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格局下的乡村振兴

2019-01-12 08:17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体面乡土村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刘守英

第一个方面:城乡中国的特征。

我这里提出一个概念:中国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之内,结构形态上是一个“城乡中国”的结构形态,既不是乡土中国,也不是城市中国。

首先看城乡结构。乡土中国的形态概括为以下几个特征: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现在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已经是城乡中国的形态,表现为乡土已经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

第二个看农民。农民最主要的特征是两个:一是农民高度分化,现在只有10%左右的农民完全靠农业收入,20%以上的农民完全不靠农业收入,另外就是两个形态中间的农民,一个是以工为主,以农为辅,还有以农为主,以工为辅;二是农民的代际革命,农一代回村、返农,农二代“出村不回村”,乡土变“故土”,家乡变故乡。

第三是重新定义农业。整个中国农业已经从过去主要是生产型、种植型的农业,转向如何提高土地的回报。农业的功能从过去主要满足粮食安全,转向多功能型,面向城市的需求。农业的发展方式从2003年开始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土地生产率的增长基本是平滑的,但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

第四是村庄的演化。一定要重视乡村高度分化的特点,对乡村进行分类治理、分类振兴和分类处置。整个村庄一个是注重物质形态上的分化,制度形态上是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交汇。

第五是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的城乡关系整体上已经从上一轮的单向城市化转向城乡互动。

第二个方面:乡村振兴的路径。

这个路径选择的顺序应该是以“活业”实现“活人”,带动“活村”,如果没有业态的“活”,就不会有人的“活”,没有人的“活”,就不会有村的“活”。如果从人开始做起,或是从村开始做起都不可持续,而且得不偿失,花大量的钱没有好的结果。

一是先从产业开始,乡村的工业化带动乡村的产业首先活起来。二是以文化激活产业。通过文化保持原来村庄的机理,恢复乡村的价值,使整个乡村的产业、文化的产业得到激活。这两个“活”的背后要有人的“活”。就是靠知识资本的进入,利用传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寻找地方的独特产业,最后形成这个地方的“活业”、“活人”,再“活村”。

第三个方面:乡村振兴的目标。

我认为的目标,实际上未来就是两类村庄,一类村庄就是活态的村,还有一类村是体面的村。

第一类活态的村。有几个条件,包括跟城市互动、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有独特的产品、有个好的带头人、农业的现代化。一是改变农业的观点。农业的核心是单位土地的回报,如果做不到较高的利润,这个农业是活不了的;二是正确认识农业多功能性。没有强大的农业,产业是不可能活的;三是农业工业化。需要有长期的土地制度预期,需要政府持之以恒地培养一个主导产业,需要区域种植、服务、市场等规模化集成;四是整个资本的进入。

第二类体面的村。大多数乡村,未来乡村振兴的目标是体面的乡村。乡村要体面,主要是三个:第一,基本的公共服务对这些村庄要到位;第二,乡村的重点是老人;第三,自然村落吃、住、起、居,包括建筑特色、基本环境的改善、适度的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体面的乡村也要研究它带有地方特色的独特产业。

猜你喜欢
体面乡土村庄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我的小村庄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村庄,你好
乡土中国
离婚时,请体面一点
体面过冬
狗熊讲体面
村庄在哪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