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平台助推伊犁州旅游业大发展

2019-01-26 07:14候桂芳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伊犁州伊犁经济带

候桂芳

(中共察布查尔县委党校 新疆 察布查尔 83500)

[内容提要]旅游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民心相通的纽带和桥梁,是文明互通、文化交融、友谊交流的桥梁,是促进人们情感相通的媒介。伊犁州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旅游业近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一定的挑战,本文在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阐明了如何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平台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带动伊犁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提出、运用、发展历经六年的时光,给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带了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平台,为伊犁旅游业的发展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伊犁的旅游资源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丰富性、可传承性等特点,伊犁的区位优势明显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区域,伊犁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互交织融合发展,伊犁独具一格、多元荟萃的文化资源和深厚渊源的历史沿革为伊犁州发展全域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伊犁州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伊犁州将旅游业发展定位在国际化的理念和标准,打造伊犁.国际旅游谷,建设世界级精品旅游目的地,打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品牌。一是按照环保优先、生态立州的理念发展伊犁旅游业。坚持“素面朝天、还其自然”的原则建设景区,落实《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两个可持续”60条措施,在“两山论”的引导下,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性建设,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和自然景观的原生态维护。二是规划先行。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制定了《伊犁河谷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从设计理念、区域规划、特色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开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谋划,具有前瞻性、国际性特点。三是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和品牌带动战略,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步骤创建“伊犁国际旅游谷”,重点打造了那拉提、喀拉峻、库尔德宁、八卦文化城、天马旅游文化产业园、夏塔世界级探险古道、中哈合作中心跨境游等世界级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工作,不断增强伊犁旅游在国内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四是加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配套水平和接待能力,确保旅游业发展持续发力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二、伊犁州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旅游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旅游业有着良好的资源禀赋,人文优势、地缘优势,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便利条件。然而,丝绸之路旅游带建设区域跨度大涉及到横贯亚欧大陆几十个国家,受各个国家宗教、文化、国情各不相同、受伊犁州在反分裂斗争严峻形势、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旅游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类因素的影响,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旅游业可谓是机遇挑战并存。

(一)面临的机遇

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要满足游客求新、求特、求奇、求异的心理,伊犁的旅游资源尚处在待开发阶段,一些原生态的旅游资源成为世界各地游客为之神往的地方。新疆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伊犁位于新疆北部,在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与中西亚五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地理环境看: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周边毗邻8个国家,有17个国家一类陆路开放口岸(伊犁州占3个)和2个航空口岸,伊犁自古以来就是联通中西亚的重要通道,三座古城、三条古道承载着古代丝绸之路的文明。从资源方面看:伊犁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草原辽阔、古道名城纵横交错,伊犁自然风光优美,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誉,伊犁被称为“瓜国之乡”“薰衣草之乡”“天马之乡”。从人文方面看:伊犁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汇集地,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已经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彰显了落有伊犁文化印记的独特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这种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面临的挑战

1.安全形势错综复杂。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一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面临着资源竞争、边界争端、民族矛盾的困扰;受到伊斯兰教极端主义影响;受到政治经济转轨引发的社会矛盾的羁绊。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对我国影响也非常明显,近年来新疆包括伊犁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复杂的外部坏境要求有严格的边界管控措施与旅游需要开放自由的发展环境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成为伊犁州旅游业的发展的制约瓶颈的关键因素。

2.经济互动乏力,助推动力不足。旅游交流是经济往来互动的催化剂和粘合剂,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牵亚太经济圈,西联欧洲经济圈,而中间走廊地带分布国家人口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较差,旅游消费水平不高,经济结构单一化,部分国家社会动荡不安,种族矛盾、派教冲突、极端宗教思想盛行、暴力恐怖主义存在,未能与我国形成稳定的依赖关系。

3.旅游障碍多,便利化程度低。一是,缺乏“一带一路”国际旅游人才。一方面,涉及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一知半解,仅停留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了解不深不透,不成系统,缺乏专业的国际旅游人才。另一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途径的中亚、西亚各国,这些国家民族社会构成复杂,语言种类繁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多语种能力、多专业化能力需求较高,不仅要掌握国际通用语言还要掌握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既要掌握旅游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国际贸易、历史文化、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才能为跨国际旅游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智力保障。二是,各国货币不统一,基本上是一个国家一种货币,交易受到限制。三是各国法律、旅游政策等更是千差万别,出现矛盾纷争不易化解。四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以高山、荒漠、戈壁为主,自然生态环境恶劣,为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五是,旅游产品的开发较为低端,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宣传方式和渠道也较为单一和传统,缺乏专业性、长远性。

三、伊犁州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旅游业的思路对策

将伊犁打造成为国际旅游谷,形成“南有海南国际旅游岛、西有伊犁国际旅游谷”的品牌效应,伊犁国际旅游谷是伊犁河流域中段包含八县二市范围,察布查尔在伊犁国际旅游谷的西南部属于民俗风情游和边境贸易游,霍城县处在西部也属于边境贸易游两者属于统一的旅游区,而东五县是草原文化,伊犁的主题风格是草原文化,如何将这些不同的文化形态串联起来,坐落在伊犁河上的几座桥梁恰恰将这些旅游胜地巧妙连接起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打造更为伊犁国际旅游谷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广泛的发掘空间、便利的宣传推介渠道。

(一)借丝绸之路经济带寻求多方合力为旅游业发展构建安全屏障

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使得各国之间有了经济的往来、政治的互通,各国在打击“恐怖主义”上有着共识,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有着管长远、立根本的战略谋划,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构建了安全屏障。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我国在区域安全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些为伊犁旅游业发展提供安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从和平合作的丝路精神中寻根,构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新机制,担当起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重任,强化组织保障、体制保障、人员保障和装备保障。在丝路沿线国家对共同发展和安全稳定形成的共识前提下,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在反恐怖斗争中的资源优势,加强国际性合作、前瞻性预警、整体性部署、集约性打击。深入挖掘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为旅游业发展打牢根基。

(二)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促进伊犁旅游业开放式发展

1.充分发掘伊犁国际旅游谷辐射带动作用,搭建各县市旅游合作的桥梁,实现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合作共赢。充分利用对口援疆和中央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机遇,丰富丝绸之路旅游线的内容,加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新疆要利用中央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机遇,拓展旅游业发展新空间延伸至中亚西亚区域,打造丝路文化品牌,探索一条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互办节庆、联合营销、统一宣传的旅游发展思路,开拓丝绸之路旅游业发展的新空间。

2.与中亚国家加强旅游合作,依托伊犁州自身特有的人文优势、地缘优势、民俗文化优势、与中亚国家情感相融的优势,加大双方的交流合作,从人员互通、文化交流、资源互补、游客互送、产业联动等方面系统谋划、长远规划,在道路交通、航空运输等方面给予价格和服务的特殊便利和优惠,将伊犁州打造成世界各地和国内游客的输入输出低,从而促进伊犁州旅游经济良性快速发展,提升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

3.自治区政府应高位推动,从政策定位上为伊犁州旅游业发展把脉定位,从资金支持保障、政策激励保障推动伊犁州旅游业发展迈向国际高端水平,支持伊犁实现由低层次的边境旅游购物向高层次的国际旅游业区域合作发展。通过举办研讨会、文艺汇演等方式促进对各自旅游业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更好了解,促进和加强旅游机构之间关于规范旅游市场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4.加快伊犁国际航空港建设,争取开辟伊宁机场的国际、国内、区内主要客源地的直航新航线。争取民用通勤机场建设,开辟空中旅游观光走廊;加快旅游主干线及旅游大环线建设,加快旅游环线轻轨建设,实现自治州所有A级景区旅游交通基本畅通;积极争取启动精伊霍铁路高铁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对星级酒店、宾馆的建设扶持力度,尽快形成以星级饭店为主体、经济型酒店和其他社会旅馆为补充的旅游接待服务格局;完善外部旅游交通标识和景区内旅游标示系统建设,达到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标准要求。五是积极推动丝绸之路边境旅游业的发展。积极争取从国家层面促进口岸开通边境旅游业务和确认哈国为中国游客旅游目的地国家。通过与哈方恢复二日游、七日游线路,进而打通与中亚、欧洲的边境游,率先实现丝绸之路旅游大通道。

5.继续深入开发国内旅游市场规模,搭乘近几年伊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伊犁的旅游业要做做精、做特、做实上下功夫,大力拓展商务、休闲、度假、古道探险、民俗体验、素质拓展等特种旅游客源市场;充分利用伊犁天马国际旅游节、国际雪联滑雪赛等重大节庆和赛事、察布查尔西迁国际旅游节活动吸引客源;充分利用援疆优势加大市场开发和宣传促销力度;充分利用伊犁州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在地缘、人文等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序开发周边国家客源市场。

(三)发挥现代文化对旅游业的引领作用

1.挖掘“丝绸之路”文化的内涵。电影电视行业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发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搞好影视创作、歌舞剧创作、游戏软件开发等,出一批精品力作,提高文化软实力,深挖文化内涵,让丝绸之路旅游以其特有的吸引力,拓宽新疆品牌旅游产品的宣传面和深化文化宣传的底蕴。拍摄一部伊犁旅游形象宣传片及一部《伊犁河》纪录片,策划在伊宁市上演美丽伊宁我的家、在那拉提景区上演一台大型马舞剧、在霍尔果斯上演异国风情实景演出等。支持举办国际性滑雪、赛马、滑翔伞等体育赛事,提高影响力。

2.做好旅游与城建的融合发展,以旅游规划引领城镇规划。规划建设一批地域明显、文化浓郁、产品各异的特色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乡村(镇)。重点做好那拉提哈萨克民俗风情一条街、肖尔布拉克酒文化一条街、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等旅游富民工程项目的建设;打造一批以八卦城、那拉提镇、惠远镇、琼库什台村为代表的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和村庄,将旅游业的深度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联系在一起,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还原历史探寻历史文化内涵。源远流长的丝绸之路早已落下了历史的印记,鲜活的故事情节和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都极具爱国主义文化主题,通过看不见听得见的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和看得见的故址遗迹,需要文旅部门形成合力,把这些历史事件以点带面地串联起来,梳理一条历史脉络,用现代智能技术让历史还原发声,从而开发真实震撼的旅游产品。

4.发挥“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旅游资源优势。“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自然风光迥异、地缘地貌特征各不相同,其蕴含了丰富的地理地貌知识、历史文化经典、文物遗迹典存,这恰恰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特的心理,可以开发一些体验式的旅游项目如:徒步、探险、民宿等。

(四)激活伊犁草原文化旅游与伊犁民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活力

1.明确品牌,提高知名度。在旅游规划中,旅游形象是旅游开发规划的灵魂。打造“民俗风情游”和“草原文化游”品牌是打造伊犁国际旅游谷的核心,哈萨克草原文化特色和伊犁民俗文化特色将会满足游客求新求特求异的心里需求。伊犁河谷旅游业的发展以伊犁河畔各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延伸旅游产业链,开创旅游文化品牌,形成一系列家喻户晓的品牌文化。伊犁河谷的旅游文化资源要将自然资源与民俗文化资源相互融合,赋予自然资源以文化内涵,做到处处是美景,处处有典故。因此,对哈萨克族、锡伯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文化、风情的宣传至关重要。宣传中要突出其特色和整体性,在宣传上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唯我独有原则。锡伯族民俗风情是伊犁州独有的,这些民俗风情应大力加以宣传。二是有的放矢的原则。旅游宣传必须注重针对性,因为旅游者中包括男女老幼,包括不同地域、国籍、阶层、职业、文化教养和宗教信仰的人,因此,宣传不能一刀切,要充分考虑游客的传统观念、审美情趣、欣赏习惯的差异。三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所宣传的事物应采取客观的态度,不能夸大,更不能无中生有。四是整体性原则。把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与伊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宣传推广,在展示各自特色的同时,突出宣传游客花一份钱便可同时享受这两种各具特色的丰富旅游资源。

2.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旅游景点开发塑造中要将民族特色巧妙地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将现代元素贯穿其中不断给游客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增加游客体验式项目让游客体验并参与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项目。如吸引游客参与哈萨克族、锡伯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参与哈萨克、锡伯、回族等民族的美食制作过程等,从歌舞的熏陶和美食的诱惑中不断使游客身临其境体验异域风情和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上也要从实用、美观、特色上下功夫,一方面在手工艺产品上做文章,如可以制作挂毯、提袋、服装、刺绣、弓箭、明信片、手帕、提包等小饰物上体现伊犁的草原风光和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在传统饮食上下功夫,树立品牌意识延伸特色产品的深加工,在包装、餐厅装修设计上都来突显民族元素打造民族餐饮品牌。

3.建立官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支撑机制。一是用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成果来提升传统的旅游产业;二是推动旅游项目和科学技术的融合,通过两者融合,创造新的旅游业态。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作用不可低估,谁抢占了旅游产业技术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旅游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引导民营旅游企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强对新产品、新业态的研发和应用。加快旅游业专利技术转化步伐,鼓励运用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节能减排等现代科技成果,积极推动“智慧旅游”和“绿色旅游”发展,借助高校专家库的力量与县级相关部门共同申报旅游业发展的课题,为当地旅游业发展规划提供智力支撑。

4.依靠专家学者,着力引进、培养旅游人才。在伊犁师范大学、伊犁丝绸之路职业技术学院开办旅游专业,实施职业资格和岗位技能培训,参与用人单位职工岗前、在岗、转岗和技能提升培训。充分发挥旅游人才开发示范工程的带动作用,搭建旅游院校与民营企业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桥梁和纽带。坚持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着力培养一批知名的民营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专业技术能手,大力培养和引进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加强旅游专业的学科建设,探索旅游管理、导游、规划开发、舞蹈编导、市场营销等专业设计,适销对路、因人而异对相关专业人才进行培训。

5.旅游电子商务提高旅游信息服务水平

完善旅游电子商务软、硬件环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适销对路提供个性化服务让旅游网站从视觉感官、在线消费更加便利实用,解决网上安全支付问题,将传统的运营模式和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完美结合,创造新的服务模式。引导和培养民众网上消费的观念,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旅游的智能化发展水平。

(五)启动产业联动促进伊犁草原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融合

1.把以弓箭文化、刺绣为主要亮点的锡伯民俗旅游资源与以马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当做伊犁国际旅游谷的一个整体资源来规划建设。克服狭隘的个体意识,加强彼此的交流协作,在景区建设及宣传、推广的过程中相互补台,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中将若干个旅游点或旅游活动项目合理地贯穿和组织起来,并融合各种旅游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运行网络和产品的组合。

2.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要以乡村旅游发展战略为引导,推动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与二产工业协同发展,发展工业旅游项目,如酒文化与酒产业的互助发展,推动旅游业与第三产业主要是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在察布查尔县打造良繁场的食用菌基地、米粮泉的油桃基地、绰霍尔乡的辣椒基地、坎乡的有机稻米基地种农家地、吃农家菜、住农家屋体验锡伯族居民与哈萨克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乡村观光体验式旅游,延伸旅游服务业。

3.兵地融合发展模式。一桥到三桥的精品旅游线路的开发将会发挥兵地融合发展趋势,三桥周边自然环境好,次生林茂密,是原生态的自然生态景观,可以带动62与63团交界的水库景区,发展水上垂钓、水上游玩项目,这样南环线与一桥到三桥兵团风景区联合起来就可以调动察布查尔县、霍城县和伊宁市的整体合力发展旅游业。逐步形成,三桥看景看胡杨、红柳、沙枣树生态旅游景区,金泉就餐吃锡味的伊犁河鱼,打造锡伯餐饮文化,将图伯特和布哈文化传承贯穿,体现历史文化游与生态观光游结合在一起。开发军垦文化,建立军垦博物馆、军垦纪念馆,用文化这条主线促进兵团地方经济互促,人文相通。

4.促进中央企业与察布查尔当地企业融合发展,企业文化中融合将锡伯族西迁精神中勤劳、互助、开放、包容、团结、创新的文化内涵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文化,从历史文化中寻找文化的根源,激励企业员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在中小企业园区规划产品示范区,把企业的特色产品放在锡伯民俗文化和爱国主义文化以及哈萨克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展示,使得企业文化更有深度和内涵,更有特色和感召力,将此打造成一种静态的旅游观光点。

猜你喜欢
伊犁州伊犁经济带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伊犁书
伊犁将军长庚
伊犁州纤检所严查“黑心棉”
丝绸之路与伊犁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
咏伊犁风光词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