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的科学性

2019-01-11 02:34陶淑英甘肃民勤县南关小学
教书育人 2019年22期
关键词:科学性班规行为习惯

陶淑英 (甘肃民勤县南关小学)

为了给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必须逐步提升班级管理水平,满足其成长需求。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当中,教师对于学生成绩的重视程度较高,导致学生的德育缺失,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小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出现了较大变化,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其健康成长。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时,应该重视德育的科学性,遵循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与教育规律。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也应该转变班级管理理念,通过提升德育的科学性,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德行与品质,才能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明确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德育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当中,而是要在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渗透,增强小学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在现代化发展当中,社会对于人才的品德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现代化科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完善的人格与品质。德育科学性的提升,能够增强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其遇到的问题,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一、强化班级管理科学性

班级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在班级管理中确定一定的规矩,才能对每一个人的行为进行约束,营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为了充分体现德育的科学性,应该重视班级制度制定时的民主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意识,满足学生的德育发展需求。教师应该让每一个人提出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实问题讨论解决方案,在管理体制当中体现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强班规的民主性与科学性。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班规与管理制度,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规范自身行为。这种方式也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教师不是一个严肃的管理者角色,而且与自己处于平等关系当中。这不仅有利于德育的渗透,而且有利于消除学生对班规的反感,增强其接受度。

二、完善课程资源科学性

在德育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防止授课单一性对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德育教育当中,应该以课堂教育为主,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在班级管理中体现德育的科学性。语文是较适合开展德育教育的课程,教材中包含大量情感充沛的文章,可以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其树立健全人格。如可以借助关于亲情的文章加强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教师构建的教学情境当中净化心灵,加强学生对亲情的重视。对于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该在德育教育中对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潜移默化中改善学生的行为方式与思想态度。德育的范围较广,教师应该对渗透方法加以创新,以消除学生对德育的固有偏见,使其应用于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增强班级凝聚力。

三、提升习惯养成科学性

公德、私德与职业道德,是德育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公德培养中,应该重视其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道德的培养,使其在生活中养成保护环境、遵守交通规则和维护国家统一等习惯。而在私德培养当中,教师则应该重视学生道德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引导,使其在生活与学习中养成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等习惯。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工作,包括了团结合作精神与恪尽职守的职业精神等。在德育教育当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班级管理的科学性、课程资源的科学性和习惯养成的科学性,是德育科学性提升的主要效果,能够促进教师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明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德育渗透,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猜你喜欢
科学性班规行为习惯
如何有效地落实班规?
My New Year Wishes
让学生成为秩序的主人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