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城市中佛教文化景观的开发与设计

2019-01-08 06:17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19年2期
关键词:苏南地区佛教文化文化景观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10037)

佛教文化景观不仅包括了以佛教文化思想为主导,满足礼佛参佛修行等活动需要的寺、院,及相关的园林与建筑,还包括了受佛教文化思想影响的周边景观,如遗址公园、博物馆、度假村等。

佛教是中国境内影响最大的宗教,全国各地都拥有丰富的佛教文化景观资源。但苏南城市中的佛教文化景观因其特有的自然人文条件,形成了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独特风格。

一、苏南城市中佛教文化景观的独特性与发展现状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以南京为辐射点,包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等重要城市的苏南文化圈,是中国历史上,曾经的政治文化中心里,气质最为复杂的。它既有十里秦淮的香艳,枫桥夜泊的淡然,也有虎踞龙盘的霸气,水漫金山的决然。但这里的文化景观与其他地区最大的不同,则在于它始终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人文经济,成就了苏南地区优越的城市环境。苏南城市中的佛教文化景观就是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建造发展起来的。

1.苏南城市中佛教文化景观的独特性

总的说来,苏南城市中的佛教文化景观主要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自然条件好、发生时间久、参与层面广、经济底子足、文化底蕴厚。

苏南区域内水网密布,大多数地区处于丘陵地带,造成苏南的城市里是有山有水,形成天然的山水城林的格局。佛教的文化思想崇尚清净与修行,著名的佛教圣地一般都选址在名山大川之中,一方面是为了远离世俗的纷纷扰扰,另一方面是因为修行者们认为优良的自然环境有助于修身养性。苏南城市中的自然景观条件优越,对寺院中的修行者们来说是有利的,他们既可以在美好的自然景观中进行修行,又便于向民众传播讲解佛法(见图1)。而对于普通信徒来说,不用经历远途跋涉,就可以礼佛,也是十分便宜的。苏南城市中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优势,形成了苏南城市中佛教文化景观最大的特点。同时从宗教的角度而言,寺院就在城中,甚至就在巷中,家宅旁边,如南京的瓦官寺、毗卢寺(见图2)等,这对于普及佛法也是十分有利的。

经过考证,苏南地区最早的寺院,是东吴赤乌十年的建初寺,始建于公元247年。至今一千七百多年的时间里,苏南地区的土地上虽然也历经战火和各种灾难,但佛教文化都一直影响着这片土地。建初寺被毁后,明成祖朱棣在其遗址上建造了大报恩寺,大报恩寺被毁后,在其遗址上修建了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苏南城市中佛教文化景观的第二大特点就是时间持续性长,在这里可以看到佛教文化景观发展变迁的轨迹,了解各朝各代的建筑风格与城市布局的变化。

图1 南京鸡鸣寺

图2 南京毗卢寺

苏南从东吴,到后来的整个南朝,统治者几乎都信奉佛教,整个国家,自上而下推行佛法,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中的各个阶层都开始信奉佛教。同时,统治者的支持,加上苏南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经济富庶,为苏南城市中佛教文化景观的建造提供了厚实的经济基础。

苏南一带文化底蕴深厚,知识分子阶层也纷纷参与到佛事当中。顾恺之在瓦官寺绘制维摩诘像,为建寺筹款;雷潮夫妇为紫金庵苏设计罗汉造像。这些文人艺术家的参与,使得苏南城市中的佛教文化景观受到苏南汉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更为丰富的形式。同时,也使得苏南城市中的佛教文化景观不仅具备功能性,还兼具人文性与艺术性,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2.苏南城市中佛教文化景观的发展现状

苏南城市中的佛教文化景观的建造,以城市为依托,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苏南历经了许多朝代更迭,其中有六个在南京建都,统治者的更替,城市地位与功能的变化,都导致了城市格局的改变,使得其中的佛教文化景观也受到影响。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革,城市的演变,造成当前苏南城市中的佛教文化景观的各种现状。

首先谈谈历史上的佛教文化景观遗迹。唐朝诗人杜牧曾在诗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根据清朝刘世琦在《南朝寺考·序》中的考证:“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而都下(南京)乃有七百余寺”。但如今整个苏南地区的古寺、院及相关景观的遗址,被完整保存下来的是极少,大部分已经被损坏,甚至完全消失。这其中既有战乱灾害的因素,也有城市发展变迁的影响。但也有一些被修复与重建,如瓦官寺的复原,以及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建造等。

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规划设计理念的进步,开始在城市建设中提倡文化多元性。苏南地区佛教文化资源丰富,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适当引入佛教元素,更有利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体现城市特色。因此,一些受佛教文化思想影响的周边景观应运而生,如无锡的灵山精舍,苏州的佛教博物馆(见图3)等。这些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周边景观,既延续了传统文化,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图3 苏州佛教博物馆

二、苏南城市中佛教文化景观在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城市的快速发展完善了城市中的生活设施,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带许多问题,其中以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活化最为引人关注。一个城市的文化需要通过历史遗迹来证明与展示,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与用地资源的紧张,往往造成一些文化景观被拆毁或迁移。苏南城市中佛教文化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1.城市用地对佛教文化景观的影响

随着现在城市的不断发展,许多城市已出现饱和状态。人口的增长,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同时也造成了住房、就业、上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并直接导致了城市用地的紧张。这些问题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表现的尤为显著。新的城市规划,需要更多的土地,来满足城市居民的用地需求,老城区的改造势不可挡,许多城市的老城区被拆除重新规划。

苏南城市中的佛教文化景观遗存,大都建在老城区中,许多在旧城改造行初期就被直接拆除。但随着对城市环境与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逐渐明白,拆掉这些文化景观遗存,为现代城市发展腾地方的做法是不当的,应该在发展的前提下,兼具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各地城市政府为此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护这些城市中的佛教文化景观,但文化的保护与城市的发展仍是困扰城市建设的一大难题。

2.世俗文化对佛教文化景观设计的影响

建造在城市之中的佛教文化景观,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不可避免的受到世俗文化对它的干扰,其中以当代的城市佛教文化景观受到的影响最大。

以无锡灵山精舍为例,它位于灵山梵宫东畔,是为去灵山祈福的人们修建的一所禅修酒店。灵山精舍的设计风格古朴淡雅,禅意十足,且其中的工作人员都穿着的灰色棉麻僧袍,客房内备有僧衣、《波罗蜜心经》描摩本和抄经笔,这些都求把它与普通商业酒店区分开来(见图4)。但精舍内部装修精致豪华,住宿收费的标准也不低。从某些角度而言,无锡灵山精舍更像是一种嫁接佛教文化的商业炒作。

图4 无锡灵山精舍内部装修

佛教传入中原后,中原地区的世俗文化对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这些文化仅仅是丰富扩展了佛教的文化内容,从未曾改变过佛教的本质,灵山精舍从某些层面上而言,是传统佛教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结合的一种尝试,但佛教教义中一些形式、礼仪、修行变成了一种商业运作的噱头,这样的设计对当代佛教文化景观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过于世俗化的设计理念会给佛教文化景观的建造设计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苏南城市中佛教文化景观开发与设计的思路

针对苏南城市中佛教文化景观的特殊性,以及在保护、恢复、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在该地区佛教文化景观的开发与设计中更应该注重地域优势的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时代精神的注入、美好感情的传达。

1.注重地域优势的体现

苏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在建造选址时,将建筑、园林与周边环境结合,可以更加凸显出苏南城市在地域上的优越性。

苏南地区丘陵起伏,水体结构丰富密集,而且往往在城市中就能见山见水,这也赋予了该地区城市中佛教文化景观得天独厚的优越性。苏南城市中的佛教文化景观其形态与格局往往与山丘、河道系统密切相关,常常是靠近山体或水体,如南京的鸡鸣寺,常州的天宁寺等。

这些历史上的佛教文化景观对城市中自然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利用,既提升了本身的景观环境,也凸显出苏南城市中佛教文化景观的特色。在对当代的苏南城市中佛教文化景观进行开发设计时,应借鉴这样的方法,体现出景观的地域优势。

2.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苏南一带的私家园林,善于利用艺术作品装饰建筑环境,以凸显景观的文人气息与文化底蕴。深受其影响的佛教文化景观,也十分注重文化的传承与艺术、意境的表达,通过楹联、诗词、题咏与寺院景观相结合,深化文人气息,使景观更加诗情画意,是对苏南庭院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南朝顾恺之为瓦官寺绘制维摩像,这应该是名人艺术作品与佛教景观最早的结合。维摩诘居士是印度人,但顾恺之画的维摩诘却更偏向于汉人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时的佛教已经开始融进了中国的本土文化,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当代的佛教文化景观,注重新的设计理念与新的技术材料的运用,从某些程度上而言会弱化景观的地域性特点,以及传统文化的表现。因此,在佛教文化景观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十分必要的。

3.注重时代精神的注入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新的设计理念,与一些新的技术、材料被运用到佛教文化景观的设计之中。无锡灵山梵宫(见图5),在设计中大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光电与音效营造出如梦似幻的内部空间。大会厅的莲花变色穹顶,让人直观的感受到佛法中的“华藏世界”。这些科技手段将过去存在于想象中的佛法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体会到佛学思想的深奥。

图5 无锡灵山梵宫

同时,“新文明”削弱了过去人们对佛教等宗教信仰的依赖,人们开始以新的态度和新的认知对待佛教文化,去寺院及相关场所也并非为了礼佛修行,完全依照传统的理念与模式建造设计佛教文化景观,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开发和设计城市中的佛教文化景观的时候,适当注入时代精神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佛教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展。

4.注重美好情感的传达

佛教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其教义中有着对人类情感真善美一面的赞美与肯定。在对佛教景观进行开发设计的过程中,注入新的道德文明,通过相关景观传达出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帮助人们学会爱与关怀,是佛教能够长久发展的生命力。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中的“感恩众生”空间(见图6),是一个非典型的佛教文化景观,通过雕塑、绘画作品与场景设计,再现佛经中动物报恩故事,以物喻人,起到传达美好感情,教化大众的作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还举办“千童感恩大典”活动,通过场所感与仪式感,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们进行教育,教会他们领悟并感激父母师长对自己的爱护与帮助,并将这种爱传递出去。

图6 南京大报恩寺中的“感恩众生”空间

四、结语

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时发表演讲,其中多次提到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与意义。“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对于佛教文化景观及相关文化遗产,“不仅仅要作为文物欣赏,更要复活其内在的精神价值”。

苏南城市中的佛教文化景观,是佛教进入中原后逐步汉化过程的历史见证,并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人文情怀,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对苏南城市中佛教文化景观的研究,不仅对保护开发佛教文化遗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本土文化发展及相关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再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苏南地区佛教文化文化景观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4D空间下文化景观粒子的形态价值与应用场景分析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贵定县城镇建设与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初探
佛教与中华文化发展渊源
苏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分析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