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 须重识乡村

2019-01-06 00:09李松
农业知识 2019年8期
关键词:独具文明史图景

文 / 李松

乡村振兴,须重新认识乡村的过去,对其本来面目和历史脉络有清晰的认识。

中国数千年文明史根在乡村。传统的中国乡村,并不是城市的附属品,并不以向城镇提供农产品、输出劳动力为主要特征,反而承载了中华文明农耕经济的主线、乡土文脉的精髓。乡土中国的成就,不仅在于农业经济高度成熟,也在于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价值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展现了一幅人类农耕文明史上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宏阔图景。

中国传统乡村,培育了光辉灿烂、独具价值的农耕文明,它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勤劳,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的闲适;这里孕育了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体系,它尊山、爱水、有乡愁;这里还出现了独具中国智慧和特色的治理结构,一代又一代的士大夫、乡贤不断传承,强调以文化人,教化群众,淳化民风……

乡村振兴,更要求我们立足现阶段乡村发展的特征和任务来重新认识乡村。

当前,乡村正在蓄积力量,储备新的潜能,新功能亟待新开掘。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逐步“以工业反哺农业”,以统筹城乡的系统思维,重新赋予乡村新的定位,重新增添乡村新的动力。乡村将以更大的动能在更大的发展蓝图中凸显其独特价值。

中国的乡村振兴道路,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没有过往样本可抄,是一项开创性的战略工程。根据当下乡村现实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低效粗放增长模式等因素长期存在,我国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出现乡村人口流失、环境污染、治理失序、文化割断等问题,一些地方土地撂荒加剧、乡村凋敝加重,这已严重影响乡村持续、健康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振兴乡村,就须重识乡村。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时期,乡村振兴绝不是单方面地接受工业的反哺、城市的带动;乡村本身有它独特且越来越弥足珍贵的价值,发掘这些价值,展现这些价值,丰富这些价值,乡村完全可以在现代经济体系和现代生活图景中占据重要位置。这应当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点和着力点。

猜你喜欢
独具文明史图景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独具IP魅力的防护服时装秀
在沙碱地绘出幸福图景
艾家河描绘新图景
《联结:通向未来的文明史》
如何从文明史角度讲授古代希腊文明
武士异化现象对中国体育的本体性干预
青岛新图景
黑白之惑
世界各地创意人行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