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19-01-11 20:36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院校专业

陈 怡

创新创业教育是校内与校外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系统的教育模式,是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和全过程贯穿的全新的教育理念[1]。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校内教育的延续和有益补充,是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更是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拓展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阵地。当前的高职院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对于非理工科的高职高专院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局限性。如何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值得我们深思。

为此,笔者实地走访调研区域内同类院校,了解各大院校关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自行编制《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问卷和相关访谈提纲,从学生、教师等方面全方位调研当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归纳出当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又适合学生专业学习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新模式。

1 当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第二课堂活动设置结构失衡,未能有效凸显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任务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中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普遍存在,学校除了开设第一课堂理论知识传授外,第二课堂以文体活动居多,创新创业类的活动大部分为创业沙龙、讲座等偏理论性的教育活动。究其原因,一是高职院校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视不够,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某些教育工作者或教师错误解读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片面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大学生实施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

1.2 第二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关联度不高,未能充分突显专业特色

在考察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中,发现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知识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相脱节的现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不搭界,内外割裂,理实分离等问题。可能存在的原因是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策划者,与专业理论课程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或者说理论课程教师未能主动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策划、执行等过程中。

1.3 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生参与人数少,受益面窄,未实行分级分阶段培养

在调研过程中,部分学生反映学校举办的创新创业活动缺乏吸引力,或者难度过高,且担心参加活动影响学业,因而造成学生参与人数少,活动无法走进学生心里。高校教师对此也表示很无奈,有时候在接到上级安排的创新创业大赛任务时,不得不为了完成任务而直接安排和指定学生报名参加。这一情况的本质问题一方面在于第二课堂活动组织者重结果、轻过程,还未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渐进性,另一方面校园创新氛围不佳,学生创新动力不足。

1.4 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指导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调查表明,师资数量配备少、能力水平不足、专业指导有限等是制约第二课堂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其根本原因是学校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励制度和保障机制。同样地,对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备,实践成效得不到认可,学生积极性不高。

2 构建 “一二三四”全程递进式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可依托第二课堂这一载体,构建“一二三四”全程递进式课外活动实践新模式,即“一种平台、二元思路、三段推进、四项保障”[2]。“一种平台”指的是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基层团组织这一平台,以学校或学院学生会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二元思路”指采用双师指导(聘请专业教师与行业教师共同指导),通过内外结合形式,即活动内容课内外相结合和活动途径校内外相结合。“三段推进”,即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三个年级,全程递进式推进。“四项保障”,即在“文化、空间、师资、机制”等四大方面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为了更好地实践“一二三四”全程递进式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2.1 结合专业,丰富内容,加深第二课堂的深度

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区域文化特色开展多元化的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活动大致可分为竞赛类、讲座沙龙类、社会实践与服务类三大类。

2.1.1 竞赛类活动 一是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融入第二课堂教育,举办创新创业系列活动。学校成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对活动的设置与策划严格把关,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可举办玩具制作大赛、拼插大赛、“奇思妙想”概念幼儿园设计比赛、绘本创编、环创作品设计等创意设计活动。此类活动需要学生们自己动手去做、动脑去思考去研究,不仅能活跃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创作欲望,提高实践技能,也能促进班风、院风建设和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二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和各级创新创效创业活动,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效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把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融入各类比赛中,在比赛中找到创新创业热情和创造欲望,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2.1.2 讲座沙龙类活动 学校整合多方资源,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校外创业导师莅临讲学,就专业知识、学术前沿、人生导航等方面做专题讲座,为学生答疑解惑,与学生分享国内外最新的创新理念或自身创业经历,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在创新创业创效方面有建树的学者,学习和吸取他们的经验,从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同时,邀请校内学生工作者如学工处处长、就业科科长、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学院书记、辅导员等,每学期至少安排一场关于就业创业的讲座,让学生明确创新创业能力和品质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沙龙也必不可少。以各类比赛为契机,以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选手、指导教师为主,定期开展沙龙活动,交流比赛心得体会及感想,互相借鉴学习;邀请有创业经验的毕业生返校参加沙龙,发挥“典型引路,榜样激励”的作用,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技能;经常组织学生就某些专业或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讨,锻炼学生敢于表达见解、想法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信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成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3]。

2.1.3 社会实践与服务类活动 创新源自实践。除了传统的志愿者社会服务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结合专业的前沿问题、社会的热点难点等,深入基层,实地考察,有针对性开展专题调研和学术研究,形成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论文并公开发表。学校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大胆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公司企业的生产设计、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环节,将专业与企业结合,创新与实践并重。

2.2 分级培养,双师指导,拓宽第二课堂的广度

2.2.1 学生层面注重分级培养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规律,结合高职院校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一阶段(“兴趣激发与意识形成”的阶段):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以“我学习、我体验、我快乐”为理念,以学生兴趣和创新创业意识的熏陶与培养为重点,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更多以体验式的课外实践活动为主,如把第二课堂活动与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相结合,举办关于专业学科发展概况、学科发展前沿的讲座,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大致的认识,引导学生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鼓励新生加入创新创业类、科技竞赛类社团等。这一年主要是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和发现自我,激发学生提高和完善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内在动力。

第二阶段(“积极参与和体验乐趣”阶段):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以“自主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理念,以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品质的引导与培养为主,开展专业性较强的课外实践活动,实现课外实践活动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有机结合。如举办富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类竞赛和社会实践,形式可多种多样,并与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在专业教师的推广下,吸引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时间精力、专业特长、能力水平等自愿参加。这一年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体验乐趣、分享快乐、收获友谊的阶段。

第三阶段(“能力培养与体验成功”的阶段):针对应届毕业生,我们以“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促进就业”为理念,重点是完善心理品质,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技能,做好创业就业前的充分准备[4]。例如,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更多的是鼓励和推荐学生参加国家或省市各类比赛,如创业计划大赛、专业技能竞赛等。经过前两年的理论知识和自身能力的培养,总结过去比赛成功失败的经验,这一年是学生“丰收的季节”。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重点进行就业形势和创业政策解读,提供帮扶与服务,引导学生认清形势、掌握政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客观的期待值和正确的创业就业观,端正态度,积极主动投身于就业创业队伍中。

2.2.2 教师层面实现“双师”指导 教师是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指导者、引领者,是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探索者、执行者。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实现双师指导,即专业教师与行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课外活动。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举办故事创编比赛,可由校内《儿童文学》《幼儿教师语文素养》的科任老师担任参赛学生的指导教师,给予创编故事、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在概念幼儿园设计大赛前,可邀请美术老师、若干幼儿园骨干教师、园长等做赛前辅导。专业教师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向学生解释和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和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行业教师则看中知识的实践性和功能性,根据自身一线工作经验提供创新创业的方向和方法。

2.2.3 四项保障:文化、空间、师资、机制 针对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的实践平台短缺、指导教师帮扶不足、制度不够健全、文化氛围不浓等问题,学校可从文化、空间、师资、机制四个方面着力推进。

(1)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有研究显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大重要条件,而鼓励和尊重对创新能力有强化功能。因此,要以保障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为核心,有意识地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努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好奇和自信。除此之外,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借助报刊、宣传栏等媒介,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渠道宣传助推第二课堂创新实践活动。通过文化引导学生意愿,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2)量身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校内建立创新创业实训室、各类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室等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校外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校企合作指导创新创业活动,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品格,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成果。(3)打造校园互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应提升全校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二者紧密结合[5]。学校还可制定《关于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鼓励老师下行业企业、进修培训、挂职锻炼等,丰富一线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实施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计划,开展专项培训,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骨干研修、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6];创建创业导师库,聘请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行业专家、兼具实践经验和管理理论的企业家、成功创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创业导师,为学生创新创业精准引航。(4)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教育评价应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考核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如泉州幼高专自2012年起,在学校学生手册《素质综合考评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制定《学生学期加分评定细则》,对学生参加比赛、发表论文给予相应学分或素拓分,真正实现将学生的素质考评纳入学期综合成绩中。除此之外,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和导师专业辅导;在评选优先、入党等方面优先考虑等,通过多种措施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学生群体中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使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成为每个学生必须重视的问题。同样,为教师制订一整套激励办法和量化标准,如将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社会服务等纳入考核内容,与绩效分配、职称晋升挂钩;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金便利。

3 结 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靠第一课堂难以实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探索出全新的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既能解决当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缺乏计划性、有序性与递进性等问题,又有利于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教学的衔接,与专业学习的紧密联系,凸显“理实相结合,内外共促进”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整体观。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院校专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01—02合刊
第二课堂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