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

2019-01-25 12:28蒋桂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蒋桂英

摘要:石河子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是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经历了多次改革,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作物栽培学教学体系,并为推动区域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作物栽培学课程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方面内容和方式上的探索,研究可为植物生产类专业相关课程开展教学改革提供实际的、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4-0138-02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作物栽培学开始不断吸纳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新装备等,开始向机械规模化、信息精确化、可持续简化、气候变化适应性、抗逆稳产等技术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协调、资源高效于一体的现代栽培技术体系[1]。因而,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应将新疆现代农业在作物高产机理与精准栽培、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如棉花“矮、密、早、膜”栽培技术体系、水肥一体化技术、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等。使课程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优势,使所传授的教学内容与当前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吻合。因此,做好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对推动高等农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培养高质量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石河子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理论教学52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实习教学1周,受课时的限制和新疆作物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水肥一体化和机械采摘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作物栽培学课程理论、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为切入点,优化与科研和生产相吻合的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有机衔接,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课程理论和实践体系,促使所培养的现代农业人才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理论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

作物栽培学课程理论教学主要包括知识、原理和技能三个部分。知识部分主要包括栽培作物的生产概况、起源、传播与分布,作物栽培技术和发展;原理部分主要包括作物营养器官、生殖器官、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规律及环境调控的一般规律;技能部分主要包括新疆主要栽培作物不同长势长相(正常型、旺长型、早衰型)个体和群体诊断指标及不同产量水平作物栽培模式的设计。

石河子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同。知识部分,如概述部分,主要讲授新疆主要栽培的作物生产意义、生产史、生产概况、生产区划。知识点多,且多为发展中的知识。泛讲不利于学生了解从世界—中国—新疆了解作物的发展史和生产概况;精讲受课时的制约,无法有效展开讲授。这部分教学内容在石河子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作物栽培学网络课程中采用网络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观看相关教学内容视频、学习PPT、完成在线测试和课后作业。技能部分中新疆主要作物栽培技术,涵盖从整地、播种到收获作物生产的全过程,知识点多,栽培措施烦琐,作物不同长势长相下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学生难以掌握,不便于有效的指导生产。且新疆作物规模化生产下发展性栽培新技术多,拓展性知识点多,受课程学时少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向学生传达这部分知识点。这部分教学内容采用网络学习。原理部分中作物品质的形成规律,受课时的限制,无法展开讲授。学生不知道评价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品质指标有哪些,不了解世界和中国对作物品质的要求,也不知道目前世界、中国和新疆主要作物的品质现状以及造成这样现状的原因。这部分教学内容同样采用网络学习。

原理部分中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即作物器官的建成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和不同长势长相下的诊断指标等教学内容,采用课堂教授方式进行。讲授中把握三点式教学法(重点、难点、要点),让学生不仅知道怎么做,还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如在产量形成与生育指标定量上,讲授作物高产的技术途径,在保证获得适宜穗数(铃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大铃),提高结实率和粒重(铃重)。技术上,结合作物叶龄模式确定施肥灌水次数、时间,应用几项关键技术构建作物高光效群体,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

整个学习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学生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推动力,改变只有死记硬背才能取得高分的错误性学习倾向。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新疆生产实际和学科科学研究密切结合,学生由传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强调基于问题、面向实际,凸显自主学习。因而,通过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三种自主式学习模式,推进本科生研究型学习机制的形成。

二、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

实验是课程整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物栽培学实验具有实践性、季节性等特点。参照国内外农业高校的先进做法,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与方式。近年来,由于课程总学时不断减少,实验课时也相应压缩,目前根据教学实际,开设了6个实验项目,做到了少而精、少而全。按照基础型实验——提高型实验两层次,结合作物生产的特殊性,对实验课教学进行分类设计,课程设置3类实验:(1)技能性。如作物幼穗或花芽分化等实验。(2)验证性。验证课堂所学知识。如作物的形态识别及其长势长相观察。(3)综合性与创新性。这类实验是由教师出题,范围较宽,学生选题、独立设计并完成,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实验课程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了传统“以本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了直观性和现场教学。如在课堂中实物标本都需要按照典型特征进行观察,部分难以用文字和语言描述的实物可通过视频、图像等形式展现。常常将作物生产中的生物学现象与相关栽培技术密切联系,做到了从自然现象到实验技术,从日常生活到高科技应用,激发了学生对作物栽培的学习兴趣。

三、實习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

根據新疆现代农业建设的现实和课程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实习内容,以高产优质栽培项目实习为中心,适应新疆作物机械规模化和信息化生产新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断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掌握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知识。在课程教学实习教学中,设计了旨在探索棉花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大型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生产资料和设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具体实验操作,包括整地、播种、施肥期、施肥量以及具体管理措施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执行,最后各组进行产量和品质评比。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主要农作物的整个生产过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系统性更强,学生积极性也有了更大的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求必须进行现场教学,将作物、环境和生长发育过程、现代作物生产技术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作物生产有清晰的印象,以感性认识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熟悉了生产实际。

总之,面向作物生产现代化,采用合适的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突出教学重点,构建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新体系,培养学生具备探索作物高产高效的科研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区域现代农业和行业需要的建设者是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创新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陈阜,赵明.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发展[J].农学学报,2018,8(1):50-54.

Abstract:The Shihezi University agronomy in crop cultivation course is one of the core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many times area gradually formed a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crop cultivation teaching system, and make a large contribution to promote reg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crop cultivation course in theory teaching,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can provide practical and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relevant courses of plant production specialty.

Key words:Crop Cultivation;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the teaching reform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