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品德课堂更具“核心价值观”的味道

2019-01-11 19:06廖代艮
中小学校长 2019年5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品德课品德

□廖代艮

一、 紧跟时代脉搏, 培养学生“国富民强”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有效保障, 是民族团结的美好夙愿, 也是国家繁荣昌盛、 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 小学生没有太多生活阅历, 对国富民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还比较抽象。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的提升, 逐步告别儿童时代的幼稚与懵懂, 迎接新时代的召唤。 因此, 在进行教学时, 必须要紧跟时代脉搏, 才能充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教育教学过程。

在执教六年级下册 《祖国, 我为你自豪》 时, 以党中央在多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的 “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内容引入课题,让学生充分知道为实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中国成立100 年时建成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直在努力。 然后将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事件的图片或视频分类串起来进行展示印证:从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新中国成立到香港、 澳门的回归, 从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到北京承办奥运会, 从神舟上天到蛟龙入海, 从战舰驰骋大海到航母进入深蓝,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 “一带一路” 倡议到亚投行开业等, 这些生动的图片和鲜活的事例, 无不反映祖国的日新月异、 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 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 不但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发展而感到自豪的内动力,更加坚定地树立要为实现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而努力学习、 发奋图强, 自然地将国富民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学生心中。

二、 抓住品德课生活性, 培养“对美好生活向往”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 乐于探究、 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 “教育即生活。”品德课教学时, 要注重进行课外延伸部分内容, 让学生将所学习的内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为此, 要充分抓住孩子们的生活性, 开展生命教育, 培养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充分彰显品德课的 “品德味”, 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道德认识, 提高道德情感, 养成道德习惯。

党的十八大提出 “三个倡导”,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把 “三个倡导” 要求变成学生日常的行为准则, 细化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 体现在学生行为规范管理、 班级管理和其他面向学生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 贯穿学生管理的每一个细节, 使每位学生理解、 掌握, 并在日常行为中加以遵行。 而 “生活性” 就是小学品德课的基本性质之一, 因此要充分结合本地区和学生学活实际,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教学, 让教材回归到生活, 拓展到社会, 才能真正让学生去追求 “对美好生活向往”。在执教三年级上册 《我们的学校》一课时, 避教材而择实际, 选取学生最熟悉校园的功能室、 运动场、 文化墙、 各类活动图等进行展示交流讨论, 孩子们一下热情暴涨, 讨论交流得津津乐道。 因为这些材料源于他们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现实, 通过讨论交流, 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今天我因学校而骄傲、 明天学校因我而自豪” 的爱校情怀也油然而生! 又如在执教六年级下册《战争风云下的苦难》 时, 课前,让学生留意身边的残疾人生活情况, 并要求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伸出援手, 并要学习他们身上那种坚贞不屈, 为美好生活顽强拼搏的精神, 从而引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从远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近时伊拉克战争到阿富汗、 利比亚、 叙利亚战争等, 凝望着一双双因战争失去父母、 失去家园无奈哭泣的眼睛, 教室里突然静得让人窒息, 此刻, 孩子们从心底真正感受到祖国和平的幸福, 感受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要倍加珍惜。

三、 深挖教学目标, 培养 “爱国情怀”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 教学目标不仅是对课标要求的体现, 更深层次是要引导学生的自我认知,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好从国家、 社会、 公民三个层面明确价值目标, 因此把握好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 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个人、 集体、 社会、 国家之间的关系, 才能充分用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的头脑, 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才能培养出既长着中国脸, 又长着中国心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在执教六年级上册 《不能忘记的屈辱》 一课时, 将清朝前期地图与现代中国版图进行对比导入, 通过动画展示, 一次次将祖国被割让的土地进行演示, 充分让学生了解当时我国的屈辱史。 发现有的女同学看得热泪盈眶, 有男同学看得摩拳擦掌。 通过将相关历史知识融入教学中, 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 松散就会击垮的道理, 使学生深刻领会到没有强大的祖国, 就会任人欺凌、 任人宰割, 就不会有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由此达成品德课教学目标的育人性, 使学生更深层次理解 “爱国、 敬业、诚信、 友善” 是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 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 更激发学生树立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以促进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 自觉报效祖国为目标的爱国情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品德与社会》 的核心内容, 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多维度的,只有紧跟时代的脉搏, 融入日常生活, 扣紧育人目标, 才能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才能让品德课堂突出 “品德观”, 更具 “核心价值观” 的味道。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品德课品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思品课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知识改变命运
品德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流失原因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