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对策研究
——以安徽铜陵市为例

2018-12-31 07:28李秀英
安徽林业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铜陵市泡桐铜陵

李秀英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714)

推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安徽省铜陵市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城市。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焦点,这对资源型城市铜陵而言将是更加迫切的挑战。在铜矿资源日益枯竭,谋求转型发展、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铜陵市于2014年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年来,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3 333.33 hm2,建成73个公园游园及街头绿地绿化提升项目。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9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04%。

森林城市建设在我国已有10多年的时间,通过不断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同时,由于各地城市情况千差万别,建设规划和实践方法也各有不同[1-3]。回顾铜陵市成功“创森”,深入分析其城市特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设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1 铜陵市情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地处长江下游,117°05’00”~118°10’6”E,30°45’12”~31°38’N,辖铜官区、义安区、郊区和枞阳县3区1县,以及两处飞地,分别位于池州市和安庆市境内,市域总面积2 992.47 km2。

铜陵市沿长江发展,具有典型的滨江城市的自然禀赋。长江流经铜陵境内长度为131.8 km,流向由西南往北再向东折,沿线形成了大面积的圩区。湿地资源丰富,有青通河、黄浒河、钟仓河,顺安河、钟鸣河、朱村河、新桥河、羊河等十余条河流,以及菜子湖、白兔湖、东湖、西湖、天井湖、白浪湖、缸窑湖、桂家湖、祠堂湖等湖泊。

铜陵市境内沙洲、漫滩、阶地、冲沟、丘陵、低山等兼而有之。区域内除西北隅岱鳌山、浮山和南端低丘外,大面积区域系黄土形成的漫冈,地面起伏较小。西北部为低丘冈地平原区。西南部为丘陵冲区,该区域濒临菜子湖,北邻低丘冈地平原区,向南、东与江湖洲圩平原区相连。北部为低山丘陵区。南部为江湖洲圩平原区。东部为沿江冲积平原,沿长江带状分布,地势平坦。介于其间的地带以阶地为主,冲沟发育,冈冲相间。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地貌,多为剥蚀低山。

铜陵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春夏多雨,盛夏炎热,秋季干旱,冬季温和,无霜期长,四季分明而春秋较短。年平均降水量为1 384.7 mm,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风速约为2.4 m/s,无霜期年平均为230 d,全年日照为2 000~2 050 h,冻土深度为40 cm。

1.2 社会经济概况

铜陵市是一座典型的工矿城市,冶化工业比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突出。虽然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提高。同时,该市的城镇化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心城市规模集中。铜陵市既处在空间规模快速增长时期,也面临城乡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从宏观层面必须适应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在城乡关系、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全面提升和中心城市功能重塑的要求。

近年来,铜陵市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在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09年,铜陵市被评为全国首批现代林业示范市;同时还是我国“泡桐之乡”“凤丹之乡”,尤其是近年牡丹产业的发展,使铜陵在利用林业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2 森林城市建设基础分析

2.1 森林资源情况

根据铜陵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2013年),全市森林资源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分布不均: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整个市域范围内山区森林覆盖率较高,平原次之,丘陵最低。从区县分布来看,义安区森林覆盖率最高,为37.84%,达到了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郊区、铜官区和枞阳县较低,分别为33.75%、32.31%和34.65%,未达到要求。

(2)林种结构方面:包括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五大类。其中防护林25 919.9 hm2,占 34.86%;特用林 319.6 hm2,占 0.43%;用材林45 617.7 hm2,占 61.34%;经济林 2 434.8 hm2,占3.27%;薪炭林71.2 hm2,占0.10%。用材林比重过大。从全市目前城市定位和林业发展来看,过多的用材林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

(3)林龄结构方面:近熟林面积最大,为21 829.3 hm2,占到 33.48%;幼龄林次之,为 19 601.9 hm2,占30.06%;中熟林 16 123.8 hm2,占 24.73%;成熟林7 387.2 hm2,占11.33%;过熟林的面积比例最小,为261.3 hm2,所占比例为0.40%。中幼龄林占比过大,林龄结构不够合理,资源质量不高。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仅49.09 m3/hm2,与安徽省平均水平(61.95 m3/hm2)相比偏低。

(4)树种结构方面:全市乔木林(经济林除外)主要有杉类、松类、硬阔类、软阔类、柏类、杨类和泡桐等。其中以松类面积最大,占总数的36.68%。阔叶树(含硬阔、软阔、杨类、泡桐)比重为47.80%;针叶树种(含杉、松、外松、柏类)比重为52.20%。

2.2 林业产业情况

近年来,铜陵市林业产业发展以各项优惠政策为依托,以优化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为发展方向,不断发展民生林业,提高林业收入,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林业第一产业方面:近年来,逐步增加山区、丘陵区的杉木、枫香、国外松、泡桐、檫树等树种的种植规模。经济林基地以毛竹、板栗、薄壳山核桃、青檀等为主,加快推进林业特色产业——牡丹和泡桐的发展,不断增加牡丹种植基地面积,提高种植技术,努力打造中国牡丹皮药材、中国油用牡丹、中国南方牡丹观赏、中国商品牡丹盆栽基地;泡桐用材林产业则以铜陵市泡桐研究站为基础,逐步提高科研深度,创新产业发展思路,增加苗圃面积。

林业第二产业方面:铜陵市不断创新技术,提高企业规模,培植了一批龙头企业,经营范围包括木材加工和牡丹加工业等,发展较全面。市政府出台了《铜陵市油用牡丹发展规划(2013-2022年)》《铜陵市促进油用牡丹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扶植政策,牡丹产业生产规模较大,包括牡丹籽油、蛋白粉、牡丹花蕊茶系列饮料等多类产品,已成为林业第二产业的中坚力量。

林业第三产业方面:铜陵市依托丰富的森林和湿地资源,大力保护和适度开发森林旅游资源,森林生态旅游在旅游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十里长冲风景区、铜都森林公园、铜官山森林公园、金榔乡太阳冲景区和凤凰山风景区植被保护良好,开展了一定规模的生态旅游项目。此外,义安区注重推进生态乡村旅游业发展,永泉农庄和栖凤山庄农家乐已被授牌命名为安徽省“森林旅游人家”,农林经济收入稳步增加。

2.3 森林文化特色

2.3.1 牡丹文化

铜陵市是“中国药用牡丹之乡”,出产的牡丹品种称凤丹,属江南品种群。《中药大辞典》明文记载:“安徽省铜陵凤凰山所产丹皮质量最佳”,故称凤丹。具有根粗、肉厚、粉足、木心细、亮星多、久贮不变质等特色。其根皮有镇痛、解热、抗过敏、消炎、免疫等药用,素与白芍、菊花、茯苓并称为安徽四大名药,亦是中国34种名贵药材之一[4-5]。

据考证,铜陵市牡丹种植已有1 600余年历史,《义安区志·古迹》篇记载:“仙牡丹,长山石窦中有白牡丹一株,高尺余,花二三枝,素艳绝丽。”相传为葛洪所种。仙牡丹相似今铜陵大面积栽培的药用品种“凤丹白”。在明朝崇祯年间,凤凰山地区的牡丹皮生产发展到相当规模,到清朝时,凤凰山的三条冲东山、西山地区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牡丹皮生产地区。清末民初年间是铜陵历史上丹皮生产的鼎盛时期,后由于时局动荡,产量逐年下降。解放后,政府十分重视丹皮生产,产量逐步增加。凤丹现已被评选为铜陵市市花,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3.2 泡桐文化

泡桐为我国栽培历史最久的用材树种之一,早在2 600多年以前的《诗经·鄘风》中即有记载。铜陵市地处中国泡桐自然分布区中心,其土壤、气候和自然条件适宜南北各地泡桐的生长。在古代,铜陵人就种植泡桐,留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赋予泡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北宋时,铜陵学者陈翥,在山地上种植泡桐,悉心治理,并著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桐树栽培的专著——《桐谱》。

铜陵市于1979年在中国林科院的倡导和指导下建立了泡桐科研站,主要承担对泡桐的研究与泡桐基因保存库的建设。至1995年,在20个省(区)选出了泡桐属9个种的优树800多株,其中在铜陵保存近500个,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泡桐基因库6.67 hm2,繁殖优良种苗2万余株,优良种根20万根,向全国各地提供种根近10万根。营造了各种类型的泡桐试验对比测定林近16.67 hm2,建造了桐杉、桐茶、桐竹等人工群落试验林6.67 hm2,示范推广面积达33.33 hm2。目前,铜陵泡桐基因库是国内目前仅存的唯一一家泡桐基因库[3]。

2.3.3 铜文化

铜陵市以铜为名、因铜而兴,被誉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是中国青铜文明发祥地之一。根据文献记录和遗址发掘,铜陵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夏,盛于汉唐,绵延3 500余年而未曾中断。自汉代开始,朝庭在铜陵设置了铜官,设铜官镇,铜官山由此得名。李白、苏轼、王安石等多位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并留下诸多千古名篇[6]。

铜陵市城市建设和文化生活无不处处彰显铜文化,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青铜文化博览会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彰显了古朴厚重、熔旧铸新的文化底蕴。铜陵市成立了铜文化研究会,创办了我国唯一的专业研究青铜文化的学术期刊《青铜文化研究》,编撰了《铜都文物》《青铜故里》等书籍,并着手建设“中国青铜文化数据库”;先后创作了以铜文化为主线的大型音乐舞台剧《青铜魂》、现代都市黄梅戏《青铜之恋》、大型音舞诗画《青铜神圣》等弘扬铜文化的艺术作品。

3 建设对策

3.1 以森林营造为根本,全面提升绿量

3.1.1 农村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为首要目标

要以农田林网、村镇绿化、矿区修复、沿江防护林、城镇森林公园等为建设重点和突破口,提高城郊的森林覆盖率。

3.1.2 城市建成区以提高城市生态用地的功能与效率为首要目标

要因地制宜、见缝插针、不拘大小,建设居住区绿地、街头绿地等;建立自然为主、景观点缀为辅的城市森林,提高现有生态用地的绿量空间,将草坪空间提升到乔木复层空间;加强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等,拓展地上空间绿量,提高绿量和绿化品质。

3.1.3 城乡结合部以构建近自然的森林为首要目标

建设城郊型森林公园,加强道路绿化、河流绿化,建设生态廊道,形成农村与城市建成区的自然过渡;建立以核心林地为森林生态基地,以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为生态连接,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网络,实现整体上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

3.2 以林木保护为基础,巩固绿化成果

现有林木资源是铜陵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基础和保障,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全面加大现有林木的保护力度。

一是加强各级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避免人为活动对林木的破坏;同时做好病虫害、火灾防控工作,尽量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是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内、风景名胜区内,要加大管理和宣传力度,避免旅游活动对林木资源的破坏。

三是加大古树名木保护,落实管护单位和责任人,专人看护。

四是注重新造林地的保护,确保造林成果。

3.3 以结构调整为抓手,合理优化布局

调整林种、树种和林龄结构,全面优化森林资源格局。

一是针对用材林所占比重过大这一现状,应积极调整林种结构,将部分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经济价值不高的用材林划入市级生态公益林管理范畴。

二是针对中幼林比重过大这一现状,应积极调整林龄结构,加强中幼林抚育力度。

三是进一步优化树种结构,增加乡土树种。

3.4 以湿地资源为重点,体现林水结合

林水结合是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铜陵市湿地资源较为丰富,但目前保护和利用程度不高。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应以湿地为重点,建设以森林为根本、以湿地为特色的国家森林城市。

一是在湿地保护与利用方面,应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湿地公园,申请湿地保护资金。

二是在湿地水岸绿化方面,应强调林水结合,有效保护河岸植被,水岸绿化采取近自然的模式,使森林与各级别的湖泊、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连为一体,恢复城市水体,改善水质,建立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3.5 以生态修复为突破,实现矿山复绿

铜陵市是一座典型的工矿城市,全市矿山总面积为2 388.2 hm2。采矿业对植被破坏相当严重,对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据统计,全市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场、塌陷区总面积为1 020.4 hm2。为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铜陵市于2010年制定实施了《铜陵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植被恢复规划(2011-2020)》,截至2014年,全市共完成矿山生态环境重建面积约600 hm2,尚有未修复的破损矿山面积约 420.4 hm2。

在森林城市建设中,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生态修复,继续加大矿山植被恢复力度,努力实现矿山全面复绿,使之成为森林城市创建的一项特色工程和亮点。

3.6 以林业产业为依托,促进民生林业

森林城市的建设要以人为本,体现林业对民生的改善作用,也只有专注民生、改善民生,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铜陵市面积小,可用于发展林业产业的土地有限,这就造成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林业产业基地。因此对于铜陵来说,林业产业的发展不应大而全,而是应注重产品特色和质量的提升,做精做细,打造拳头产品,形成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森林城市建设中,应以凤丹品牌为依托,进一步研究产品深加工技术,形成品牌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带动群众参与,鼓励多方投入,促进民生林业发展。

3.7 以生态文化为特色,加强宣传教育

铜陵市有着优秀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包括凤丹文化、泡桐文化、铜文化等,这些资源都与森林城市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目前,这些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宣传和利用。在创建森林城市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要素的内涵,将造林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可结合矿区植被恢复建设主题公园,结合水系绿化建设绿道系统,结合泡桐文化建设泡桐文化园,结合凤丹良种基地建设牡丹观光园等。此外,还要在现有的景区和森林公园等增设宣传设施,开展宣传活动等,以进一步传播和弘扬森林文化,提高森林城市建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8 以生态红线为保障,尽快划定实施

有地造林,是确保森林城市建设目标实现的根本。铜陵市土地资源非常珍贵,林业用地更加有限,确保林业用地不减少、尽可能增加林业用地,对于铜陵市来说,十分必要。根据土地利用的统计数据,2013年全市林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比2005年有所下降,由29.02%下降至28.68%。虽下降不多,但为确保森林城市建设,应遏制下降趋势。目前,各县区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也正在制定全市域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近几年,我国逐步实行生态红线保护制度,2014年出台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建议铜陵市参照,以森林城市建设为契机,尽快划定市域生态保护红线,将森林城市建设所需用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并出台实施意见,以提升生态保护的力度和执行力,确保生态安全。

4 结语

2017年10月,铜陵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实践证明,在对铜陵市的自然地理情况、森林资源情况、林业产业情况和森林文化特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8条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对策,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好地指导了铜陵市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活动。

[1]彭镇华.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蔡登谷.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3]温全平.城市森林规划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贾治邦.城市森林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今后的努力方向[J].生态文化,2011(3):6-8.

[5]彭镇华.林网化与水网化——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理念[J].中国城市林业,2003,1(2):4-12.

[6]彭镇华.浅议城市森林文化[J].杭州通讯.2009,(5):18-19.

[7]李嘉珏.中国牡丹起源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2):22-26.

[8]刘华.安徽铜陵牡丹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1(8):42-43.

[9]夏友宏.义安区泡桐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148-148.

[10]张平平,疏仁华.铜陵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类型和特色[J].铜陵学院学报,2012(5):94-96.

[11]张明亮,王海霞.城市森林的综合效益分析及规划建设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1:40-41.

[12]陈玮,胡志斌,苏道岩.建设城市森林的原则与途径[J].生态学杂志,2003,22(6):169-17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S].LY/T 2004-2012.

猜你喜欢
铜陵市泡桐铜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紫花泡桐(节选)
亲亲的鸟
其实冬天不可怕
铜陵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高铁对铜陵市经济发展影响与对策分析
铜陵市商业地产市场研究
四倍体泡桐引种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