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撇长歌万余里 汉秦篆隶已千年

2018-12-21 12:35刘予欣
文理导航 2018年28期
关键词:谐音中华文化中华

刘予欣

摘要: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记忆。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充满着历史的沧桑,同时也具有不可否认的美感。从变幻多姿的结构美,到抑扬顿挫的谐音美;从古风古韵的诗词美,到对仗工整的对联美,汉字用它的身影,书写着灿烂缤纷的中国故事。

关键词:汉字;中华文化

蚊足纤纤,勾画勒然;跃跃青花刻窗前,循循金石印鼎栾。汉字飘飘去,华夏已黯然。呜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矣。

汉字之美,千年流传——兰亭已矣,而其序传之后世,万世瞻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仓仓之骈文,今又几人知?步于街道乌衣巷,何处觅诗文!三千繁华东流水,而今无地赏汉文;青灯古道人不再,文斗星斗泣人神。在英国文化西方询信不断涌入的今天,我们是否行之太匆匆,遗落前朝甲骨金石字?不若停而四环顾,欣观颜柳书纷纷。

汉字之美,美于结构。苏美尔人的泥板上干涩难懂的楔字,尼罗三角洲象形文字亦在历史的角落中苦苦哀叹,惟有汉字这一象形文字转化而来的唯美工艺品,仍在书纸笔下言笑晏晏。左右,上下,左中右,包围,半包围……一字一划一笔一画,均是苍柏中华的风骨所存。一口为一口,两口为曰;三口为目,四口成田;一一为一,二一得二,三一成三……几个重复的结构,便保罗了从天空到大地,从人口到数理的无尽韵味。中华人如汉字,亦能以仁理万世,以理待万物;一个仁,一个礼竟包罗了华夏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了中华历史千岁万年。汉字的结构美,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能成为能够同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塑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相媲美的艺术,镶嵌于华夏之冠的中央。汉字的书写,行云流水,笔走龙蛇,气贯长虹,令人赏心悦目。裱一幅字于大堂正中,蓬荜亦能显得书香四溢;正大光明殿中金字玉裱的“正大光明”,亦使铜臭漫天的故宫天地添了一丝文化气息。“颜风柳骨”“颜姿赵骨”“瘦金体”一个相同的字在不同的笔下竟流溢出不同的美感,令人心旷神怡。汉字之结构美,美于构成,美于笔法,更美于古代文人骚客对汉文化的热爱。

汉字之美,美于谐音。《红楼梦》中的人名普遍使用谐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药店老板——卜世仁(不是人、甄士隐(真事隐)与贾雨村(假语存)等谐音字的运用,既让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又因不兴文字狱而使此书流传甚广,亦使后世学者阅客为曹公之遭遇及贾府生活的富贵与艰辛泣涕涟涟。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既道出了东晴西雨的曼丽春光,又恰到好处地舒展心中之“情怀”,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新婚燕尔,春宵一刻,长辈送来一把枣子(早生贵子),既表达了对夫妻情感之甜蜜之期盼,又抒发了对早日抱孙子的热切心怀。谐音词藻的运用,既满足了艺术创作的需要,亦使情感之传递有了合理的载体。中华文化如一爵士女子,谐音字使之著得明月珰,腰流纨素裙,更增添了一丝神韵。

汉字之美,美于诗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腔龙吟转九折,雨中长城已千年”。诗文的砌果,筑成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城墻,默默地守护了我们近三十个世纪。埃及在罗马人的铁蹄下放弃了辉煌的文明,苏美尔人的文明也早已成为闪族人脚下的废墟;印度在雅利安人的征服过后自觉放弃了自身的社会制度,非洲大陆在二百年间不知不觉也被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团团包围。唯有中国人,魏晋南北几百年,我们见到的尽是仁孝世人的胡人皇帝,却鲜有汉人子弟为戎夷同化茹毛饮血。诗篇词藻的魅力,让成吉思汗的子孙也不得不为之低首而尊,马背上的英雄不知不觉间凭空多了些书生意气。“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那简短而富于内涵的教诲塑料了无数忠恕之子,四书五经的续续熏陶为不息的中华之架贡献了难以胜记的忠孝之臣。忽必烈的一生,见过低三下四的金军夏臣,见过俯首称臣的阿拉伯将军,然而,在文天祥之前,这位纵横天下的千古帝王决没一睹如此浩然之士的忠风义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一刹那,失败的文天祥也已从文化上彻底摧毁了蒙古横祸,守住了中华文化香火不息的宗祠。历朝历代的文天祥早已消失在喧嚣的尘世之间,而他们是诗文,不断为中华大地边境上那一抹无形的墙添瓦加砖。千磨万击,任尔东西南北风。

汉字之美,还美在无数的地方,任谁都不能一时合盘托出。无论是兵与丘八的析字文化,还是鸡栖水边称为酒的字谜文化,皆是中华姑娘的肌肤与佩饰,一肌一珠,尽态极妍。然而汉字虽美,却鲜有审美之目将其欣赏,既然十几年而横空出世的《蒙娜丽莎》能够使人留步凝视,那千百年之精华才子的思想汇聚而成就的《唐诗宋词》亦应当为世人所瞩目。

一个民族的强盛,不仅仅是物质的强盛,更应当是精神的强盛。罗马之所以由那么多民族组成却仍被称为一个统一而强盛的国家,并不是因为一座哈德良长城,一支开销达总税收一半的常备军,而是广为流传的拉丁文化与拉丁文著作。当各地的文化差异史无前例地拉大后,昔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强盛之邦顷刻间便烟消云散了,而基督教这一精神帝国却永远留存下来,直至今天。一句爱国,实质上是对这个国家文化的热爱,对生活的这片土地那热烈而深沉的热爱。只有当你的心与这片文化沃土连在一起,那团意欲报效祖国的烈火,才真真正正地燃烧起来,才能对戏剧大师黄佐临老先生那腔“赴国难”之热血感同身受。

一撇长歌万余里,秦汉篆隶已千年。我们终究无法与秦时明月汉时关长相厮守,但继承与发扬秦时风文汉风骨,却是每个华夏儿女与生俱来的义务。我们不妨在自由女神像前合影后的闲暇之余咏两首长诗,赏几篇“蚊足”,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亦能在一笔笔的勾勒前大叹一句:“生平之首乐,汉士悦汉文!”

猜你喜欢
谐音中华文化中华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绝妙的数字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