行业,面向社会,在顶层设计和具体推进中,应按照“立足行业、面向公众、服务社会”的要求,结合宁波地域特点和“文化强市”战略,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推进水文化建设。

历史文化的延续与时代文化的创造是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尊重历史传统,通过继承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城市独特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色。水文化是宁波城市文化的底蕴,推动水文化建设是对宁波历史文脉的传承,是对宁波城市文化内涵的扩展与丰富。因势而谋,趋势而动,2014年5月,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成立,为宁波水文化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研究会以服务现代水利改革发展大局为中心,以打造宁波地域水文化品牌为目标,致力于全市水文化遗产的挖掘、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以独特的“三江六塘河水系”为切入点,着力推进具有宁波特色的水文化建设。

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水利人和水利工作的公众知晓度与社会美誉度

中国水利:研究会成立后在推进水文化建设、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沈季民:宁波水文化工作起步虽晚,但必须有所作为。建设宁波水文化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研究会成立后,首先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由水利部门牵头,按照“立足行业、面向公众、服务社会”的要求推进;明确以整合社会资源为基础,不断提升水利人、水利工作的公众知晓度和社会美誉度。

顶层设计确定后,宁波的水文化工作全面展开。具体来说,主要开展了这样一些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面向社会宣传的平台建设。以《宁波水文化》会刊为中心,不断丰富媒体形态,开设“宁波水文化网”,创办电子刊物、微信公众号、水文化讲堂,通过多种媒体推送水文化资讯,形成了立体化、成系列的水文化宣传网络。提升水利人、水利工作社会知晓度和美誉度要建立在公众了解基础之上,所以我们以宣传平台为阵地,深入挖掘水利文脉、主动讲述水利好故事、积极传播水利好声音。《宁波水文化》会刊确定了三大类内容和“三不像”特点,即挖掘宁波水利历史文脉但不做成纯学术期刊,反映当前重大水利工作但不搞成工作简报,以宁波水文化为名但内容不限于宁波一地。可以用“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八个字来定位,图文并茂是让读者愿意看,雅俗共赏是让行业内外的读者都能看得懂。我们还建立了特约撰稿人、特约摄影师队伍,精选会刊的三类发送对象,用鲜活的人和事帮助公众了解地方党委、政府重大水利决策背后的故事,了解水利人是怎么干的、干得怎么样,并通过古今中外的“他山之石”为读者提供借鉴,引发思考。

二是积极组织开展水文化课题研究。水文化研究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研究会成立后,积极开展水利史学术研究工作,首次开展跨区域合作,联手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与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科院及钱塘江管理局等单位先后联合举办了“浙东(甬绍萧)地区水利史学术研讨会”“钱塘江古海塘保护与申遗学术研讨会”。主动融入城市文化研究,承办了“水美,让城市更美”主题论坛,牵头完成宁波市社科类市级文化研究工程项目 《宁波水文化概况研究报告》,完成“宁波地域文化读本”之《宁波水利文化》等水文化类书籍的编纂,与宁波市政协文史委联合启动了《亲历宁波水利建设》,编辑出版了《宁波水文化丛书》。此外,与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共建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中心,借助高校优质资源推动水文化研究,通过水文化成果转化,以文化的力量影响更多的人。

三是组织开展各类面向公众的水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宁波水文化主题摄影大赛”、“宁波最美湖泊(水库)评选活动”、“水美宁波”系列活动之“水美村庄”评选活动,合作单位包括宁波市摄影协会、《宁波通讯》杂志社、《宁波日报》、《阿拉旅游》杂志等,通过社会媒体和社团组织的参与,扩大了公众的参与度和水利的影响力,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反响。

在水利规划和工程设计中必须融入文化元素,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

中国水利:宁波拥有丰富的水利遗产,这些遗产是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研究会在水利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沈季民:宁波水利遗产资源丰富,影响深远,做好水文化遗产保护是宁波水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宁波拥有两张世界级的水“名片”,一是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大运河(宁波段),二是获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它山堰,这两个工程的申遗工作研究会都积极参与了。2014年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的信息,立刻向领导汇报,积极沟通、对接,促成它山堰进行申遗,由于时间太过仓促,当年申报未能正式启动。第二年,我们邀请浙江省相关同志现场调研指导,动员当地水利部门争取领导支持,推荐中国水科院专家工作团队提供技术支撑。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它山堰获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针对水利遗产保护和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我们采取不同措施加以解决。如对大运河遗产点、国家文保单位宋代压赛古堰保护环境堪忧的问题,我们在《宁波日报》用半个版面进行呼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当地党政机关的高度重视,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莫枝堰是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实施东钱湖整治的重要工程,我们推荐由水利史、水文化专家担纲的首席设计师团队承担古堰保护利用及文化提升设计工作。我们把指导、助推会员单位挖掘、展示水利遗存作为一项长期工作。

中国水利:研究会在推进水利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沈季民:过去水利工程常常给老百姓留下“傻大黑粗”的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水利规划和水利工程设计中,应该融入文化的元素与旅游的理念,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使工程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与城市的品位、市民的文化需求相呼应。

对水利遗产和已建成的水利工程,主要是采取“补白”的方式,增加水文化元素,帮助公众了解水利工程,宣传水利工作。如,在位于中心城区的姚江大闸步行道建立水文化长廊,前言及35幅精美的摄影作品对应36孔闸,向游人展示宁波水利建设成就的“精彩瞬间”;保丰碶是宋代水利工程,在其旧址新建的应急闸泵工作室内,我们陈列了展示其历史变迁的翔实史料,向参观者展示它的前世今生。对新建水利工程,在甬新闸泵站设计建设中,以一级文物“羽人竞渡”古钺作为文化元素和符号,为工程设计了象征水利人坚韧不拔、奋力向前精神的视觉标识;目前,正全力助推余姚江二通道重要节点工程镇海澥浦闸泵工程与水文化的有机融合,以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为目标的“甬江水利文化园(馆)设计大纲”已通过业主方初审。

水文化建设必须能落地,地方水文化建设应该做到“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推得进”

中国水利:研究会成立4年来为宁波水文化建设打开了全新的局面,目前已成为浙江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水文化专业社团。您觉得宁波水文化推进工作成效如何?研究会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沈季民:我认为水文化的学术研究、理论研讨很重要,但这只是水文化研究的一个方面,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这两个羽翼的联动,水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落地。2018年6月,在水利部文明办和中国水利政研会举办的水文化建设专家研讨会上,我提出水文化建设必须由水利部门来牵头,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领导体制,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建立健全考评机制。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水文化工作是文化自信在水利部门与行业生动而具体的体现,那么当然就不能仅仅取决于各自的自觉与否,而应付之于行政层面的强力推进。

我还愈来愈感到自己与宁波水利有缘——一种不解的水利情结。虽说我是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最后一站来到水利部门,但我一直被水利人的奉献精神所感动着。在实践中不断地有所悟,有所思,也有所得。同时,也越来越感到宁波水文化工作是一座“富矿”,值得干,也能干得出名堂来。“立足行业、面向公众、服务社会”的工作定位,就是为了让社会上更多的人逐步了解、关心进而更加理解、支持我们水利人与水利工作,虽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又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功夫毕竟不负有心人,我们的付出与努力,得到了认可与响应。

2018年10月,中国水利政研会在宁波组织召开水利思想文化建设现场会,在会议交流和现场考察期间,有多位会议代表对我说,宁波水文化建设工作的一些做法是可复制可借鉴的,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始终认为,一个地方的水文化建设就应该是能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推得进的,而不应该只是高深的、雾里看花的、推进不了的、停留在课堂教室的条条框框。通俗地讲,水文化建设就是要接地气、要落地,不接地气、不落地的水文化建设必将是难以为继的无源之水。

研究会在成立之初就已经明确了规范化发展的思路,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面对全国范围整顿与规范带来的社团组织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情况,我们必须作出新判断,实现新创举。下一步,一是要开放,具体来说,就是在会员发展上,从原来以行业内为主转向加大力度发展行业外会员,不断吸收有志于水文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的新会员;二是要创新,就是在工作对象上要寻找战略合作单位,谋求合作共赢。比如以项目形式承接政府部门的外包服务,2017年我们承办的“水美村庄”评选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宁波市水利局又把 《水利志 (2001—2020)》《水利年鉴》等工作委托给我们。另外,面向社会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和宁波原水集团、宁波大学、宁波日报社等不同性质的单位都有过很好的合作,现在要寻找更多的新的战略伙伴,通过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实现合作共赢,现在已经与多家单位达成合作意向。

推进宁波水文化建设,研究会责无旁贷,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不仅如此,我们还应不断地自我加压,这个“压”包括三个层次:从全国范围来说,要为全国的水文化建设作出宁波的地方贡献;从地方层面来说,要为宁波“文化强市”建设以及“名城名都”建设作出水文化的贡献;从行业来说,要为水利行业现代化和水利改革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我还有一句话,就是为了美丽中国建设、美丽宁波建设,以及留住宁波人那一抹水利记忆和水文化乡愁,作出我们力所能及的努力和贡献。

沈季民(左二)带领研究会工作人员开展面向公众的水文化咨询服务 谢耀荣 摄

猜你喜欢
研究会宁波水利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波兰睡眠研究会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一图读懂宁波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日本的红楼梦研究会访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