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背景下公共建筑周边绿地设计探索
——以北京某迁建项目室外绿地景观设计为例

2019-01-16 05:28凌玉梅黎国文
中国水利 2019年4期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海绵

凌玉梅 ,黎国文 ,宇 啸 ,池 诚

(1.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101100,北京;2.华诚永信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100052,北京)

城市绿地不仅起到绿化美化城市景观的效果,而且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有一类公共建筑周边的城市绿地,由于面积较小、权属不明等问题(该类绿地往往不属于邻近公共建筑单位权属范围,也不属街道办、区园林绿化部门管辖,在旧版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中一般被列为街头绿地),往往遭到忽视。但是这类绿地通常数量较多且分散,其建设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迁建项目室外绿地属于公共建筑周边的城市绿地,本文以此项目为例,探索城市公共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

一、北运河管理处迁建项目概况

1.区位条件

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迁建项目室外绿地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北京通州区,属于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迁建项目代征用地,距离北京城市中心22.7 km。基地北侧为现状别墅区,南侧为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西侧为北运河,东侧为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

2.基地现状分析

基地总面积约3.4万m2,南北地形狭长,规划市政道路从基地中部穿过,场地内有河道清理淤积的土堆和大量建筑垃圾,北侧狭长地段高差近3 m。基地整体地形比较复杂,对地形高差的妥善处理可以提高本项目的生态效益。

二、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绿地设计理念

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缺水时有条件地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迁居活动更加“自然”。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保育空间,为市民提供了类似自然的环境空间。随着规划的转型发展,城市绿地的设计越来越被重视,在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绿地更像是城市这块“大海绵”上密密麻麻的孔隙,显得尤为重要,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设计理念,构建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目的的“绿色海绵”,实现绿地汇集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等功能。

三、北运河管理处迁建项目室外绿地设计

北京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景观建设和维护成本大,因此该项目在室外绿地设计中引入“雨水花园”的设计手段,作为实现海绵城市理念的工具,同时兼顾场地景观的多样性。

1.“雨水花园”概念及意义设计

“雨水花园”是随着全球“绿色”概念兴起孕育而生的。1970年第二届人居环境峰会首次提出 “雨水花园”概念:以自然生态和美观为基础,以减少径流量、降低环境污染为主要目的,有效实现雨水净化与雨洪调控的生态技术。此后,“雨水花园”相关的设施研究广泛开展。

与以往纯物理化学处理手法不同,“雨水花园”作为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把雨水作为有利的媒介引入,通过土壤、植物以及自然生态微处理手法,使雨水得到净化并渗到地下,使绿地的雨水循环系统得以疏解。从城市到自然,“雨水花园”为绿地带来了相应的生态效益,且不以损害人们的生活环境为代价,后期产生的价值效益远在其前期建造与维护成本之上。

2.设计思路

基于对“绿色海绵”设计的思考,为体现绿地设计的生态性,整个基地被分为生态功能、休闲游憩两大功能层,以分层叠加的方式整合基地的功能,将基地的雨水转化为可利用景观用水,一方面解决基地周围的雨水排放和滞留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场地的植物营造绿色生态系统。

场地中有条市政道路隔开了范围用地,项目设计将场地和整个建筑统筹考虑。为了强化建筑和场地联系,项目在北运河管理处的大门中轴线南延长线上打造了一个较大的圆形水景轴线平台,水景平台进行底部防渗处理,解决了场地周围雨水排放和滞留问题,并把雨水转换成可利用的景观用水。观水平台空间场地在轴线上和建筑有了联系,更加强了人在空间中的亲水感受。结合场地高低落错的地形特征,以观景平台为起点,用一条流畅的步行道来贯穿场地,以水、花园、草地、树木、花卉等元素将其打造为以放松休闲为主题的绿地。同时,利用蓄水池的土方来塑造连续地形,营造了符合自然美学的立体绿化空间。

本项目构建了多处 “雨水花园”,并根据高差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法。北侧地块高差较大,为了能将雨水快速分散,项目将地形处理为台地,做成一层层空间,在每层台地上种植一些旱湿均可的配植地被,使它们和石笼有机结合在一起,传递出生态含义和有趣的自然审美;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短时间大量降水可以经过台地植物的层层过滤流到下面坑塘,减缓了雨水对场地的冲刷,进而补给浅层地下水,植物和场地的有机结合也形成了简洁纯粹的生态景观。西侧和南侧用地相对比较平缓,设计利用场地自身土方形成微地形,通过高程变化的引导,将场地的雨水分片区引入雨水花园带中,从而实现雨水“慢排缓释”。

项目在“雨水花园”地下建设一套集水灌溉系统,由集水渠、沉淀池、集水池、水泵等组成,“雨水花园”收集的雨水经过绿植和砾石过滤去除大颗粒的杂质后汇到集水渠中,集水渠的雨水经由沉淀池沉淀净化后排入集水池。在需要的时候,由水泵将收集净化后的雨水输入园区浇灌系统作为绿化用水,成为市政景观用水一大补充。

3.基地铺装设计

基地铺装的材料选择对生态型绿地建设至关重要,透水材料能够使雨水快速渗入地下,形成贯通的渗水路径,大大减少地面积水情况发生。另外,由于透水性铺装的渗水性强,不仅使土壤保持一定湿度,而且为花草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空间要素。再者,透水性铺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雨水水质进行净化,保证了回渗到地下雨水的水质要求。项目室外绿地内人行道路和广场均选择透水材料铺装,在下雨或有积水时,水可以顺着连通空隙逐层下渗至土壤,从而使雨水在地表和地下进行互补,在干燥和高温时,再逆向通过渗透层补偿空气湿度,将水反过来“排”到大气中,起到降低大气温度的作用。

4.基地种植设计

植物选择对于“雨水花园”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项目室外“雨水花园”的植物配置上既要考虑植物的色彩、花期、高度、净化水质、吸附微生物等特性问题,又要结合地区气候条件,兼顾耐旱、耐湿和耐寒等特点。因此项目采用了鸢尾、鼠尾草等耐阴、耐旱、耐湿的植物,花色以鲜艳的蓝紫色为主,搭配玫红色的千屈菜和黄色花系的水菖蒲。同时,考虑植物的生态特性以及对雨水的净化和过滤作用,让植物既满足观赏要求,又能过滤和收集利用雨水,实现对生态的调节。

在其他乔木、灌木的选择上,项目利用地方常见树种营造场地内一年四季不同的色彩景观。春天有春意盎然的桃花盛开,夏天在充满绿色的场地中点缀少许白色山楂树花和艳丽的海棠,秋天栾树呈现丰收的金黄色,冬天以常绿的圆柏提升亮点。

4.基地浇灌设计

项目采用浇灌半径的设计手段,浇灌区域以30 m为半径,合理布置浇灌设施使浇灌范围全覆盖,并将园区市政用水与自然沉积的雨水作为浇灌水源,使整个基地的水能够高效循环运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市政自来水的使用。

5.高压电线塔周边保护设计

基于基地的特殊性,为起到能源通道与景观效果双重作用,对电线塔周边进行保护性景观设计。主要通过在电线塔周边设置围墙,种植金叶女贞等低矮花卉植物,以达到遮挡保护、美化环境的景观效果。

四、结 语

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迁建项目室外绿地设计理念得到了认可,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落实,充分说明了“雨水花园”作为一种分散式的雨洪调控措施投资小,见效快,简便易行,也证明了在当前绿色、生态和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的社会背景下,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将在改善人居环境、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减少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城市洪涝灾害损失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猜你喜欢
城市绿地绿地海绵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基于长时序Landsat数据的城市绿地定量遥感监测研究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基于LID的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特征分析及措施设计
国外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进展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海绵是植物吗?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