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需巧烧“五把火” 助推迈向“新优质”
——“薄弱校” 改进的管理策略及其实施成效

2019-01-11 19:06黄赐峰
中小学校长 2019年5期
关键词:师生校园学校

□黄赐峰

一直以来, 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 由于办学条件简陋, 办学水平较低, 往往被冠以 “薄弱校” 之名。 作为 “薄弱校” 的管理者, 校长需要找准切入点, 做到适需而为。 五年前, 笔者开始担任福建省石狮市第七中学校长——当时这是一所典型的 “薄弱校”: 多年以来, 没有投入资金推进校舍改造、维修和环境整治, 师生工作和学习环境非常简陋甚至恶劣; 行政和后勤人员多, 机构臃肿, 因人设岗极为严重, 工作效率低下, 教师怨声载道; 现有的评价体系存在诸多不公平因素, 制度流于形式或朝令夕改; 教师缺乏上进的动力,学生卫生、 纪律、 文明、 学习等习惯非常不好, 并且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努力带领学校走出困境,迈向 “新优质”, 可谓势在必行。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 “生理、 安全、 归属与爱、 尊重、 自我实现” 等层次; 心理学家阿德佛 (Alderfer) 认为, 一个人的需要主要是由 “生存、 关系和成长” 等方面构成。 师生各层次的需要都没法得到满足, “薄弱校”改进就要从满足师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入手。 为此, 学校提出“以人为本、 依法治校、 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舒心工作, 学校和谐发展” 的办学思路, 以及 “迈向新优质、 幸福七中人” 的办学目标, 由此制定学校发展 “五年规划” 和 “十大奋斗目标”, 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带领学校走出困境, 迈向 “新优质”。 明确了方向与切入点之后,学校烧出 “五把火”:

“第一把火”: 政府支持, 改善办学条件, 建设“美丽七中”

拥有一个美丽、 整洁的校园,是全体师生最基本的需求。 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能给人带来愉悦之情和敬畏之情, 可以潜移默化地给予心智的熏陶。

一是净化校园: 修剪树木, 清理校园各角落的杂草、 垃圾, 并对每幢楼房堆放的杂物, 进行清理归类、 登记报废, 实现校园没有卫生的死角。 二是完成校舍建设与改造: 经过多方努力, 完成办公楼和体育馆——两个建了四年的烂尾项目整修, 并且促成 “石狮七中旧校舍改造” 列入当地年度教育类重点项目, 由政府投入资金, 建设塑胶运动场, 改造教学楼、 食堂和学生宿舍楼, 以及建设篮球和羽毛球场地、 健身区、 旗台及停车场, 实施围墙改造和加固工程, 整修校园道路、 排水和照明系统, 推进网络工程建设等, 实现校舍及各功能区基本完善。 三是改善办公、学习和生活环境: 解决师生饮用水问题、 就餐环境问题、 上厕所难的问题, 以及图书借阅和停车场所脏乱差等问题。 四是完善教学设施、 设备: 新建计算机教室、报告厅、 会议室、 党建室, 实现多媒体 “班班通”, 任课教师人手一台电脑, 建设图书馆和阅览室,完善校园广播、 网络和校园监控系统等。

经过三年以来的整修与建设,彻底改变校园面貌和硬件, 焕然一新的校园让师生的工作、 学习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这一改变, 让教师们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

“第二把火”: 教师支持, 改革人事制度, 建设“活力七中”

实现高效、 优质的管理与服务,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也是师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现实需要。 而人事管理是学校的重难点, 因为人事改革必定会触碰部分人的利益。 为改变工作低效甚至无效运作的现状, 学校排除各种困难, 坚定推进人事改革。

一是改变因人设岗现象, 对部分岗位进行整合, 比如精简教研组和备课组人员, 将相关组长由42人减为24 人; 二是实行后勤人员模拟社会化管理, 先明确后勤工作岗位、 职责、 待遇和考核办法, 实行承包责任制, 实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落实; 三是重点加强学籍管理员、 报账员、 保管员、 固定资产管理员的管理; 四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教师支持,在全市率先实施中层人员竞聘上岗, 组建责任心强、 工作效率高、创新精神旺的行政团队。 中层行政竞聘工作的成功实施, 激活 “一潭池水”, 成为学校走出困境的转折点。 新团队充满活力, 出色完成系列之前没做好的工作, 教师看到了希望, 抱怨声减少, 主动地配合工作, 学校逐渐显示志同道合、团结互助的 “同频共振” 效应。

成功的人事改革极大激发学校的活力, 行政和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大大增强, 服务效率大大提高,优质的服务和满满的正能量代替矛盾与抱怨, 由此学校走向良性发展, 焕发出活力和生机。

“第三把火”: 行政得力, 改革管理制度, 建设“魅力七中”

公平、 合理、 科学的管理制度, 是教师受到尊重的需求。 制定和严格执行科学、 合理的制度, 是实现公平管理的重要体现。 行政得力, 执行就有力。 针对之前有章不循、 制度不合理和执行不严的状况, 学校着手修订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提交教代会表决通过之后严格执行。

一是严格实施工作岗位责任制

度、 部门工作务虚会议制度, 推进项目管理, 强化行政和后勤人员每学期接受教师工作测评制度, 做到人人有责任、 事事有落实, 件件有监督、 有反馈; 二是完善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 严格实施教职工考勤管理和教师过程性工作每周公示制度, 体现一视同仁和依法治校的理念, 同时利于及时消除矛盾和误解; 三是科学修订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绩效分配制度、 奖惩制度、 职称评审制度, 促进管理公平, 实现奖优罚劣, 体现能者多劳、 多劳多得、 优绩优酬, 让教师奖的开心、 罚的甘心。

管理制度的改革完善和规范执行, 改掉了不少旧习, 改变了行政和后勤人员以及教师的工作状态,真正用制度管人, 实现公平、 公正、 公开, 让问题和矛盾消化在平时, 让学校更加具有魅力。

“第四把火”: 抢抓机遇, 聚焦课堂教学, 建设“质量七中”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体现自身价值的需求。 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在教师。 面对学校优秀师资、 优秀生源持续外流的状况, 提升内部资源的 “造血”功能, 非常必要。

一是让教师动起来。 尝试开设“石狮七中教师论坛”, 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先是推荐教学、 管理业绩突出的教师, 上台分享经验和做法, 再扩展到新老师介绍成长历程、 读书心得, 后来又邀请校外先进人物走上论坛, 由此极大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是积极探索高效教学新模式, 比如申报、 参与实施各级课题研究, 在一些班级的实验取得良好的成效; 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 开设灯谜、 武术等兴趣小组活动, 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 三是积极参与教育综合改革实验。 2015 年,石狮市成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学校积极参与, 成为全国“差异教学改革实验校”; 四是加强备课组和教研组建设, 落实备课、教研实效, 持续开展教师技能比赛,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促使教师获取专业成长, 积极探索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大力建设教研备课组, 由此让教师在工作中更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在专业成长中助推着学校的质量发展。

“第五把火”: 师生齐心, 营造文化氛围, 建设“和谐七中”

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层次提升的需要。 营造良好的工作、 学习和生活氛围, 是学校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 同时是学校和谐发展的追求。 总体规划、 分步实施, 是学校开展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是营造文化氛围。 理念文化: 提炼 “立德立人、 奠基未来”的校训, 端正校风、 学风、 教风,确定 “以人为本、 依法治校、 和谐发展” 的办学理念, “迈向新优质、幸福七中人” 的办学目标, 以及“海纳敢赢、 唯真至善” 的学校精神, 统一校徽、 校歌、 校刊、 网站和微信公众号。 环境文化: 硬化、绿化、 净化、 美化校园, 对校舍楼宇、 道路绿地场所等进行命名, 对相关配套进行统一文化标识。 行为文化: 通过升旗仪式、 开学典礼、教师节尊师礼、 行政就职宣誓、颁奖典礼等活动锻造, 让校园更加具有感染力; 通过开展读书节、科普文化节、 校园艺术节、 体育健康节等丰富的主题活动,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制度文化: 集中智慧, 完善岗位职责和制度建设, 规范、 严格执行学校的制度法规, 由此让师生体会公平的成长机会; 二是积极探索学生自主管理新模式, 在卫生、 集会、 做操、用餐、 广播主持、 主题活动、 社团建设等方面, 开展自主管理, 由此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成长, 并使之成为学校德育的亮点; 三是实施发展性评价, 不是单纯以学业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成长, 而是通过多层次、 多维度进行评价, 充分体现个性的发展和均衡的发展。

文化氛围的营造, 自主管理和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创造出更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培养了学生自主的学习、 生活和交往能力。 丰富的校园生活让学生乐在其中, 学习成绩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学校在和谐氛围中获取发展。

经历五年, 如今的学校不再是那所让教师、 学生及其家长失望,让前来调研的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摇头的破旧和落后的 “薄弱校”。 现在的校园变美了、 变净了, 设施、 设备更完善了, 学生行为变有序了, 教师工作舒心了, 教学质量提升了, 师生得到实惠、 收获幸福; 家长放心了, 社会满意了, 学校步入良性的发展期。 几年以来, 学校顺利通过福建省 “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 验收、 国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 及福建省 “教育强市” “两项督导” 相关指标核查, 成为石狮市 “文明学校”、 福建省 “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 全国 “差异教学实验联盟学校”、 全国首批 “流动人口健康促进示范校”, 2013、 2016、 2018 获得毕业班 “教学质量优秀奖”, 学校正在迈向 “新优质”。 学校的发展获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社会的支持逐渐增多。 近些年来, 捐资兴学的善举蔚然成风, 比如, 简办普渡资助学校, 企业家吴金煌先生捐资建设天从大礼堂, 旅菲侨领蔡志河先生捐资冠名文福教学楼, 旅加乡贤蔡建国先生出资设立 “石狮七中教育基金会”, 每年用于奖教奖学资金达60 万元, 等等。 他们的热心支持为这所 “薄弱校” 的改进与发展注入了积极的动力, 由此, 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 “薄弱校” 要走出困境, 只有一条出路,即找准切入点, 不忘初心、 适需而为、 锐意改革, 由此方能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师生校园学校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