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效果

2018-12-29 07:21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阿替普小剂量缺血性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诱发因素多为脑动脉狭窄或脑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以头晕、神经功能障碍、运动功能失调、感觉障碍等为主,致残、致死率较高。目前,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国家唯一批准的用药为阿替普酶[1]。但受药物使用剂量等因素制约,个体治疗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就不同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9月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收治的 11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神经功能均存在一定缺损,经颅脑CT、磁共振成像(MRI)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于发病1 d内就诊,且均为首次治疗。排除标准:既往有颅脑外伤或颅脑手术史;其他系统器官严重障碍;对阿替普酶过敏;48 h内经抗凝剂治疗者。按照使用阿替普酶剂量不同将患者分为大剂量组(60例)与小剂量组(57例)。大剂量组患者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52~76岁,平均(67.21±3.08)岁;小剂量组患者中,男25例,女32例,年龄54~73岁,平均(65.73±2.8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产,批号:170124)进行治疗,均静脉推注阿替普酶均9 mg,然后采取静脉泵入,大剂量组为0.9 mg/kg,小剂量组为0.6 mg/kg,泵注时间为1 h。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 1个月、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1.3.1 预后情况 改良Rankin量表将脑卒中预后情况分为7级:完全无症状(0分)、未见明显障碍(1分)、轻度障碍(2分)、中度障碍(3分)、重度障碍(4分)、严重障碍(5分)、病死(6分)[2]。预后良好评分为2分以下,预后不良是指评分超过2分,同时统计患者治疗后3个月内病死率。

1.3.2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总分42分,分为15项,正常:低于1分,轻度:2~4分,中度:5~20分,重度:高于20分[3]。

1.3.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阿替普酶应用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硬膜外血肿、胃肠道出血、血管再闭塞、颅内出血、心律失常、静脉创口出血。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SPSS 24.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和配对比较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后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预后良好、预后不良、病死患者比例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大剂量组预后良好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小剂量组,预后不良、病死患者比例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小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1。

2.2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正常、轻度、中度、重度患者比例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大剂量组正常和轻度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小剂量组,中度、重度患者比例及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小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同组治疗1个月后比较,bP<0.05;与小剂量组同时点比较,c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预后良好[例(%)] 预后不良[例(%)] 病死[例(%)] 平均分(分,±s)小剂量组 57 治疗前 0(0.00) 57(100.00) 0(0.00) 4.68±0.49治疗1个月后 21(36.84)a 36(63.16)a 8(14.04)a 3.54±0.33a治疗3个月后 32(56.14)ab 25(43.86)ab 8(14.04)a 3.15±0.27ab大剂量组 60 治疗前 0(0.00) 60(100.00) 0(0.00) 4.73±0.57治疗1个月后 27(45.00)ac 33(55.00)ac 2(3.33)c 3.01±0.48ac治疗3个月后 43(71.67)abc 17(28.33)abc 3(5.00)c 2.42±0.31abc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7,P>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脑血管意外,本疾病的病理学机制是脑血管阻塞或破裂,造成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局部血流停止,进而引起不可逆性脑组织结构缺损,脑组织长期缺血缺氧,可造成脑组织大范围病变或坏死,对神经功能造成影响[4-5]。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阿替普酶是一种血栓溶解药物,其主要组成是糖蛋白,具有改善缺血脑组织再灌注作用[6]。其药理学作用机制为通过赖氨酸残基与血栓成分中的纤溶酶原、纤维蛋白、纤维素等物质结合,形成纤溶酶。而纤溶酶具有溶解血栓作用,能够再疏通脑血管紧缩,解救受损脑细胞,从而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实现治疗价值[7]。

本研究通过调查不同剂量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剂量组药物不良发生反应率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用药方案的用药物安全性相同。此外,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大剂量组预后良好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小剂量组,预后不良、病死患者比例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小剂量组,正常和轻度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小剂量组,中度、重度患者比例及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小剂量组。提示大剂量阿替普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一直以来,临床上对阿替普酶使用剂量存在争议,可能是因此前一项研究表明,按体重0.6 mg/kg阿替普酶静脉给药与0.9 mg/kg的治疗效果相似[8]。而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周期通常较长,药物来源有限,持续给药时,若降低使用剂量能够节省阿替普酶药物价格方面的开销,从而为患者减轻家庭负担。但本研究发现,0.9 mg/kg阿替普酶临床效果更好,考虑可能是由于阿替普酶半衰期短,使用小剂量治疗时,可能会增加患者病情恶化风险,或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因而降低了整体疗效[9]。既往有研究认为,小剂量阿替普酶可以避免本药多发的出血不良反应[10]。但本研究发现,尽管小剂量阿替普酶降低了治疗期间内出血发生率,但血管再闭塞发生率较高,考虑与药量不足有关。由于本研究样本均为该院近期病例资料,样本数量较少,还需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数量,对现有资料进行跟踪随访,以完善本研究内容。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采用0.9 mg/kg阿替普酶进行治疗,不仅具有和小剂量类似的药物安全性,还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升预后效果。

猜你喜欢
阿替普小剂量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小剂量喹硫平对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增效作用的比较研究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水囊联合小剂量催产素应用于足月引产的临床疗效观察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GDFT联合小剂量甲氧明在胸腹联合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小剂量 大作用 肥料增效剂大有可为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