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化裁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2019-01-12 19:3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4期
关键词:白鲜皮五苓散风团

1.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011;2.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五苓散为仲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经典方剂,笔者在跟师学习中,常见导师使用五苓散治疗皮肤疾患,收到良好效果。现选取跟诊时导师运用五苓散治疗皮肤病的经典医案两则,阐述五苓散病因病机、与皮肤病辨证切合要点,旨在扩宽五苓散治疗范围,以飨同道。

1 基本病机及治疗皮肤病临证基础

《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伸屈,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津液对人体皮肤起到了滋润与濡养的作用。赵炳南[1]强调气血津液辨证在皮肤科中的应用,认为皮损,是气血津液异常堆积的状态,或者气血津液在皮肤局部的不足,与津液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津液的异常聚集,导致各种高出皮肤的皮损,如丘疹、风团、结节等;津液的不足,易导致鳞屑、瘙痒。津液在人体内的代谢,是一个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有云:“饮入于胃,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津液的代谢由多个脏腑相互协调,如肺气的宣发肃降、脾气的运化输布、肾气的蒸化、三焦的通调都参与其中。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如津液生成不足(脾胃运化功能不调)、输布障碍(脾失健运、肺失宣降、三焦水道不利)等,都可引起人体津液的代谢障碍。《伤寒论》中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者,若“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脉浮数、烦渴”宜用五苓散。又如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者,出现“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五苓散主之。或“瘦人”出现“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也可用五苓散治疗。五苓散证条文众多,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五苓散证的基本病机可概括为人体津液代谢障碍;其功效可用“内通三焦,外达皮腠,通阳化气,行水散湿”进行概括[2]。

2 验案举隅

2.1 验案1 患者梁某,女,58岁,因“四肢、躯干起红斑、丘疹伴瘙痒反复发作半年,加重一周”于2018年5月7日就诊。患者诉半年前因饮食不慎,四肢出现红斑、丘疹,对称分布,伴瘙痒,至外院就诊,诊断为“湿疹“,予抗组胺药口服、激素药膏外涂后症状控制,但时发时止。近一周来,上述症状再发加重,瘙痒剧烈,偶有头晕、目眩,口渴但饮不多,纳可,大便稀溏,日2次,小便不利。查体:躯干、四肢伸侧泛发红斑、丘疹,对称分布,部分皮损肥厚、粗糙、轻度苔藓化,散见抓痕、血痂。舌质淡胖,边有齿痕,津液多,苔白腻,脉浮滑。西医诊断:泛发性湿疹,中医诊断:湿疮(水湿内蕴证)。方药:五苓散加减,茯苓30 g,猪苓15 g,炒泽泻15 g,白术15 g,桂枝15 g,白鲜皮30 g,地肤子30 g,刺蒺藜30 g,乌梢蛇20 g,昆明山海棠20 g。3剂,每剂服用2日,水煎服,2次/日。予糠酸莫米松乳膏外涂2次/日。嘱患者忌食牛羊肉、腌制品、蕈类、笋类等发物。

二诊(2018年5月14日):自述瘙痒较前减轻,头晕、目眩消失,口渴感减轻,小便通利,余症状同前。查:躯干、四肢红斑颜色变暗,舌质淡胖,边有齿痕,津液多,苔白腻,脉浮滑。中药继续守前方,糠酸莫米松乳膏外涂,更为1次/日。

三诊(2018年5月21日):瘙痒缓解明显,无口渴,大便成形,小便通利。查:躯干、四肢红斑变暗,可见色素沉着。舌淡,无齿痕,苔薄微腻,脉浮滑。继予五苓散加减,在原方基础上,去乌梢蛇、昆明山海棠,加生黄芪、当归、甘草,具体药物如下:茯苓30 g,猪苓15 g,炒泽泻15 g,白术15 g,桂枝15 g,白鲜皮30 g,地肤子30 g,刺蒺藜30 g,生黄芪30 g,当归15 g,甘草10 g。3剂,每剂服用2日,水煎服,2次/日。1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病情控制未复发。

按语:湿疹发病原因复杂,临床形态和部位各有特点,西医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名为“湿疮”,病因多缘于风、湿、热邪。常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鱼腥等生风动风之品而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若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发为湿疮。病程后期湿热蕴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可致阴虚血燥,肌肤甲错,瘙痒剧烈[3]。

患者就诊时红斑、丘疹颜色鲜红,瘙痒剧烈,偶有头晕、目眩,口渴但饮不多,纳可,大便稀溏,2次/日,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边有齿痕,津液多,苔白腻,脉浮滑。四诊合参,辨证为水湿内蕴之证。黄虹教授以五苓散化除体内水饮,此为祛除“内湿”。风性善行而数变,故患者瘙痒剧烈。白鲜皮,苦,寒,归脾、胃二经,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功效;地肤子,甘、苦,归肾、膀胱经,善于清热除湿,祛风止痒。刺蒺藜祛风止痒,善治风疹瘙痒。三药合用,为祛风止痒的常用药对。乌梢蛇性味甘、平,入肝、脾经,具有搜风通络、攻毒定惊之效。昆明山海棠为云南道地药材,性味辛、苦,善祛风除湿。纵观全方,从内化除水饮,从外祛除风邪,内外兼顾。三诊时患者舌苔渐退,小便通利、大便成形,瘙痒减轻,红斑、丘疹变暗,表明水饮之邪已渐退,风邪得解。病程后期恐有耗伤阴血,除乌梢蛇搜风通络之品,去昆明山海棠性味辛、苦之品。加入黄芪,性甘,入脾、肺经,取其益气之效。当归,性甘、辛,归肝、心、脾、胃经,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两药合用益气补血,体现了气与血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密切关系,通过补益阴血的方法,达到“血行风自灭”的效果。甘草调和诸药。经治疗,患者诸症得解。

2.2 验案2 患者杨某,男,31岁,因“全身风团伴瘙痒反复发作一年,加重一周”,于2018年7月2日来诊。自述一年前因进食海鲜后,全身出现风团,伴剧烈瘙痒,至外院就诊,诊断为荨麻疹,予氯雷他定片口服后症状控制,但停药后易复发。近一周来,症状复发加重,躯干部出现大量风团,伴剧烈瘙痒,时有头晕、目眩,纳可,大便稀溏,1~2次/日,小便难解。查体:全身泛发大小不一风团,部分融合成片,皮肤划痕试验(+);舌质淡胖,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浮滑。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水湿内蕴证)。方药:五苓散合麻杏薏甘汤加减,茯苓30 g,猪苓15 g,炒泽泻15 g,白术15 g,桂枝15 g,白鲜皮30 g,地肤子30 g,麻黄10 g,苦杏仁15 g,薏苡仁30 g,甘草10 g。3剂,每剂服用2日,水煎服,2次/日。患者自备氯雷他定片1片,口服,日1次。

二诊(2018年7月9日):诉风团出现次数较前明显减少,瘙痒明显减轻,头晕、目眩感消失,小便时胀痛感减轻。舌脉象如前,效不更方:茯苓30 g,猪苓15 g,炒泽泻15 g,白术15 g,桂枝15 g,白鲜皮30 g,地肤子30 g,麻黄10 g,苦杏仁15 g,薏苡仁30 g,甘草10 g。3剂,每剂服用2日,水煎服,日2次,每剂2天。自备氯雷他定片,必要时服。

三诊(2018年7月16日):氯雷他定片已停服,三天无新发皮疹,要求继续服用中药调理。查体: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脉浮滑。继守原方,更麻黄10 g为5 g。3剂,每剂服用2日,水煎服,2次/日。1月后电话随访,诉未再复发。

按语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引起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4]。临床表现上有时起时消、反复发作的特点。中医病名为“瘾疹”。该患者形体偏胖,“胖人多痰湿”,加之嗜食鱼腥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之邪内生;加之风邪相扰于外,风邪与湿邪相互交织,客于皮肤,发为本病。风善行而数变,故风团时起时消;湿邪粘滞,故病程缠绵,易于反复。

患者躯干部出现大量风团,伴剧烈瘙痒,时有头晕、目眩,纳可,大便稀溏,1~2次/d,小便难解。舌质淡胖,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浮滑。四诊合参,辨证为水湿内蕴证。以五苓散以利水渗湿,合麻杏薏甘汤微发汗以宣通腠理,祛风除湿。白鲜皮与地肤子为祛风止痒的常用药对,二者合用解毒清热除湿、祛风止痒力量更强。三诊来时,恐宣通腠理太过,伤及阴液,故减少麻黄用量,更10 g为5 g。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基本控制。

3 小结

真皮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是组胺、合成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等物质引起的血管扩张及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真皮的水肿;湿疹主要是由于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4]。现代药理研究表明[5],该方具有明显的抗变态反应作用,对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本文两则验案虽病种不同,皮损也各具特点,但病机均为体内津液代谢异常(水湿蕴结体内),仅有兼邪侧重不同,病案1中加入祛风止痒、搜风通络之品,病案2中与麻杏薏甘汤(宣通腠理,使肌肤的风湿热邪从汗而解,调和营卫)合方,效果显著。导师在临证过程中,辨证准确,抓住五苓散证主要病机,领会五苓散“内通三焦,外达皮腠,通阳化气,行水散湿”功效特点,临证加减,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观点。

猜你喜欢
白鲜皮五苓散风团
经方五苓散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基于数据挖掘丹葛五苓散治疗CHF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二白膏”防皲裂
五苓散加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分析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针灸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男性湿热上蒸型脂溢性脱发的效果分析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突然来的风
白鲜皮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学及血清酶学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