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出走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2019-01-11 02:34潘竟伟甘肃民勤县第六中学
教书育人 2019年22期
关键词:现象农村学校

潘竟伟 (甘肃民勤县第六中学)

近年来,耳闻目睹了许多农村初中学生的“出走现象”,我们经过对一些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访问、调查,对其原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笔者认为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学生“出走”,性质特别恶劣,导致学生学业中断,学生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农村学生出走现象的原因值得班主任深入分析。

1.家庭生活的不健全。由于父母不和、离异、再婚,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父母要求过高等原因,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无法忍受父母的惩罚,或者父母要求过高,孩子心理压力过重,面对自己,失去自信,只有自卑;面对亲人,只会感到焦虑、羞愧。因而不恋家、怕回家,就要寻找比较自由的生活空间。

2.学校生活的单一化。农村地区因地方财政困难,办学条件较差,各种教育设施不齐全。一些学校连最基本的体育运动场地、器材都没有,学生体育课根本无法正常、有序地上,更谈不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了。至于图书室、阅览室等这些在发达地区看似平常的设施、设备就根本没有,学生的任务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更有甚者,一些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无限制地延长学生在校时问,强迫所有学生住校,甚至取消午休(午饭后要上一个“午自习”)、缩短晚睡时间,节假日不休息,星期天连轴转,有的学校学生每天在校时间长达15 小时,学生身心极度疲惫,感到学校生活单调乏味,体会不到学校教育带来的愉快,一进校门就厌烦,他们渴望放松,渴望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

3.课堂教学的程式化。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是造成农村初中学生出走的又一重要因素。一些农村学校由于条件艰苦、待遇低,大中专师范毕业生不愿去那里教学,当地政府只能聘请一些未受过专门训练的代课教师,又拿不出对他(她)们进行培训的资金,加之环境闭塞、信息资源匮乏,教师无法获取新信息、新理念,只能坐吃有限的一点“老本”,造成教师课堂教学程式化,学生怕进教室、怕听老师上课。若再遇老师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极有可能导致学生逃学出走。

4.早恋现象的发生。农村学生因为上学迟,年龄都偏大,初中生的年龄大都在l4 周岁左右,年龄大的超过l8 周岁,某些学生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认为在校学习,不如趁早找个对象,反正“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娶妻嫁人是迟早的事。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家庭、学校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一些学生因为早恋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羞于见父母、老师,只能选择出走,而且认为走得越远越好。

5.新“读书无用论”的滋生。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用人机制的改革,对于小中专毕业生国家不再实行统一分配,打破了以往初中毕业考个中专便可端“铁饭碗”的现象;而上高中、考上大学,家长也负担不起那笔巨大的经济开支。这样,一些农村初中学生认为念书无出路,在前途渺茫的情况下,他们的厌学情绪滋生暗长,稍有诱因,就有出走的可能。

6.打工潮流的影响。目前,一些农村农民务农只是保口粮,不再是唯一的出路,大批农民外出打工。这一方面给农村经济带来活力,另一方面,一部分未成年人外出打工,也给在校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加上一些招工广告的诱人宣传,使不少学生认为,现在在校上学,将来还得外出打工,还不如趁早打工,趁早挣钱,也好给家庭减轻负担。

7.不法分子的诱拐。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村初中学生好奇、阅历浅、视野狭窄、分辨是非能力差等弱点,用一些小恩小惠引诱、拐骗他们参与一些非法活动,这些学生一旦陷入其中,难以自拔,随之便是怕见老师、怕见家长,若被老师、家长发现,害怕惩罚,只有选择出走。

凡此种种,若是多种因素同时作用于某个学生,出走就会成为必然。

农村初中学生出走现象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应把农村教育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予以保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机会均等。健全农村贫困学生救助体制。要下大力气整顿农村社会治安,特别要下大力气整顿农村学校周边环境。

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的生活查得丰富多彩。“只有留住了学生的心,才能拴住学生的身”。要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育管理中要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现象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学校推介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