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描绘乡村振兴美好图景

2019-01-15 06:33陈甜甜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江苏农村经济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

陈甜甜/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阮庆文/本刊记者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做好“三农”工作,对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江苏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瞄准“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目标,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持续压实工作责任、强化政策支撑、形成工作合力,以奔跑姿态奋斗精神巩固发展“三农”持续向好形势。

多元驱动,让农业产业旺起来

乡村振兴,不仅要农业兴,更要百业旺,产业的发展和兴旺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基础所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盐城市始终把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扎实推进农村经济繁荣,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夯实产业基础。坚持市场导向、效益导向、富民导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织实施粮食生产提质工程,建成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基地65个、总规模80万亩;发展稻田综合种养35万亩,亩均效益增加2000元以上;持续打造百万亩现代渔业产业带和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83个,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2%。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全市10个蔬菜生产基地被认定为“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在上海开办农副产品直销窗口790个,一批优质农产品登陆上海叮咚买菜网、盒马鲜生等网上销售平台,农产品进上海销售总额超过330亿元。紧盯市场“高端、健康、便捷、个性”需求,集中力量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涌现出一批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农产品品牌,射阳大米品牌价值达186亿元。

提升产业效益。持续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工程,切实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效。深入开展“百家农业龙头企业提升行动”,新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60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4家。策应高速铁路网建设,全面推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规划建设休闲农业三条廊道,集成推介“乡遇盐之味”等一批精品线路和精品景点。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实施信息进村入户整市推进工程,实现“益农信息社”涉农村(居)全覆盖,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68.2%。持续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建成省级“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49家,全市农业电商销售额突破140亿元。支持“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基本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激励引导重点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集群集聚发展,提升对小农户的覆盖率。

增添产业动能。大力支持返乡下乡本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聚合多种要素协同发力,催生乡村产业发展。实施乡土人才“百千万”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创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定向委培。加大用地支持力度,优先安排乡村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着力盘活乡镇工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已有土地和闲置厂房。着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主要种植业保险覆盖面达到85%以上。规范工商资本下乡行为,近3年引导工商资本投入乡村产业项目663个,投资总额130亿元。扎实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新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11.37亿元。各类公共财政奖补资金更大力度支持基础设施配套、产销对接平台、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等重点环节,全力助推乡村产业繁荣发展。

脱贫攻坚,让农民群众富起来

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江苏的脱贫攻坚,是在绝对贫困问题已基本解决的基础上推进的,主要是缓解相对贫困问题。宿迁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民生工程,启动实施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脱贫攻坚以良好态势顺利挺进冲刺决胜阶段。

优化工作机制。全面贯彻“五级书记抓扶贫”工作要求,建立健全新型精准扶贫责任落实机制。深入实施“返乡兴村千人计划”,每个乡镇从优秀年轻公务员中选配1名扶贫干部,每个涉农村(居)从村干部中选配1名扶贫专员,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脱贫攻坚战斗堡垒。制定出台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责任图谱,加大扶贫工作考核权重,用考核指挥棒提振攻坚“精气神”。坚持用阳光扶贫推动精准扶贫,全面完成“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二期工程和扩围升级建设任务,加强资金拨付、项目实施、收益分红等各个阶段工作监测,实现大数据、信息化管理。

聚焦产业提质。坚持不懈开展农业招商,加快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全力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全力打造优质稻米、生态河蟹等六大百亿级产业,初步形成“12338+N”的优势农业主导产业布局。大力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积极引进“三来一加”项目,免费开展低收入人口技能培训,已累计实施“家门口就业”项目989个,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5.9万人。推动“一村一品一店”提档升级,探索“流量扶贫”新模式,13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建成“淘宝村”,5.3万低收入人口直接参与网络经济。

创新融合路径。深化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红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把农房改善作为脱贫攻坚的牵引性、龙头性工程,突出抓好群众利益保障、规划引领、质量标准、支撑保障等关键环节。启动振兴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设立“扶贫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事权清单、增收清单、改革清单,着力推进“两个收入一个领办”增收模式。稳步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三大类项目,加快实施关键性工程,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完善政策体系。坚持把“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作为首要攻坚对象,聚焦病、残、学、灾、老等深度贫困群体,创新推出一揽子兜底保障政策体系。全额代缴低收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低收入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下降50%,报销比例提高5%,医疗救助标准提高至基本医保封顶线的50%以上。积极拓宽教育扶贫内涵,扶贫助学实现学前到高等、公办和民办、市内加市外、就学与就业四个全覆盖。全额代缴低收入农户基本养老保险和主要种植业政策性农业保险个人缴费部分,按照人均每年360度电、48吨水标准,补助低收入农户基本生活用水、用电费用,进一步减轻低收入人口生活支出。

改革赋能,让乡村要素活起来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农村改革大事。通过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可以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海门市自2017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以来,立足实际,精心操作,探索形成了“1234”经验做法。

开发“一个平台”。开发了“海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有三个特点:一是工作模块清,包括成员身份管理、清产核资管理、股权设置管理三大主要模块,成员身份管理以身份证号作为唯一识别号。二是实用功能全,具备信息自动化校对汇总、工作进展动态化监督、个人信息便捷化查阅和村集体产权证、农户股权证网络化打印等四个主要功能。三是管理权限明,所有数据信息实现市镇村三级联网,实行村级导入、镇级审核、市级综合,管理员根据级别不同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

落实“两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建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改革试点领导小组,通过专题研究、现场办公等途径,形成了上下贯通、各方协同、运作顺畅的工作机制。二是政策配套到位。研究出台了“1+6+N”配套政策,“1”指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6”即以“两办”名义下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暂行办法》等6个指导性文件,“N”指以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下发一系列业务类文件,有效提高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把好“三个关键”。一是把好清产核资关。通过实地量、上门核、增减清等十个环节,查核家底,做到账表、账账、账证、账据、账实相符。二是把好成员界定关。出台指导意见,列出14种可确认情形和5种不可确认情形,全市239个村8203个村民组共确认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82万多人。三是把好股权设置管理关。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健全了成员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管理制度,股权实行“量化到人、固化到户、户内共享”的静态管理模式。

强化“四个保障”。一是思想保障。将宣传教育贯彻改革试点全过程,借助各类媒体向群众解读政策、回应关切。二是力量保障。着力培育一支专业队伍,多次开办专题培训班,召开推进会议,确保工作合法合规。三是经费保障。将改革试点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2018年安排1300万元专项补助,对完成试点任务的行政村一次性补助3万元。四是作风保障。结合开展“走帮服”活动和“提振精气神,整治‘庸懒散慢拖’”专项行动等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工作活力、凝聚改革合力。

民生为本,让居住环境美起来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既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睢宁县顺应城镇化要求和农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在集中居住、异地搬迁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为一体化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提供了睢宁方案。

强化规划引领。按照“县城近郊向城区集中、镇区周边向镇区集中、其他村庄向规划布局点集中”原则,将全县城乡规划布局优化调整为1个主城区、5个中心镇、10个特色镇和138个集中居住点(含35个保留村)。围绕城乡布局规划和未来人口分布,科学测算,合理优化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布局,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配套质量。坚持“镇当县建、村镇一体”理念,着力推进公共交通、区域供水等“六个城乡一体化”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

突出功能优先。推动镇区工业园区和集中居住区标准厂房建设,为农产品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提供平台。按照不超过新建农村社区总建筑面积10%的标准配套建设商业街、电商综合服务中心、邮政物流网点,有力助推了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发展。在市政配套上,统筹建设路网、供电、通讯、给排水、沼气站等;在文教体配套上,按照省级标准建设社区幼儿园、卫生室、数字化图书馆等;在养老配套上,建设现代化综合养老中心,让“五保户”免费入住,有效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开展“百村万树”工程,建设村史馆,最大限度保留古树、水塘等乡村印记,让农村记住浓浓乡愁。

注重建管并重。基础设施“三分建、七分管”,坚持建设和管护两手抓、两手硬,充分发挥设施的最大功效。将全县“1+18+400”网格化治理体系和县镇两级综合执法队伍相配合,结合社区物业公司,全力做好设施管护工作。引导鼓励村集体用市场化手段运作商业街门面、标准厂房、沼气池等设施,推动效益最大化。以省级标准推动文明村创建工作,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方式,增强老百姓“把社区事当成自家事”的责任感,引导其自觉投入到基础设施的管护中来。

聚焦改革创新。以土地破题、用改革探路、靠项目推进,全面做好要素保障工作。抢抓黄河故道流域土地综合整治等试点机遇,统筹推进“同一乡镇”布局调整和增减挂钩结余指标交易。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共体建设等系列改革,支持镇村学校、卫生院等机构与市县两级加强合作,不断提升设施配套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成立乡村振兴办公室,统筹负责政策争取、资金整合、项目编排等工作,项目化工程化推进集中居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用实实在在的项目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