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多发息肉内镜与病理学特征分析

2018-12-25 01:01张凤君李玉梅王莉莉于新娟翟玉香钊守凤董全江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单发胃底腺瘤

张凤君, 李玉梅,王莉莉,于新娟,翟玉香,钊守凤,董全江

1.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000; 2.安丘市市立医院消化内科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12月至2017年3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患者共计109 150例,胃镜下诊断胃息肉及胃息肉样病变患者6 494例。参考英国胃肠病学会的胃息肉管理指南[1]将上皮性胃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错构瘤性息肉、息肉综合征。排除标准:(1)非上皮性息肉;(2)息肉综合征及错构瘤性息肉;(3)胃息肉合并胃癌;(4)有胃手术史;(5)胃镜下诊断胃息肉样病变,无病理诊断或是有病理诊断不是胃息肉。共纳入研究的胃息肉患者4 515例,其中胃多发息肉患者1 639例,胃单发息肉患者2 876例。

1.2收集资料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息肉的直径、数目、部位、病理分型、息肉的背景胃黏膜病理学改变(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H.pylori检测结果。

1.3病理诊断及分类活检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 染色,根据上述上皮性胃息肉分类标准,由2名资深病理医师做出病理诊断。

1.4H.pylori检测内镜下摘除息肉组织或活检胃黏膜组织常规石蜡包埋、切片,改良Giemsen染色,由2名资深病理医师做出诊断。

2 结果

2.1胃多发息肉检出率胃息肉检出率为4.1%(4 515/109 150),胃多发息肉检出率为1.5%(1 639/109 150),低于单发息肉检出率(2.6%,2 876/109 150)。胃多发息肉检出率随年龄升高而逐渐升高,在包括60~69岁年龄段以前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但是70~79岁、≥80岁两个年龄段检出率处于平台期,无显著升高(P>0.05)(见图1)。胃多发息肉患者的发病年龄(56.7±12.1)岁,单发息肉患者的发病年龄(55.1±12.6)岁。胃多发息肉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为1∶3,与单发组(1∶1.8)相比,胃多发息肉组女性检出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图1 胃多发息肉组与单发息肉组不同年龄段检出率的变化趋势

Fig1Variationtrendofdetectionrateinmultiplepolypsgroupandsinglepolypsgroup

2.2胃多发息肉内镜特征经内镜下检查发现,92.6%(1 518/1 639)的胃多发息肉患者的最大息肉直径 ≤ 1 cm,93.2%(2 680/2 876)的单发息肉患者的息肉直径≤1 cm。60.5%(992/1 639)胃多发息肉患者的息肉数目为2个(见图2)。胃多发息肉与单发息肉一致,主要发生部位在胃底腺区(81.2%,1 331/1 639vs65.9%,189.5/2 876),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见图3)。

2.3胃多发息肉的背景胃黏膜病理学诊断胃多发息肉组有1 186例患者进行了背景胃黏膜活检,发现以浅表性胃炎(75.5%,895/1 186)为主,与单发息肉组(71.1%,1 563/2 19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图2 胃多发息肉的息肉数目分布Fig 2 The quantity of polyps of multiple polyps

图3 胃多发息肉与单发息肉的发病部位分析 Fig 3 The location of multiple polyps group and single polyps group

2.4胃多发息肉患者H.pylori感染率胃多发息肉组共有1 539例患者行H.pylori检测,发现H.pylori感染率为12.3%(189/1 539),显著低于单发息肉组(25.6%,692/2 7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5胃多发息肉的病理分型共有1 179例患者息肉的组织病理学资料完整,占71.9%(1 179/1 639)。病理分型以胃底腺息肉(64.0%,755/1 179)为主,与单发息肉组(60.2%,968/1 609)一致(见表1)。胃多发息肉中并发息肉97例(8.2%,97/1 179)。并发息肉以增生性息肉合并胃底腺息肉最常见,占85.6%(83例),增生性息肉合并腺瘤占11.3%(11例),胃底腺息肉合并腺瘤占3.1%(3例),增生合并胃底腺2例。多发胃底腺息肉与增生性息肉的主要发生部位均在胃底腺区(96.8%、62.4%),而多发腺瘤的主要发生部位在胃窦腺区(75.0%)。各病理类型的背景胃黏膜改变均以浅表性胃炎为主(79.8%、67.6%、62.5%)。多发胃底腺息肉的H.pylori感染率(5.2%,39/755)低于增生性息肉的H.pylori感染率(18.8%,59/314)(见表2)。

表1 胃多发息肉与单发息肉的病理分型、患者胃黏膜特征及H.pylori感染分析Tab 1 The histological type, surrounding gastric mucosa and H.pylori infection of multiple polyps group and single polyps group 例数/%

表2 胃多发息肉组各病理类型的内镜及病理特征分析 Tab 2 Analysis of endoscopy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each histological type 例数/%

3 讨论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在121 564例接受胃镜检查者中胃息肉的检出率为6.35%[2]。我国报道内镜下胃息肉的检出率为1%~4.3%,胃多发息肉患者占1/3左右[3]。本研究显示,胃息肉检出率为4.1%,胃多发息肉的检出率为1.5%,单发息肉的检出率为2.6%。且胃多发息肉的检出率随年龄升高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平均发病年龄为57岁。胃多发息肉与单发息肉一样,女性更多见,关于这种现象的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肠胃反流在胃息肉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肠胃反流在女性更常见[4]。因此,关于女性多见的原因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本研究结果发现,胃多发息肉通常较小,大多数息肉直径 ≤ 1 cm,息肉数目以2个为主,主要发生部位在胃底腺区,这些基本特征同既往研究报道一致[5,6-8]。一项关于胃息肉内镜与病理学特征的研究报道,61.6%的胃息肉发生于胃底及胃体[9]。朱鸣等[10]报道,增生性息肉和腺瘤好发于胃窦部,胃底腺息肉好发于胃体、胃底。本研究显示,胃多发息肉与单发息肉均好发于胃底腺区,多发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的好发部位均为胃底腺区,而腺瘤的好发部位为胃窦腺区,与上述研究报道相同。据报道,在西方国家胃底腺息肉占所有胃良性上皮性息肉的16%~51%,增生性息肉占30%~39%,腺瘤性息肉占3%~26%[11-13]。2015年一项关于29 940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研究发现,增生性息肉仍是胃息肉的主要病理类型[14]。我国研究者[6]报道,过去10年增生性息肉所占比例由 66.39%下降到 43.05%,而胃底腺息肉由 25.04%上升到48.47%,2015 年以后胃底腺息肉也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病理类型。本研究结果显示,胃多发息肉同单发息肉一样,以胃底腺息肉多见。且胃多发息肉中存在并发息肉(8.2%),以增生性息肉合并胃底腺息肉为主,占83.5%,增生性息肉合并腺瘤占11.3%,因此,建议胃镜活检取材过程中应该多点全面取材,以防漏诊。

有研究显示,胃息肉H.pylori阳性率为12.7%[6],还有研究显示,胃息肉的H.pylori感染率达68%[15]和53.9%[16],本研究结果显示,胃多发息肉的H.pylori感染率为12.3%,低于单发息肉组(25.6%)。前期研究发现,中国城市人群的H.pylori感染率为31.9%[17]。本研究中胃多发息肉和单发息肉都显著低于中国城市人群的H.pylori感染率,所以H.pylori感染与胃多发息肉是否有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还发现,胃多发息肉的背景胃黏膜是以浅表性胃炎为主,与单发息肉一致。大多数研究认为,胃息肉中的增生性息肉及腺瘤有恶变风险,且增生性息肉背景胃黏膜发生腺癌的风险高于息肉本身[18-22]。因此,建议临床医师对胃多发息肉活检时应该对背景胃黏膜进行关注。

综上所述,胃多发息肉与单发息肉一样,以女性多见,主要发生部位为胃底腺区,以胃底腺息肉为主,其H.pylori感染率低,背景胃黏膜病理类型以浅表性胃炎为主。同时胃多发息肉存在并发息肉,提醒临床医师需多点全面活检,以防漏诊。

猜你喜欢
单发胃底腺瘤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急诊内镜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分析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保护措施
老年单发早期胃癌内镜私膜下剥离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一种单发直升机直流供电系统构型
3D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临床应用
改良三明治法同步与序贯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经腹腔镜Nissen与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GERD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