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本科专业结构布局研究

2019-01-25 02:10罗建平
大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布局结构专业

罗建平

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度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专业是高校(本文中均指普通高校)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和载体,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关键。基于此,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开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本科专业结构布局研究,旨在把握全国范围内高校本科专业分布与结构状态,并为进一步的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

一、高校专业结构调整需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契合

研究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方向时,把握社会需求是衡量专业结构变化方向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首先通过专业结构表现出来。如果说学科的发展遵循的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专业的结构布局调整则更多的是受“社会需求”因素的影响。

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大转向内涵建设,实际上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主动性适应。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基本出发点就是高校的专业结构布局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求。

(一)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到人才需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方高等院校专业结构布局,因此人才的培养更多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校的专业结构布局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结构相吻合。

我国近年来重视高等教育内涵建设,高校专业结构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程度也受到了高度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等教育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结构调整”;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校应“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结构办出特色”;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中再次明确提出“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17年1月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也为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的成熟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变动和多元的。社会对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需求,不再是稳定和可计划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有学者提出“大学应对学生专业选择变化的能力是其在经济形势或劳动力市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能否继续扩大规模的必要条件。”[1]对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布局的调整,需要我们以相应专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实践方面来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自2013年开始至今持续开展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评价课题研究(以下简称“专业评价课题”),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省域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以专业社会需求度评价为抓手,推动专业结构调整及相应的差异化资源配置,引导高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进而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2]

(二)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

2018年教育部提出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版,围绕“扩围、拓新、提质”,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示范引领基地。与此同时,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6月21日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以本为本”,把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到新的高度。因此,高校要优化专业结构配置需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根本。

1.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优化专业结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专业结构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问题。

高校的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也是内涵建设的真实承载主体。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采用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式,高校专业结构和布局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同时,要重视把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上来。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必须根据外部需求和自身条件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构建“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通过专业建设克服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的问题。

2.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专业建设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促进关系。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阶段,要注重专业质量建设,因为专业质量建设关系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适应。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专业内涵建设程度。优化专业结构是高等教育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基本保证。

二、专业结构布局的相关理论

(一)系统理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性能、行为和规律的一门科学。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它是有确定的特性和功能的有机整体。[3]高校专业结构布局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以及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样由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以系统的视角来把握高校专业结构布局是很有必要的。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结构布局、功能分别从内部联系与外部关系两个方面反映了系统的特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逐渐介入专业结构布局并逐渐起到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把高校专业结构布局问题置于社会环境系统中,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在“调整”上,专业结构布局的优化调整就会引起外部功能的变化。因此,系统论视角下的专业结构布局就是一个不断自我优化、自我调整的过程。

(二)教育资源配置理论

20世纪80年代,克拉克(Clark,1983)曾经对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在政府权力、学术权威和市场经济三种势力间的分布做过描述,高等教育微观主体行为具有制衡作用的三种力量(即市场、政府和学术)不仅影响资源进入高等教育机构,而且影响资源的转换使用和产出方式。[4]

高校专业作为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专业结构的配置也受到三种势力的影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专业配置完全受政府控制,具有高度的计划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市场力量的影响,专业结构布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目前,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用它来配置大学的专业资源,是在尊重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用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来配置大学的专业资源,提高大学办学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方法。[5]

三、高校专业结构布局现状分析

高校专业结构布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一定时期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与表现;但高校专业结构布局也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而变化,因此,高校专业结构布局作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联系的纽带之一。本研究分别从专业的种数、点数、招生规模和专业综合评价指数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期透过专业资源配置情况反映社会的需求变化。

(一)专业种数和点数情况

教育部对高校本科专业管理采用的是专业目录的形式进行规范,高校增设目录外专业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下简称“专业目录(2012)”)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安排招生、就业指导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此目录新增了艺术学门类,专业由修订前的635种调减到506种。新目录的颁布实施关系到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与优化,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衡量高校本科专业结构变化的两个基本指标是 “专业种数”和“专业点数”。 结合《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专业目录(2012)》,统计2011-2016年高校本科专业种数和点数情况,具体情况见表3-1和表3-2。

表3-1 2011-2016年我国普通高校本科各学科下设专业种数变化表(个)

从表3-1可以看出,2011-2016年我国普通高校本科各学科下设专业种数整体呈现减少的态势,特别是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和工学下设的专业种数减少特别明显。2012年颁布《专业目录(2012)》,由此按照新专业目录进行的调整到2013年大体完成,因此,2013年各专业种数降至最低点,此后每年逐渐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大,新专业的增设也不多。

表3-2 2011-2016年我国普通高校本科各学科专业点数变化表(个)

从表3-2可以看出,2011-2016年我国普通高校本科各学科下设的专业点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医学专业点数增加势头迅猛。总结2011-2016年高校本科专业点数和专业种数的变化可知,在大众化阶段,我国普通高校本科规模扩增并不是依靠增设新的专业种类来实现的,而是依靠原有专业布点数的迅速增加来吸纳更多的学生。这说明我国本科学生规模的扩张,并不是通过对专业种类的“创新”,而是通过对原有专业的“复制”来实现的。[6]这种模式使大量增加的学生主要依靠原有学科专业结构来消化、吸收。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消化吸收的比例并不相同,部分专业点的增设非常迅速,出现了较明显的集中趋势。

(二)专业重复度(率)情况

专业重复度即为开设某一专业的高校数,即专业设点数。适度的专业重复设置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并不会带来比较严重的问题。但某些高校为追求“大”而“全”,并没有对市场专业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进行分析,把学科专业的高覆盖率作为向综合性大学进军的必要途径,使高校原本短缺的办学资源更加紧张,热衷于开设眼前的“热门”专业;热衷于创办投入少、教学成本较低的专业。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便是因专业设置的“时滞性”导致眼下的“热门”,到学生毕业时可能已经成为“冷门”,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加剧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失衡,供给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错位,例如英语、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说明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点调整这些专业。

专业重复率即为同类专业点数占本科高校数的比例。各省本科专业高重复率专业与其所在经济功能区高重复率专业排序以及全国高重复率专业排序之间,三者存在较大重合度和趋同性,同质化现象严重。[7]其中,管理学专业布点重复率超过一半以上的专业数量最多,其次是文学,对于此类重复率较高的专业,要根据其社会需求度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划分不同发展区间。

(三)专业招生情况

仅从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招生情况来看,我国各省市招生规模情况有两个特点:一是专业招生规模小,但覆盖的专业数量多,即多数专业的招生规模较小;二是专业招生规模大,但覆盖的专业数量少,依靠少部分专业承担了较大的招生规模。

将本科专业招生布局情况和招生规模相结合进行分析发现,学科专业布点及招生规模都主要集中在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和文学四大学科,布点数和招生规模的聚集特征相似且明显。这种聚集特征具体有两种体现:一是专业布点数与招生规模相匹配的事实;二是专业布点重复率高导致招生规模大,从而带来的匹配假象。针对这两种情况,在不同的学科门类中要采取不同的专业与招生规模配置方式。专业评价课题组以专业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各专业社会需求度的测算结果与专业平均招生规模进行整合匹配,把不同的专业归类于不同的发展空间,方便对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四、高校专业结构布局调整与优化对策

“十三五”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新时代更加要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那么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对其进行优化与调整才能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教强国战略。因此,本研究从以下三方面对本科专业结构布局的优化与调整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建设一个结构合理、布局明确、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体系。

(一)改革高校专业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是由国家控制高校专业设置和管理的模式,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多次对专业目录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改变由国家统一制定学科专业目录来规范人才培养的现状。进入新时代,社会经济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专业设置的权力仍然把握在行政部门手中,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难以及时通过教育行政机构传递给高校,就会使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社会需求的现象难以避免。因此说,我国现行的高校专业管理制度从根本上制约了高校应对市场选择变化的能力,从而影响了人才质量的提升。

总之,历史高效课程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教师只有一丝不苟地学习新课标,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认认真真地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堂课都高效化,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历史,这样才可能成功地构建出高效的课堂。当然,这需要广大的中学历史老师不断去实践,去总结,共同推进历史高效课堂的发展。

基于此,高校应在一定范围内落实某些专业的设置自主权,应按现有学科大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使专业能够较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进行宏观调控,设计相关的评价指标进行监测,建立专业评估机制和监控体系,使高校在合理权限内进行专业的设置和调整,进而建立起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灵活的专业设置机制。

(二)建立高校专业的预警与退出机制

专业作为高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合理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可以增强高校人才与社会经济需求的契合度,而高校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是调整专业结构布局的有效方式之一。

2007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校应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建立针对人才需求的监测及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状况的变化趋势,为高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提供依据。这是国家首次在文件中明确提出用“监测预报制度”对人才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8]为了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高校应建立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校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在实践方面,教育部和麦可思研究院已经连续几年公布了 “红”“绿”牌专业,这对高校专业已经起到了预警作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业评价课题组”已经通过模型测算出了不同数量的招生规模与不同程度的社会需求的发展空间,其中“需求高—规模小”“需求低—规模大”的两种类型值得引起注意,亦能起到专业预警作用;同时,各地方政府也相应加强了对高校专业的分类指导,并尝试建立高校专业退出的预警机制,如上海市和贵州省等。

新高考改革以后,过去因某一高校的整体声誉而带动所有内部专业的现象,变成招生先看专业质量,这将使得生源竞争从学校之间直接转向专业办学水平的竞争,并由此“倒逼”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因此,科学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对专业结构调整很有必要。

(三)综合参考各层次的专业需求来确定本省专业结构调整

对于各省市来讲,产业规划和教育规划基本是以五年为期的阶段性规划,不同省市之间在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重点不同,且产业升级过程存在一定差异,劳动力就业市场吸纳能力也存在差别,因此同一专业在不同省市、不同区域以及全国范围对应的社会需求程度也不尽相同。与此同时,不同省市在不同阶段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应观察更长时段的历史数据,连续追踪其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例如,有研究表明,以社会需求度为导向测算出对管理学相关专业进行重点调整与管控,但是2017年麦可思研究院的报告指出,2016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93.6%),[9]由此可见,专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牵扯到多种因素,要从国家宏观政策、社会需求度、招生规模和布点结构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因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对本省专业布局结构布局进行调整时,除了针对本省市专业社会需求情况进行规划调整外,还需参考全国乃至该省市所在经济功能区的专业社会需求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尽可能协调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合理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1]Paul Windolf.Expans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 Higher Education in Gemany,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1870-1990[M].Westview Press,1997:36.

[2][7]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评价研究”课题组资料。

[3]董鹏,袁致慧.生产进度跟单员应具备的能力综述[J].新技术新工艺,2010,(12):97-103.

[4]吴国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力量理论及对我国的现实意义[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6):19-23.

[5]曾明.大学专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5,(6):199-202.

[6]罗丹.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47.

[8]关长海.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的专业预警体系建构初探[J].北京教育(德育),2012,(10):4-8.

[9]田永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位和新策略[J].山东高等教育,2018,(1):9-11.

猜你喜欢
布局结构专业
以专利布局洞悉泰雷兹发展与创新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部分专业介绍
境外机构或加速布局中国债市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论《日出》的结构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