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与拮抗菌多元复配剂对2种小麦病害防效评价

2019-01-18 00:38赵静云杨婷婷黄保宏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全蚀苯醚发酵液

胡 悦, 赵静云, 杨婷婷, 姚 安, 黄保宏

(安徽科技学院 农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近年来,主要由麦根腐平脐乳胞菌(Bipolarissorokiniana)引起的小麦根腐病(Wheat root rot)以及由禾顶囊壳菌小麦变种(Gaeumannomygraminvar.tritici)侵染造成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小麦全蚀病(Wheat take-all)逐渐成为皖北地区小麦重大病害防治工作中需重点防治的“两病”。小麦根腐病和全蚀病这2种病害在小麦各生育期均有发生且发生期长,危害主要集中在小麦根基部,尤其有些年份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1-2]。三唑类内吸性杀菌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特点,兼有保护、治疗、铲除和熏蒸的作用,能有效防治担子菌、子囊菌及半知菌等引起的多种病害。自20世纪70年代三唑类杀菌剂就已经广泛应用于小麦锈病等病害防治,且长期、大量且单一的使用三唑酮致使病菌很快对其产生了抗性[3-5]。药剂复配或轮换用药常常能够降低或延缓病原菌抗药性产生,且具有扩展杀菌谱,提高防效,降低防治成本等优点[6]。但有关苯醚甲环唑、戊唑醇、拮抗菌发酵液和生化黄腐酸钾等进行多元复配,同时兼治小麦根腐病和全蚀病还未见报道。为了解决小麦“两病”突出问题,对杀菌剂、拮抗菌发酵液和植物营养物质等进行三元初步复配试验,以期达到“治病与营养保健”同步,“高产、稳产和优质”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药剂 96%苯醚甲环唑原药(广西南宁绿丰化工有限公司);97%戊唑醇原药(常州天择化工有限公司);99%水溶性的生化黄腐酸钾(南宁市天元顺丰科技有限公司);拮抗菌AKJK-2016-02发酵液(将拮抗放线菌菌株接种于斜面培养基,28 ℃下培养168 h后,接入pH值为6~7的牛肉蛋白胨培养液中,28 ℃下振荡培养96 h,过滤,滤液即为发酵液,由安徽科技学院植物保护实验室提供)。

复配剂A:按V苯醚甲环唑∶V戊唑醇∶V拮抗菌发酵液∶V生化黄腐酸钾= 10∶4∶2∶1比例进行复配。

复配剂B:按V苯醚甲环唑∶V戊唑醇∶V拮抗菌发酵液∶V生化黄腐酸钾= 4∶10∶2∶1比例进行复配。

1.1.2 供试麦种和防治对象

小麦品种:华成3366,2016年10月14日播种。

防治病害:小麦根腐病和小麦全蚀病。

试验地位于宿州市埇桥区大店镇,小麦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均衡,水肥条件良好。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分别设置苯醚甲环唑160 mg/L、戊唑醇80 mg/L、拮抗菌发酵液80 mg/L、生化黄腐酸钾16 mg、复配剂A 80 mg/L、复配剂B 80 mg/L 和清水对照(CK)等7个处理, 3次重复/处理,共计21个小区,小区面积20 m2,小区四周种植保护行,其它均按田间常规管理进行。

田间试验于施药后第7、14天分别调查2种小麦病害的病株率、病害严重程度等发病情况,计算其病情指数,并且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

病株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 [空白对照区病株率-药剂处理区病株率)/空白对照区病株率]×100%

病情指数 = ∑(病级数×病级株数)/最高病级数×调查总株数

增产率(%)=[(处理区产量-对照区产量)/对照区产量]×100%

病害严重度(%) = (发病面积/根茎总面积) ×100%

1.2 方法

1.2.1 接种时间 小麦根腐病菌接种:2016年3月26日选择小麦拔节期且长势均匀、良好的小麦在其根区灌根进行接种小麦根腐病菌,然后覆盖保鲜膜进行保湿1晚,第2天清晨去除保鲜膜,诱导其发病。

小麦全蚀病菌接种:2016年3月26日,将扩繁后的小麦全蚀病菌菌种与高压湿热灭菌麦田土按照1∶20的比例混匀后,施在拔节期且长势均匀、良好的小麦根区,然后覆盖保鲜膜进行保湿1晚,第2天清晨去除保鲜膜,诱导其发病。

1.2.2 喷药时间 2016年4月18日分别对2种小麦病害叶面施药。施药时小麦根腐病和小麦全蚀病的病情指数分别约为12和40。

1.2.3 调查方法 采用对角线法进行取样,每样点面积6 m2,每次都在固定样点内取样30株小麦并挂牌标记,调查小麦根部发病情况。

采用5级分级法调查小麦根腐病严重度。依据其根茎基部病斑和腐烂程度分5级:0级,根茎基部无症状;1级,根茎基部有褐色小病斑;2级,根茎基部有明显梭形病斑;3级,根茎基部梭形病斑相互延伸扩展,根系和茎基腐烂;4级,根茎基部严重腐烂,植株枯萎,乳熟期出现枯白穗[7]。

小麦全蚀病严重度调查采用7级分级标准调查小麦根部[8]。

用黑根率(黑根面积/总根面积)划分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

病情严重度0级,黑根率为0;病情严重度1级,黑根率<5;病情严重度2级,黑根率=5~10;病情严重度3级,黑根率=11~25;病情严重度4级,黑根率=26~40;病情严重度5级,黑根率=41~65;病情严重度6级,黑根率=66~100。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 2010和DPS 7.05 软件进行数据整理、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结果及分析

2.1 复配剂及其单剂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施药后7、14 d,复配剂A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效均高于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2种杀菌剂单剂推荐浓度下单独使用时防效,呈现一定的增效作用;同样,复配剂B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效均高于2种杀菌剂单剂推荐浓度下单独使用时防效且呈现一定的增效作用。2种复配剂的防效之间及其与不同单剂(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拮抗菌发酵液)之间防效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与生化黄腐酸钾之间防效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施药后7 d,2种复配剂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效均达80%以上,基本达到田间防治要求;施药后14 d,2种复配剂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效均已经稳定在89%以上,且田间发病率不再升高。

表1 复配剂及其单剂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注:表中同列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在0.01和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2.2 复配剂及其单剂对小麦全蚀病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施药后7 d,复配剂A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高于2种杀菌剂单剂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单独推荐浓度下使用时防效,且表现一定的增效作用;同理,复配剂B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则低于2种单剂单独使用时的防效,但高于拮抗菌发酵液单独使用时的防效;但2种复配剂的防效之间及其与2种杀菌剂单剂和拮抗菌发酵液之间的防效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施药14 d后,复配剂A、B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均高于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拮抗菌发酵液等3种单剂田间推荐浓度下的防效,呈现一定的增效作用,且对小麦全蚀病具有一定持效性。

表2 复配剂及其单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2.3 产量(千粒重)测定

由表3可知,与清水对照(CK)相比,复配剂A的千粒重增重8.57 g,增重率21.29%;复配剂B千粒重增重为9.01 g,增重率20.24%。2种复配剂相对于苯醚甲环唑、戊唑醇、拮抗菌发酵液和生化黄腐酸钾单剂等推荐浓度下单独使用时均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P<0.05)。复配剂A和复配剂B的增产效果几乎是苯醚甲环唑、戊唑醇、拮抗菌发酵液和生化黄腐酸钾等单剂增产效果的2倍。因此,复配剂A(B)既能较好地控制小麦根腐病和小麦全蚀病的危害,又能显著增产。其中,拮抗菌发酵液增产效果和防病效果也均较为突出。增产效果显著的主要原因可能是:2种复配剂中复配了生化黄腐酸钾植物营养剂;同时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三唑类还具有极强的调节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抵抗不良环境伤害的生理效应。

表3 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千粒重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7、14 d,由杀菌剂、拮抗菌发酵液和黄腐酸钾组成的多元复配制剂对小麦根腐病和小麦全蚀病的防效与其各单剂田间推荐浓度下的防效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在80%以上,基本可达到有效控制2种小麦土传病害要求。由于多元复配剂A(或B)中添加的苯醚丙环唑、戊唑醇、拮抗菌发酵液和生化黄腐酸钾的含量均远低于各单剂单独使用时推荐剂量,节约了小麦“两病”防治成本,增加了防效和小麦千粒重[7-8]。

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拮抗菌发酵液等具有杀菌生物活性物质在作用机制上是不同的。苯醚甲环唑与戊唑醇均属三唑类麦角甾醇类抑制剂,但其二者之间生化作用位点不同;拮抗菌发酵液与三唑类杀菌剂则作用机制不同。因此,三者复配后能较为有效地作用于小麦根腐病和小麦全蚀病等“两病”病原菌的不同位点上,延缓或降低病原菌抗药性产生,避免长期、大量单一使用一种杀菌剂带来的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从而提高药效;同时,在杀菌活性复配的基础上添加黄腐酸钾植物营养剂增强小麦的抗逆性,提高产量。

因此,本研究仅是一年的研究结果,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研究验证。若该多元复配剂能在当前小麦生产的广泛推广应用,则能有效防治小麦“两病”的同时,也能有效降低农药残留量,保护环境,符合绿色农药的要求,从而达到绿色环保、增产增收的目的[9-10]。尤其是在当前小麦生产上长期多年连作和单一使用农药[11],大量施用三唑酮等,甚至部分地区已经产生抗性的今天不规范使用农药仍然存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12]。

猜你喜欢
全蚀苯醚发酵液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与防治
33%苯醚甲环唑·萎锈灵悬浮种衣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酪酸梭菌-糯米复合发酵液对鼠伤寒沙门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影响
利用残次果发酵液提升梨果品质
低温刺激对不同温型香菇发酵液菌株酶活性的影响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控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控
苯醚甲环唑在芹菜体系中的沉积与残留规律
高效低毒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新工艺研究
食用菌发酵液中水溶性糖类含量的检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