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视角读人物,紧扣特质悟人性

2019-01-12 23:30刘玲
魅力中国 2019年4期
关键词:瑟夫于勒菲利普

刘玲

(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第二实验中学,河北 衡水 0533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对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人们有其各种各样的解读方法和教学方式。重教《我的叔叔于勒》,发现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之一是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钱理群先生称之为“看/被看”的叙事模式。笔者觉得紧扣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这一文本特质,变换视角,多元的解读人物,让学生结合个人阅读体验对人物做出合乎情理的评价,感悟作者表达的感情,能更深地抵达小说内在意义和作家内心。

一、变换视角读人物

法国作家左拉评价说,莫泊桑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读他笔下的人物,可以是哭或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讲授这节课时,笔者希望超越传统的文本解读,带领学生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于勒、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获得对人性人情人生更加深刻的体验。笔者在教学中和学生主要讨论了这样几个话题:亲人(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你(读者)眼中的菲利普夫妇,“我”(若瑟夫)眼中的父母,船长眼中的于勒,“我”(若瑟夫)眼中的于勒,你(读者)眼中的于勒,实际上采取了“变换视角,重写故事”的教学策略。“亲人眼中的于勒”、“船长眼中的于勒”、““我”(若瑟夫)眼中的于勒”这几个问题,看似把文本切割掉了,实则是从不同的视角重新打量这个文本,是读者对“菲利普夫妇看于勒”、“船长看于勒”的另眼相看。在教读过程中,学生从中读出了切实而别致的见解,对于勒的认识不再只是那个菲利普眼中的“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贼、讨饭的、正直、有良心、有办法”的于勒,让学生品读于勒的两封信,从“我”(若瑟夫)眼中的于勒”“船长眼中的于勒”品读中,学生又看到了于勒的另一面,他还是一个有责任心、有良心、为家人着想、愿意让哥哥一家过上好日子的于勒。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有家不能回,非常可怜。但是他被打发到美洲去,是发了财阔绰过一段日子的,之后却又变得穷愁潦倒,可见他不善于守财,也不善于理财,也是非常可恨的人。而“你眼中的于勒”这个问题,又是在此基础上移入读者自己的体验,重新组合文本,做出自己的价值评判。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立体地解读人物形象,获得对人物真实而饱满的认识。学生通过这篇精彩的小说获得对人生人情的更加深刻的体验,而不是简单地去评判任何一个人或者简单地去批判任何一种人生。

二、紧扣特质悟人性

歌德曾说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因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就像一个蕴藏丰富的矿藏,谁挖掘得深,谁得到的宝藏就越多。重读《我的叔叔于勒》,发现作品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意蕴,笔者紧扣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这一文本特质,变换视角,还原背景,多元的解读了文本主题,在小说主题金钱说、虚荣说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作了更深一步的挖掘,让学生对作品主题的认识超越对金钱第一的社会价值观的揭露和批判,还感悟到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对人与人之间真情和人的善良本性的呼唤。“我”(若瑟夫)眼中的父母这个问题的设计,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这都并非无关紧要的闲笔),说说菲利普夫妇的另一面?从中读出了若瑟夫(代表作者的)对父母的悲惨处境也是怀有同情的理解的,虽然“我”叙述父母如何看于勒叔叔时多少带有嘲讽之意,但语气却是善意的。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欲望使他们“六亲不认”,对金钱的欲望,也使他们扭曲了人性,这是应该批判的,如果我们走进他们的家庭,看看若瑟夫一家人的生活,就会发现他们不认于勒也是无奈的,情有可原的。尤其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法国这样的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至上的思想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人与人之间是纯粹的金钱关系。认下于勒,若瑟夫一家生活会更拮据,会更让人看不起,女儿的婚事也会告吹。父母不认于勒叔叔这个亲人,尽管可恨,也有太多的无奈。所以可恨之人也有无奈之处,这样读出了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

通过“若瑟夫眼中的于勒”引导学生读出了童年的若瑟夫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在他心中亲情的爱胜过一切,联系原文的开头和结尾,学生又读出了成年的若瑟夫依然怀有一颗善良、同情、博爱的心,用爱的观念、眼光、心态去对待穷人,透过这篇小说,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寄予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爱心,多一份温情,并期待着能够上升到“爱一切不幸者”。这是作者要表达的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这样的设计紧扣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更深的抵达了小说内在的意义和作家的内心。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对人物、主题的解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反思自己,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老师不仅要关注文本“原生价值”的丰富性,更应注重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的深刻性,(注意要特别关注文本独特的核心教学价值);不仅要吃透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深层联系,而且要能够发现文本解读的最佳“节点”,才能把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内容集结到一起,把“言”“意”融合在一起,把“教”“学”融合在一起,把“人文”和“工具”融合在一起,实现课堂的最大张力。

猜你喜欢
瑟夫于勒菲利普
优雅的秘密
优雅的秘密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先来后到
库丘瑟夫:公益不只是捐钱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活跳板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出版名家
——贝内特·瑟夫
大笨熊巴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