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队伍三项机制的优化路径研究
——基于海门市推进三项机制高质量落实的调研思考

2019-01-26 07:14张利萍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能上能下机制考核

张利萍

(中共海门市委党校 江苏 海门 226100)

[内容提要]“三项机制”是省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推动干事创业、追赶超越的重要抓手和制度保障,是省委加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加快推动高质量的必然要求。实践中客观把脉“三项机制”出台后干部心中困惑,探索制度“钢脊梁”,充分发挥“三项机制”“指挥棒”“紧箍咒”作用,为能干事者“戴红花”,让“庸懒散漫拖者”“腾板凳”,不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动能,跑出追赶超越加速度。

一、“三项机制”为基层事业保驾护航

1.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制度遵循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2.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具体行动方案

省委主动及时贯彻中央有关决策部署,继2017年10月30日首提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后,2018年5月底,正式出台了《江苏省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办法》《江苏省进一步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的办法》《江苏省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办法》,构建形成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良性机制。

3.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方案

海门市委、政府对干部队伍建设及干事创业状态高度重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市委把《海门市贯彻落实省委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实施办法(试行)》的制定出台及其后续贯彻实施作为今年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提交市委组织部、市纪委监察委分头负责,组织力量研究突破。

二、“三项机制”落地生根的基层实践

(一)鲜明导向,着力营造重担当重实干的用人环境

一是大胆选拔任用,向敢作善为者给“位子”。2018年以来,全市共提拔、重用科级领导干部144名,其中,有2名区镇班子副职因工作富有激情、敢抓敢管、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打破干部使用常规,直接选配到重要部门主要负责人岗位。

二是科学容错纠错,为勇于担当者解“绳子”。依托日常巡查监督、信访举报、审查调查、各类专项治理行动以及列席单位党组会、行政办公会等,主动介入有关领导班子、干部个人正在酝酿和进行的、可能存在风险错误的项目工程,及时按下“暂停键”,帮助评估把关、纠偏正向。

三是坚决果断调整,让消极无为者下“台子”。坚持激浊扬清、动真碰硬,制定明确6大类28种具体情形,着力破除影响干部“下”的瓶颈、打通干部“下”的渠道,在面上形成“调整一个、教育一片、警示一批”的震慑效应。同时对“下”的干部,及时做好引导教育,帮助整改提高,防止“一下了之”。

(二)有效激励,着力提升干部激情干事的内生活力

一是注重培养培优,助力干部成长。对在平时考察、调研摸底、专项遴选、工作实践中发现的优秀干部,及时纳入组织视野,进行重点培养。

二是聚焦诉求关切,实施温情关怀。重视干部心理健康,探索建立心理评测和干预机制,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统筹安排心理保健、心理调适等课程。

三是加强示范激励,弘扬担当精神。专门设置产业项目建设和经济运行季度考评奖,激励各区镇抢红旗、夺锦标,对考核排名前列的给予奖励。

(三)多维立架,着力构建干部勇担善为的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常打“强心针”。突出把“政治规矩”“理想信念”“担当精神”“责任意识”等作为干部日常培养的关键元素。

二是优化考核机制,建好“天平秤”。采取全覆盖谈心谈话、双向性民主评议、实地化查验印证、多层次征求意见等方法,每半年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履职表现、作风形象进行综合分析研判,以“一表、一单、一卡”的形式,科学精准地做好研判结果反馈运用。

三是严格制度管束,提供“强支撑”。完善作风治理责任传导和督查机制,市、区镇两级普遍建立督查队伍,形成“上下协同、紧密联动”的监督检查网络。

三、“微调研”问诊干部心中之惑

(一)学习不够深入全面,理解准确度不高

从调查情况看,所调研单位组织学习《办法》、《方案》的情况参差不齐。《办法》、《方案》出台后,很多领导干部提出,虽然单位组织了党委中心组学习或小范围研讨,有的组织了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学习,有的也将政策在基层干部和普通职工中间进行了宣传,但收效甚微。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制度的本质内涵。

(二)配套实施环节还有待整合,深度融合性不够

《办法》、《方案》出台后,每个单位都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实施配套意见。有的受访群众提出,在制定配套实施意见这一环节上,征求广大干部职工的意见还做得不够充分,这样不利于配套实施政策获得绝大多数干部和职工的支持和理解。另一方面,部门推进“三项机制”的合力不够,“三项机制”“组合拳”威力尚未完全显现。

(三)“三个区分”落地还有一定难度,自觉实践性不强

调研中,一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反映,我市和浙江、苏南的某些县市区的村(社区)相比,政策、人力、财力、魄力等都存在很大差异,难以突破土地、资金等问题上的现实瓶颈,想干事干不成事。还有,现实中如何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错误,比较困难。失误和错误可能只有一步之遥,它们之间的界限并非那么清晰,还有中间地带。

(四)制度建设存在不平衡现象,延伸操作性不广

对鼓励激励很热心,对能上能下有忌惮,容错纠错成为了执行的短板。从“三项机制”整体运行来看,机制运用存在不均衡现象,兑现鼓励激励多,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以及兑现惩处的少,特别是对“能下”存在畏难情绪。

(五)制度保障环节不充分,氛围营造上不良

参与调研人员多数表示鼓励激励机制空间不大。对于政府机关来说,各项支出都被纳入统一的财政预算,单位没有支配权,不能制定无法兑现的物质奖励。同时基层单位领导行政级别较低,上下调整都缺乏空间,干部积极性难以调动。提拔任用干部考察周期性比较长是制度保障运用上的一大短板。

(六)督导考核方面差点火候,队伍结构比较分散

现阶段海门市“三项机制”落实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考核机构相对分散,职责分工不够细化,缺少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考核队伍,难以形成高效完整的考核体系。

四、精准攻坚靶向发力的优化路径研究

(一)以完善机制为机制,构建制度落实的环境

一是要抓住“入心入脑”这个根本。发挥党校主阵地主渠道作用,通过各种学习培训、专题研讨、汇报交流、资料汇编等形式,抓好基层党委(组)及纪委、组织、人事部门主要负责人贯彻落实“三项机制”培训。

二是要提供制度落实经费保障。规范和完善“三项机制”经费使用程序和管理制度,将鼓励激励转向经费列入预决算范围,主动接受审计监督,为机制运用提供资金保障。

(二)以配套制度为载体,筑牢制度执行的根基

一是要抓好“配套制度”这个牛鼻子。各单位《办法》、《方案》实施细则的制定非常重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扩大调研对象,结合各单位、各岗位工作实际,因地制宜,进一步修订补充“三项机制”相关配套制度,着力在增强完善性、针对性、操作性上下功夫,确保政策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估。

二要攻坚“容错纠错”这个小短板。针对调研过程中领导干部提出的容错纠错这一短板,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引导各级把事前容错作为重点,兼顾事中容错、事后容错,坚持眼睛向下,问需于干部、问计于干部,根据干部所忧所惧的“风险点”,搞好“约法三章”,体现为担当者担当的智慧和勇气。

三要突出“神经末梢”这个群体。对那些奋斗在基层一线上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等以及重点难点岗位上的工作者们,建议相关部门将“奉献”与“出口”相结合,多给表现优异的干部一个出口,在晋升空间和职位提拔上多一些政策上的倾斜。

(三)以抓常抓细为支撑,提升机制作用的法力

一是建立日常工作推进机制。将“三项机制”与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按不同行业领域,分别建立“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通过“正面清单”使干部明白哪些工作必须做,必须去完成,不做或完成不了也要受惩罚;通过“负面清单”为干部创新探索留足空间。

二是建立季度督查考核体系。将“三项机制”落实情况作为季度督查考核的重点内容,针对每季度工作重心,有目的的制定与之匹配的评价要点,督导考核结束后,督促各单位对存在问题扎实进行整改,做到重点工作和短板弱项逐个击破,促进“三项机制”工作不断向前向好推进。

三是建立结果运用良性对接机制。将“三项机制”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考评结果作为班子研判和领导干部选任的重要依据,依据“三项机制”制度和配套措施,严格兑现各类奖惩。

(四)以鲜明导向为引导,构建机制长效的保障

一是要树立“典型示范”这个引领点。扩大考核中汇编整理“三项机制”典型案例这一环节的分值权重,增强对推广经验、树立典型、示范引路工作的评价比重,引导各级不仅注重数量更要保障质量。进一步加大“三项机制”典型案事例发掘力度,重点挖掘基层一线和重点难点工作岗位上事迹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育,并将典型案例逐级推荐,作为研究评判运用“三项机制”成效的主要依据。

二是要占领“舆论宣传”这个制高点。加大“三项机制”工作动态、先进典型、经验亮点等内容的对外宣传力度,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将各级党报党刊、官网官微作为贯彻运用“三项机制”舆论宣传的主阵地。编发一批效果好、有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以案析理,以案引路,充分发挥案例的导向引领作用;强化舆论监督,发挥各级媒体作用,通报曝光问题,约谈问责追责,逐级传导责任和压力;深入开展专项调查研究,结合“三项机制”《办法》、《方案》试行情况,召开座谈会、谈心谈话等,了解基层干部最关心、最为难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集中解决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

三是做好“追踪反馈”这个关键点。作为一种制度创新、观念更新、方法革新,“三项机制”本质上是推动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法制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探索实践,无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个基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日趋健全、日臻完善、日益成熟的过程,是一项发展中的制度体系。针对《办法》、《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存在的困惑,一方面党校等相关智库部门可以采取调研问卷的形式,了解党政干部贯彻运用“三项机制”情况,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上交市委市政府。

五、做好“五个站位”优化制度供给

(一)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看待

解决认识不深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思想重视、反复学习、深入思考。学习要做到“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论断、来江苏视察讲话。所谓“立地”,就是认真学习《江苏省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办法》《江苏省进一步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的办法》《江苏省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办法》、南通市贯彻“三项机制”的相关办法、海门市委《办法》《方案》等文件的精神。在基层干部的心中,最为关心的是相关的政策,相关的措施,相关的规划,能不能得到更好的落实。

(二)站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上来战略布局

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在于搞清楚“实事”。深入了解干部队伍实际、掌握干部动态等实情,真正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真实掌握“三项机制”运用后的客观实际反馈情况,这是进行一切科学决策所必须的也是唯一可靠的前提和基础。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通过整理汇总获得的数据,深入探求和掌握干部“能上能下”“鼓励激励”“容错纠错”的关键节点,以此作为今后干事创业的基本遵循,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出错,不走弯路。

(三)站在系统化的思维来统筹把握

一是正确运用容错纠错机制。容错纠错办法主要是对各级党委(党组)在新常态下,是否具有为担当者担当的政治智慧与勇气的考验,而不是让担当者以身试法。二是系统看待“三项机制”。鼓励激励、能上能下正反向激励相呼应,他们和容错纠错办法一起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作用通俗地讲,就是奖勤、罚懒、甩包袱。三是统筹推进考核工作、“三项机制”、高质量发展。我们既要将三者作为相对独立的管理制度来看,又要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环环紧扣、精确运用、系统推进。

(四)站在科学管理的角度来推动落实

“三项机制”既是工作理念,也是重要方法论,只有科学务实地运用于干部工作实践,才能彰显其深层的价值和旺盛生命力。考核工作是“三项机制”的基础工程、前置环节,“三项机制”是考核制度的创新发展,是考核制度运用的改革加强,他们之间紧密对接、相得益彰。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坚持系统思维,通过抓好目标制定、考核管理、兑现运用三个环节,紧盯细节来抓落实运用。充分发挥组织认定的把关作用,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保证实施“三项机制”的正确方向,努力提高考核评价、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等措施的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型、创造性。

(五)站在总结完善的架构上来规范制度

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种种问题,各种困惑,要紧紧把握干部队伍建设发展内在规律,把握不断变化的基层工作实际,与时俱进的加以改进完善。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加强经验的积累总结和问题的弥补解决,高度重视案例引领,推动本地本部门在严格遵守有关政策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创新突破,加强规范完善,使整个制度体系更加系统科学、更加紧密衔接、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

建好用活“三项机制”是一项长期的实践课题,会碰到新的困境,会面临新的难题。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总结、持续完善,推动“三项机制”真正在海门落地见效,使“主动担当作为、激情干事创业”在海门干部队伍中蔚然成风需要持续加力,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能上能下机制考核
中办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充分运用“三项机制”推进干部能上能下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二则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做关工委工作也要能上能下”——记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杨清广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