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的四种“典型写法”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为例

2019-01-11 21:45陈传敏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13期
关键词:小艇威尼斯游记

□ 陈传敏

游记在现行语文教材选文中约占四分之一的比例。从中段到高段,学习如何写游记在教材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遗憾的是,不论是教材,还是教师,都缺乏对游记“写作体式”的研究。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结业,所学的无非都是总分结构、修辞手法等近乎相同的写作知识。外出旅游,也只能按图索骥,草草为文,更别谈什么写作乐趣了。正所谓,量体裁衣,只有依据不同的写作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才能真正满足内在的写作需求。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关键在于:写作知识一定要结合具体文章来进行教学,浅显易懂,才利于学生理解;写作知识一定要结合迁移练习来加以巩固,学以致用,才利于学生运用。恰好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四篇选文,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研究范本。本文试就四篇例文,简析四种常见的、典型的游记写法,并整合具体情境,阐述如何指引学生迁移运用。

一、随感随想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名篇。记叙的是季老四五十年后重游德国哥廷根,目之所见德国人养花的习惯仍和数十年前一样,家家户户都是将花养在窗前,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心有所感,于是写下随笔。

文章从“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引入,其实还有一层言外之意,“自私也是人的天性”。然后,写到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作者的内心也从惊奇到惊叹再到震撼,一步一步引着读者领略德国人养花的独特景致与境界。其中,女房东的“莞尔一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暗示,在季羡林看来极为惊叹的境界,在德国人看来只是“理所当然”“理应如此”。难怪作者在街上看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能领悟德国人那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最后生发出一种由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从“一花”到“一人”,继而到“一街的景色”,并联想到“一个民族”,作者的感悟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季羡林的随笔以洗练的文风与深刻的思想见长,这篇文章便是代表。同时,这篇随笔也代表了游记的一种典型写法,即侧重写心中的所感所想,而非注重描摹自己的所见所闻。否则,“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如入山阴道上”在我们看来都是需要铺开来大写特写的景致,在这样的“游记体式”下却只点到即止的原因即在此。

其实,在教材中还有另一篇选文也采用了这种游记体式,那就是冯骥才的《花的勇气》,作者看似在写维也纳草地中的花,其实真正要言说的却是自己心中的所感所想。笔者在教学此课时,结合校园里的爬山虎,指导学生先观察秋天、冬天的爬山虎,再观察春天、初夏的爬山虎。一年的观察记录,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内心的感动,下笔写作随感随想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以点带面

《威尼斯的小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经典游记。文章共五个部分:第一段总起介绍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第二段介绍小艇独特的外形特点,第三段简单描述小艇的内部构造,第四段具体介绍船夫驾驶技术好,第五、六段详尽举例说明威尼斯人的生活离不开小艇。文章看起来都是在写小艇,实则作者只是通过小艇向读者展示威尼斯的特有景致。文章开头即开宗明义地说:“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作者游览威尼斯,是冲着一睹这座闻名的水上城市的独特风貌去的,而非冲着小艇去的。如果说小艇是作者马克·吐温游览威尼斯的交通工具,那么它也是作者记录所游所览之景象的“线索”。

不妨试着将文章中所有无关小艇的句段去除,再来读一读这篇游记,就会发现作者“以一个点带出一座城”的真正笔法。

“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

……

当我们将威尼斯纵横交叉的河道、形式不同的石桥、两岸的古建筑、教堂、月亮的影子、大大小小的船只都一一隐去,只留下一艘小艇,那么此文就不是写景的游记,而应称为状物之文。因为,独独留下的小艇失去它的“意象之美”,而只能成为一个孤立、静态的“物象”。这种以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独有的事物进行串联,引出游览全貌的写法,被称之为“以点带面”。

再来看绍兴,这座闻名的历史小城也有一种特有的交通工具——乌篷船。到过绍兴的人,如果没有吃过茴香豆,喝过绍兴老酒,走过三味书屋,赏过沈园,坐过乌篷船,便不能称之为到过绍兴。而绍兴的神韵,也只有在乌篷船的摇橹声里,才能品出来。以乌篷船为线索,记录一路风情,不仅周作人先生可为之,我们亦可参考用之。从威尼斯到绍兴,从冈多拉到乌篷船,从理解到运用,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习作能力,体现的正是从教内容到教运用的课程理念。

三、舍面取一

《与象共舞》是当代作家赵丽宏的一篇泰国游记,记录了“万象之国”独特的风情,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围绕着泰国人与大象关系亲密这一主题,从“在泰国随处可见大象”“象是泰国的国宝”“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五个方面,详尽地向读者展示了泰国的大象带给当地人们生活的诸多乐趣。

泰国是一个旅游胜地,可是,作者并没有对诸多旅游景点作哪怕只言片语的略写,而是集中笔墨描写泰国的大象。这也正是赵丽宏《与象共舞》区别于马克·吐温《威尼斯的小艇》的地方。前者“舍面取一”,专执于一物的刻画,尽显一国民情的特色;后者“以点带面”,以一物串联其他景物,展示一城风景的面貌。

像《与象共舞》这样舍弃全貌,集中笔力,表现某一方面的特点,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写作手法。不仅仅限于写景类文本,在叙事、写人等文本中也非常普遍。那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迁移运用呢?四川成都自古便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近来更成了海内外游客的旅游胜地。成都那么多的文化景点、自然景观,该怎么记录表现呢?稍有不慎,习作就会变成逐个景点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的“流水账”。在教学《与象共舞》时,在梳理文章结构,品读重点句段,感受泰国人与大象的深厚情谊以及泰国大象独有的灵气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发现此文与《威尼斯的小艇》的不同,然后整合成都的旅游景点,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参照课文拟写写作提纲。

例如写“熊猫繁殖基地”,就可以直接模仿:(1)四川卧龙谷是旅游胜地。(2)随处都可见到憨态可掬的熊猫。(3)在卧龙谷,人和熊猫之间没有距离。(4)熊猫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5)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熊猫爬树表演。当然也可以舍其他而独选“吃在成都”,写“宽窄巷”小吃一条街:琳琅满目、品种众多、价廉物美的小吃,不仅令人垂涎,而且色彩斑斓、造型独特,更有趣的是还有生动有趣的“小吃表演”。当然,也可以选择写杜甫草堂,然后结合杜甫的诗歌、生平,将眼中之景与心中之情融合,写出对诗圣的敬仰之情。

四、以一概面

跟前面三位作者相比,《彩色的非洲》的作者彭仁的确不算名家,但并不能否认此篇游记的可取之处,以“彩色”统摄非洲全貌的“以一概面”的写法就是其中之一。

一般人往往会被非洲奇丽的景色或是众多的物种吸引,很难像作者这样从中发现、抽析、概括出一个特点,统摄全体事物。全文以“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为开头,依次从自然景观(包括蓝天、骄阳、大海,还有具体描写的植物和动物)、日常生活(衣、食、住)、艺术(绘画、工艺品、音乐、舞蹈)三个方面具体详尽地向读者展示了非洲的缤纷色彩,最后用“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总结全文。整篇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最重要的是将各种缤纷繁杂、看似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都“统归”到一个点上,实属不易。笔者姑且将之命名为“以一概面”。

其实,这种写法在写景类文本中也是非常普遍、典型的。在本册教材的选学课文中就有一篇——冯骥才先生的散文《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也是采用“以一概面”的写作手法。全文围绕维也纳是音乐之都,选择维也纳的“鸟鸣”“钟声”“花草”“街道”“酒馆”,向读者娓娓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最后以“音乐,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点明中心。全文以“音乐”统摄城市的全貌,不仅抓住维也纳的灵魂,也抓住了所写之物的内在联系。所谓“散文看似形散而神不散”,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结合这两篇文章的教学,笔者整合了“重庆之旅”的写作资源,让学生先上网搜索重庆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旅游景观,再交流如何将重庆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凝聚到一个特点上,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辣”是这座城市的代名词。于是共同拟写习作提纲:(1)早听说重庆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可只有真到了重庆,才知道重庆的天气有多热“辣”。(2)若说重庆美食无“辣”不欢,我想没有人会反对。(3)或许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重庆人火“辣”的性格也是闻名遐迩。快言快语,豪爽直接,风风火火……(4)重庆,天气“辣”,美食“辣”,重庆人火辣,夜景也是那么热辣。

如上四种游记的典型写法,为学生从言语理解指向言语运用提供了“可理解性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习作文境”提供了“言语实践机会”。正所谓“游者,游心”,世界之美,需要用眼睛去欣赏,更需要用心灵去体验。“游记,记心”,文字之美,需要用技巧修饰,更需要用心灵养护。假如语文课堂能多为学生提供表达心声的契机,多为学生提供能让他们真实看到言语智能发展的习作练习,那么那些所谓的“知识”就会随着学生的成长,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言语智慧。

猜你喜欢
小艇威尼斯游记
池上
寻常威尼斯(节选)
威尼斯小艇的“秘密”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母船带航速收放小艇实施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