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防护装备在高等级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中的使用原则

2019-01-06 15:25吴思捷李增顺姚文生王团结张一帜万建青王利永
中国猪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防护服手套口罩

吴思捷 李增顺 康 凯 姚文生 张 媛 李 宁 王团结 张一帜 万建青* 王利永,2*

(1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北京 100081;2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91)

当前,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尤其是高等级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个体防护的核心问题是实验人员由于经常暴露于风险因子中而发生感染的危险较大。根据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1]、《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 19489-2008)[2]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第三版)[3]相关规定,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或非常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染、动物界感染以及人兽共患的一类、二类病原微生物时,必须在具有生物安全防护三级或四级水平的实验室进行。一、二类病原微生物对人员身体任何部位的暴露,包括皮肤、眼睛、体液和呼吸系统都具有潜在的高感染风险,而个体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是将实验人员与病原微生物隔离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开展相关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实验人员应根据风险评估选择适合的个体防护装备进行个人防护,如果防护不到位,易出现感染事故,而过度防护则会造成舒适度差、行动不便、动作变形从而导致操作失误,影响实验的正常开展。科学合理、适度的个人防护,对避免实验室感染至关重要。

1 实验室个人防护的基本要求

实验室应按照分区实施相应等级的个人防护,实验操作必须严格遵守个人防护要求;个人防护的内容包括防护用品和防护操作程序。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经过个人防护的必要培训,考核合格获得相应资质,熟悉所从事工作的风险和相应防护要求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在进入实验室时必须使用个体防护装备;离开实验室时必须脱下,不得穿着个体防护装备离开实验室;可重复使用的个体防护装备必须先消毒后清洗;一次性个体防护装备必须先消毒再丢弃,不得清洗和重复利用。

2 选用生物安全实验室个体防护装备的基本原则

2.1 个体防护装备的选用应符合国家 (国际)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

不同防护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或同一实验室内不同等级的防护区域,应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及操作内容,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等我国法规、标准及国际通用指导意见的要求,选择符合规定的个体防护装备。

2.2 在危害评估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实验人员选择个体防护装备前,应对所要开展实验活动面临的暴露和感染风险有详细的了解,包括是否直接接触病原样本,是否近距离接触感染人员,是否直接接触感染实验动物及其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或其他污染物,是否从事实验动物解剖、组织活检和尸体处理等实验活动。不同暴露风险等级所需要选择的个体防护装备防护等级不同。

2.3 个体防护装备应具备有效的防护性能

实验室应根据风险评估选择配备各类个体防护装备,不同实验条件下应选择不同的防护性能的个体防护装备,同时对个体防护装备进行实验匹配性和舒适性的验证,确保个体防护装备的物理隔离、过滤等措施能够有效隔离或过滤危险因子,同时穿戴在实验人员身上具有一定舒适性、不干扰其他防护用品的使用、不影响实验操作。

3 生物安全实验室个体防护装备种类及使用原则

3.1 眼部防护装备

在开展有潜在眼部受损危害的感染性污染物溅出实验或有化学腐蚀危害的实验操作时,为了避免除具有传染性物质可能飞溅、喷溅、滴落或产生气溶胶时对眼部造成危害,应佩戴防护眼罩[4]。如在进行试验动物气管切开、尸体剖检和组织活检等操作时,在没有正压防护服或电动正压呼吸器的条件下,应在佩戴防护眼罩的基础上加戴防护面罩,防止感染性物质从头顶部、脸侧面及底部进入。

防护眼罩应采用防雾镜片,眼罩大小应适合使用者面部。在佩戴前应做适配性验证,使眼罩能严密贴合眼部外周区域,从而在做好防护的同时还可以防止呼吸产生的水汽进入眼罩。在试验操作过程中,不能对眼罩或面罩随意进行调整,如必须调整,必须首先对手套进行消毒。

3.2 呼吸防护装备

常用的呼吸防护装备包括一次性外科口罩、N95/N99防护口罩、过滤式呼吸器和正压呼吸器,各类口罩是实验室生物安全最基础的防护装备之一。对于不直接进入实验室核心工作间的辅助人员、保障人员以及参与试验但不会接触患病动物、血液、体液和其他污染物的操作人员,其风险暴露等级相对较低,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即能满足防护需要。

实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可能直接接触少量感染性病原,如采样、进行动物试验时接触动物血液、体液和其他污染物等,风险暴露等级提高,一次性外科口罩不能满足防护要求,应佩戴N95/N99等型号的防护口罩。防护口罩通常具有良好的表面防水、抗湿及防液体穿透性能,能够有效降低液体喷溅、气溶胶产生导致的感染性微生物穿透口罩的能力。如开展离心操作、实验动物气管切开、组织活检、尸体解剖和尸体处理等可能接触大量感染性病原的实验操作时,风险暴露等级较高,应佩戴装有可更换高效过滤器的自吸过滤式呼吸器,若条件许可,建议佩戴电动正压呼吸器。正压呼吸器采用电机驱动,能够将高效过滤器净化后的空气通过管道输送至头罩内,除提供呼吸防护外,同时还能保护眼睛、面部和头部。

呼吸防护装备在佩戴前均应检查有无破损,并针对使用人员做密合度测试。除此之外防护口罩还应检查是否处于有效期内,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和电动正压呼吸器应检查滤器的过滤效果。

3.3 手部防护装备

实验室所有操作都需要依靠操作者的双手来完成,因此手部是接触感染物质最频繁的部位,必须佩戴防护手套。针对实验室常见溢洒、喷溅和气溶胶造成的感染性物质扩散,防护手套能够对手部及腕部提供有效的物理防护。除一般防护手套外,还有绝缘手套和防切割手套等特殊防护手套,可以为操作高温、低温等物质和开展尸体解剖工作的实验人员提供更加有效的手部防护。

实验人员应选择类型和尺码正确的防护手套,从而避免妨碍动作或影响手感。在佩戴手套前需检查手套是否老化、损坏和泄露,佩戴时应将防护服袖口扎进手套口。由于在试验过程中,防护手套是受污染最严重的防护装备,因此在试验操作中要避免手套触摸鼻子、面部,禁止带手套调整防护眼镜、口罩和其他防护装备,尽量减少带手套触摸实验室内如各种开关和门把手等。在试验操作结束后离开生物安全柜时,接触污染物品后以及离开实验室时必须先消毒并更换防护手套。

3.4 躯体防护装备

躯体防护装备一般包括分体工作服、连体式防护服、正压防护服和背开式隔离服。分体服防护性较低,因此除实验室外围工作人员及技术保障人员外,通常不能单独用来进行躯体防护,仅作为贴身内层防护服,配合连体防护服使用。连体式防护服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使用频繁,是躯体防护的主要装备,对防护性能要求较高,应具备良好的防水、抗液体穿透性,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需选择前开拉链的款式,袖口、脚踝处应为弹性收口。当实验人员所从事实验活动风险较高时,还应在连体式防护服外加穿一次性背开系带式隔离衣,确保不发生渗透污染。如果实验室开展涉及一类病原微生物或某些人畜共患病的实验操作时,应装备配有生命支持系统的正压防护服,为实验人员提供呼吸和全身的高等级防护。

分体服由于需贴身穿戴,因此不建议使用一次性材料,应选用吸汗、透气的棉质分体服,确保舒适。连体防护服和隔离衣在穿着时要保证颈部和腕部扎紧,在脱下防护服时必须遵循“由上至下”的原则,在脱下后的放置方面遵循“由内向外”的原则,即从头颈部向足部方向脱下防护服/隔离衣,在脱下过程中要不断将防护服(隔离衣)内面向外翻卷,始终保持清洁面包裹污染面,尽可能降低污染风险。正压防护服的使用环境由于接触病原微生物等级最高,因此在实验结束后必须先对正压防护服进行化学喷雾(淋浴消毒)才可脱下。

3.5 足部防护装备 (防护鞋、鞋套、防护靴)

实验操作人员从事实验活动时,必须穿具有防水、防渗透和防滑功能的防护鞋并在外穿戴长筒鞋套,为足部提供充分的防护,使其免受损伤。当实验室内出现大量感染性液体泄露、处理大量实验动物排泄物和尸体时建议穿戴长筒防护胶靴。

4 高风险实验环境下个体防护装备使用的关键要素

4.1 实验室内脱下个体防护装备区域的通用要求

离开实验室核心工作间之前消毒并更换外层防护手套,降低感染性物质通过手套带出风险。在核心工作间、缓冲间脱去防护眼罩、呼吸器、防护面罩、隔离衣、鞋套、外层防护手套和外层的连体防护服。在第二更衣室脱去内层防护手套、防护口罩和分体工作服;经淋浴后在第一更衣室换回自身衣服。具体应根据现场条件、布局和具体活动风险评估后做适当调整。

4.2 恰当的穿脱顺序

先脱污染重和体积大的、后脱呼吸和眼部等关键部位个体防护装备,脱除过程中注意避免将污染的手套、防护服等接触皮肤和粘膜,穿脱顺序不颠倒、脱防护服时切忌抖动。

4.3 防护装备使用后的处理

一次性个体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连体防护服、鞋套等)应在离开特定区域前脱下并放入专用密封容器中,经全面消毒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可重复使用个体防护装备(如防护眼镜、防护面罩、电动送风呼吸器等)应进行浸泡、擦拭或喷雾消毒后放置在该区域。所有个体防护装备均严禁穿戴离开实验室特定区域。个体防护装备被培养物、血液、体液或污物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5 结语

任何物理防护设备的保护功能都是有限度的,并且在长期运转的情况下难免会由于消耗、损坏和陈旧等原因出现故障,因此相关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保养、检定、校准、效果验证及安全检查等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除此之外,生物安全防护是一项繁杂、受制于多因素的系统工程,不能单纯依靠某一项或某几项措施,而是必须注重全面建设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体系文件的编制和控制、人员培训、安全计划、安全检查、不符合工作的预防识别和纠正、体系评审和持续改进等工作在内的生物安全防护体系,从硬件、软件和人员三方面做好生物安全工作,以确保实验室安全、有效运行,保证人员安全、环境安全和设施安全。

猜你喜欢
防护服手套口罩
集成有散热功能的防护服
棉手套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热湿舒适性主动式改善方法研究
独具IP魅力的防护服时装秀
戴口罩的苦与乐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
基于高温防护服设计的数学模型研究
雾霾口罩
做只手套好过冬
神秘的白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