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及当代价值

2019-01-26 15:27丁春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宣言共产主义

丁春华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政治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14)

1848年,《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 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宣言》提出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为了给当时的工人运动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满足无产阶级及其革命对一个立场鲜明、信念坚定、组织有力的政党的需要;满足无产阶级及其革命对一个准确把握革命现状、明确革命的近期目的与远期目标、坚持推动革命发展、追求革命结果的领导团体的迫切需要。当时已有的工人政党满足不了这些需要,于是,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他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1]当然,这里的“对立”“特殊”都有具体针对性,不能做一般理解。这个新的政党并不是真的与“其他所有政党”对立,在维护工人阶级利益这一点上与其他工人政党是一致的,对立的是:抗争的方式是改良还是革命、对革命目的是放弃或者改变还是坚持。这个新的政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党性、特点和使命的明确要求和坚守,这在《宣言》中有更明确具体的阐述。

一、《共产党宣言》政党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了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不是一个突然的事件、不是一个临时的决定,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多年理论思考和革命实践的结果。在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股当时各国政府无法忽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的前提下,1847年,资本主义社会大危机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革命风起云涌。最终,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重组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立的契机——“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2]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内涵了共产党与无产阶级的内在有机联系

《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3]这三句话阐明:

1.共产党与已有工人政党一样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作为一个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有鲜明的阶级性。从建立之初,马克思主义政党创始人就清楚地认识到并且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点。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这一点从根本上避免了任何模棱两可的理解。

2.共产党与无产阶级之间是内在有机联系。“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一句常常被独立引用,表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它最大的深意在于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无产阶级关系的界定。这个界定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与无产阶级利益与共。这个“利益”,第一,不是指“细小的”利益、不是指“不变的”利益、也不是指“利己的”利益。第二,它不仅仅指物质利益,更多是指共产党与无产阶级在理想、道路、发展方向等非物质利益上具有的高度一致性。共产党与无产阶级互相需要、内在统一: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实现命运改变的领航者,无产阶级是共产党实现社会变革的同盟军,两者前行的方向一致。前行的路上,若缺少了彼此,共产党将软弱无力,无产阶级将踟蹰不前。

3.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无产阶级及其运动不是共产党达到什么目的的手段,它就是目的本身。共产党的成立,不是为了党自身谋经济利益或政治资本,而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引导和领导无产阶级实现美好生活。共产党人的无私、忘我和奉献,既是在推动无产阶级解放基础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同时也是在践行党的使命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工人政党的区别在于其世界视野与人类发展视野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4]

1.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全局观的政党。共产党代表同一历史时期所有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分民族国家。这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无产阶级解放”基础上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条件。所以,《宣言》最后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是一个号召,更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基础上全人类解放的重要途径。这里体现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视野:一是他们思考社会发展的出发点是全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的改善。二是他们寻求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途径,立足于全人类生活改善的实现。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世界理论的人常常忽略这一部分的意蕴:17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认识到关于人类发展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世界有相似诉求、共同需要的人共同努力,这也是我们今天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所在。

2.共产党是一个有远见的政党。共产党既不是代表自身的利益,不是代表部分无产阶级的利益,不是代表无产阶级的眼前利益,也不是代表无产阶级的阶段性利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整个运动的利益”是指共产党始终是以“全人类解放”为最终目标,不会因为工人争取到一点应有的眼前利益而迷失最终目标,也不会因为挫折困难而改变最终目标。即理想虽然远大,但是,推动它实现的步伐却是踏踏实实的、永不止步的。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无产阶级利益的实现,都是在向这个理想前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5]

3.共产党的世界视野与人类发展视野是结合在一起的。资产阶级政党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仅仅关心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不顾无产阶级的死活。共产党立足于无产阶级立场,但关心的是全社会的人乃至全人类的命运。其他工人政党,仅仅关注部分工人的局部利益或眼前利益,共产党致力于维护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虽然维护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在历史上没有完全实现,但并不代表这件事没有历史意义,也不代表这件事没有现实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致力于无产阶级解放基础上人类的解放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近期目的。在此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远期目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任务,共产主义社会是理想的未来,是无产阶级专政后前行的方向。

1.无产阶级专政意在运用国家政权力量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从根本上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弊病。《宣言》的核心内容是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私有制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相结合,剥削和压迫着社会中十分之九的人,这些人过着非人的生活;资本逻辑为所欲为,个人、家庭与社会的活力都将被窒息。物的增值与人的贬值成正比,不仅仅会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致命危机,也会给人类带来致命危机。要切实改变这种局面,局部的改良解决不了问题,需要从整体上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要改变整个社会制度,需要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即通过革命取得胜利,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运用国家政权整体上改变社会制度,从根本上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

2.共产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后社会前行的方向,将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无产阶级革命将在当时最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全面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6]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方面都要与资本主义社会有根本区别。但是,即使是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首先实现革命胜利,首要的任务仍然是继续发展生产力。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方方面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但《宣言》关于共产党的使命以及实现使命的方式等论述,在今天仍然具有时代意义。

3.资产阶级的灭亡、无产阶级的胜利和人类危机的解除,实质上是一件事情。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这句话一直被认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其表层涵义是:人不是脱离社会离群索居的,他就是由各种他身处其中的社会关系塑造的;其深层内蕴是:改变塑造人的社会关系也会改变人。《宣言》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资产阶级灭亡意味着导致人类危机的生产方式的终结;无产阶级胜利意味着开启了人、人类不断从物质与精神束缚中解放的行程,即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总之,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使命是有机联系的。性质决定了使命,特点保障了使命的践行,使命则是性质与特点的具体体现。《宣言》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客观分析基础上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根本原则,一直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遵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宣言》对政党的本质及其作用的阐述

(一)一般性地探讨了政党的本质和作用

《宣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对政党的本质与作用的一般性观点包括: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政党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维护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是获得国家政权,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人政党都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也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政党的本质与作用在其实践中得以体现。

(二)分析了资产阶级政党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政党曾经是具有革命性、进步性的政党,即在反抗封建贵族的野蛮统治过程中,资产阶级政党起到了进步作用。但成为执政党后,其代表和维护整个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本家利益的本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制度和政策中明确体现出来,其作用不过是以一种剥削压迫代替另一种剥削压迫。

(三)探究了工人阶级政党

《宣言》分析了已有的其他工人政党的进步性与不足:工人阶级政党都宣称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但是,这对许多工人阶级政党来说,意味着代表某部分工人阶级的利益或者是工人的某部分利益;对以什么方式来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有的工人政党也并不明确,没有以夺取国家政权为抗争目的。可以说,当时很多工人政党对于政党的含义、本质和作用的认识还很不成熟。因此,工人阶级政党在代表和维护工人阶级利益方面的坚定性和彻底性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原因。

(四)深化了对共产党本质与作用的认识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共产党对政党的本质和作用的认识,超越了资产阶级政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代表整个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共产党以夺取国家政权作为自己的近期目的,这是维护整个工人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远期使命,这是维护工人阶级长远利益的途径,也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避免迷失方向的重要举措。因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后,要具备足够高的生产力水平以完全消灭“旧社会胎胞里的一些痕迹”,也有一个过程;相对于个人生命而言,这个过程甚至会很长。特别是当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后,怎样组织社会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实践,仅仅在《宣言》第二章有十条设想,还有这之前强调了继续增加生产力。

三、《宣言》对中国共产党建立与早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1840年代初,中国被列强侵略,踏上了寻求救亡图存的征程。1840年代末,《宣言》发表,并且在发表后的40年里很快在欧洲、北美传播开来。正如恩格斯在《宣言》1888年版序言中总结的:“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9]1920年左右,《宣言》传入我国,对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宣言》完整中译本的出现,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据学者考证,新中国成立前,中文全译本的《宣言》有六个版本。新中国成立后,中文全译本的《宣言》也有六个版本。[10]其中,第一个完整的中译本是陈望道于1920年完成的,这个译本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于1920年出版。我党早期许多领导人都深受这个版本《宣言》的影响,这是他们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重要理论来源,也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0年7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在大会上号召民族殖民地国家建立共产党组织,并对要建立的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作了说明。中国工人阶级也派代表参加了大会。”[11]1920年8月17日,维经斯基给共产国际的信中讲道:“中国不仅成立了共产党发起小组,而且正式出版了《共产党宣言》。”[12]《宣言》完整中译本的出版,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推动了《宣言》在我国的传播。《宣言》成为早期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鉴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是在《宣言》的指导下、遵循了《宣言》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原则,因此,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13]

(二)《宣言》的传入,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哪里有大工业的发展,哪里就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不断加剧与激化,哪里就有对《宣言》的需要。虽然近代中国大工业并不发达,但殖民侵略把我们卷入时代的剧变中,探寻救亡图存的近代中国同样需要《宣言》。1920年代《宣言》的传入以及完整中译本的出现,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推动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一是《宣言》用坚定的党性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武装了大批坚定的共产党员,他们成为点燃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二是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最突出的时代课题,如何解决这个时代课题?《宣言》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在革命目的、道路和策略等方面满足了共产党人解决这个时代课题的迫切需要,通过革命改变国家的前途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让人们的思想豁然开朗,不仅有了批判当时混乱的社会现实的依据,对未来也有了清晰的期望和憧憬,开始了对前行道路的实践探索。

(三)《宣言》影响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众所周知,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在《宣言》中是很重要的,无论是从它在《宣言》中的内容比重,还是理论地位看,都是如此。《宣言》传入我国后,因为救亡图存的需要,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被灵活运用,发挥了巨大的实际作用。灵活运用,不仅体现在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无产阶级立场基础上提出了工农联盟、农村包围城市等实践与理论创新。所以,对《宣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以及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是机械地遵循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也存在过度强调和重视政治革命作用的问题,忽视了无产阶级革命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位一体的革命。这一点影响了我们早期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导致建国初期仍然是重视社会主义革命多于社会主义建设。当然,《宣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及其方法论对我们的党建和社会建设更多的是积极影响。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当代价值

时代变化,我们今天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时代变化,并没有改变共产党的初心。《宣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对今天我们治理国家、推动社会发展仍然具有理论指导、精神和力量之源的作用。

(一)共产党志存高远,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使命没有变;变的是从革命党的远期目标转变为顶层设计遵循的方向

伟大的事业背后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持,共产党的这个精神追求就是共产主义理想,习近平同志称之为共产党人的“钙”:“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4]无论是作为革命党,还是执政党,共产党都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党。

1.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伟大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绝不是一个漂亮的口号,其中内含着远见、责任与担当。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独有的,是其责任、担当和远见的集中体现,内含着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赋予自己的使命,而不是外力强加给共产党的。如果说党性是保障共产党始终清醒地认识自己是谁,党的特点阐明其先进性,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前行的大目标。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那个“光明的前途”,避免在前进途中迷失方向。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不懈努力奋斗的过程。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革命胜利仅仅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开始。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建立在共产党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共产党领导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持续向有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和成长方向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5]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也是如此。

3.立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共产主义的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用人的发展水平定义的,惠及每一个人的发展,是美好而值得期待的,是能够引起共识和共鸣的。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具备了逐步实现这个理想的必要条件。理想是不变的,但是,实现理想的道路需要我们在现实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去探索。

(二)共产党严守底线,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没有变;变的是坚定党性的措施

1.坚守党性,这是共产党的底线。19世纪后半期,俾斯麦的《反社会主义法》与社会福利改革同步实施,导致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员人数减少。德国社会民主党一些领导人因此主张要让“一切富有仁爱精神的人”加入到党中,实质是改变党员对党性的坚持。针对这件事,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不赞成党是无产阶级性质的人应当退党,至少也应当放弃他们显要职位,不这样,那就是党自己出卖自己。”[16]共产党的党性是其质的规定性、根本规定性,是每个党员必须遵守的底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17]

2.影响党性的因素发生了时代变化。毛泽东同志曾经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影响党性的因素形象地比喻为“糖衣炮弹”:“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18]裹着糖衣的炮弹,对党员和政党整体的建设都具有破坏作用。虽然糖衣炮弹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实质都是削弱党性、让党员逐渐丧失理想信念。可见,无论影响党性坚定的因素如何变化其表现形式,其结果都是党员理想信念的动摇、基本原则的丧失。

3.坚定党性,坚守理想信念,与时俱进提高执政能力。党性坚定,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打铁必须自身硬,这其中既有能力过硬的要求,更有坚定党性的要求,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没有能力上的与时俱进,党性再坚定,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坚定的党性,党员以及整个政党难以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忘记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为了谁而做,即使能力很强,也会迷失方向。“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19]

(三)共产党源头有活水,密切党群关系的特点没有变;变的是密切党群关系的举措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密切的党群关系是共产党的源头活水。无论共产党作为革命党还是执政党,维系党群密切关系这一点是不变的。但是,影响党群关系的具体因素及其形式是不断变化的,维系党群关系不能遵循一个不变的模式,要始终立足实际,不断调整维系党群关系的思路和措施。

1.践行党的宗旨,密切党群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是共产党的性质与使命决定的,是共产党之所以为共产党的质的规定性的体现。从共产党的角度看,党群关系是血肉联系、生死与共的关系。毛泽东同志将此比喻为种子与土地、鱼与水的关系。从群众角度看,党群关系虽然不是生死与共,但自觉定位无产阶级立场、自觉赋予自己改变全社会的人的当前与未来的生存生活状态的政党,当今世界上也只有共产党。

2.共产党员要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共产党的党性与使命规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对这个宗旨的践行需要落实到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上。今天,官僚主义、奢侈之风、与民争利、以权谋私等很多现象与行为,不是在践行这个宗旨,而是在背叛这个宗旨。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对党群关系的破坏。因此,无论作为整体的共产党,还是每一位党员,都需要自查自省,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态度。

3.坚决纠正不良风气,坚定“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是否端正,最明显的体现是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作风。因此,有学者指出,“从根本上看,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20]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党都要时刻牢记“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21]所以,“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不仅仅是为了老百姓满意,更是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4.强化群众监督,完善党群协商机制。党员或者党员干部有没有切实为人民服务、服务的如何,自己评价是次要的,群众的评价是主要的、根本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是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习近平同志倡导国家建设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因此,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党和政府的途径,制定和完善党群协商机制是当前党建的重要内容。

(四)不忘初心,立足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创新

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发展。1852年,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无法发挥应有作用的情况下,马克思提议解散共产主义者同盟。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和建设。1864年,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路。1871年,协会的法国分部参与领导了巴黎公社起义。虽然巴黎公社起义最终失败了,但总结巴黎公社经验,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专政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他们提出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工人起义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22]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创新。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为垄断资本主义所取代,世界形势发生大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分析的无产阶级革命首先要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局面并没有成为现实。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列宁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问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段性任务、具体的组织和纪律等。列宁的党建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不过,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具体体现在毛泽东思想中。

3.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探索。社会主义实践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始,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执政党,如何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列宁做了许多思考和探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列宁的这些思考和探讨,成为我们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学习对象。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伴随着党如何理解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也不断创新。这些创新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

4.新时代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贡献。当前,“四大风险”“四种考验”警醒我们:党的建设遇到了新问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逆全球化浪潮及其对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给党的建设带来新挑战。回应这些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关键在党自身能力过硬,“打铁必须自身硬”。新时代党建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3]新时代关于党的系统建设理论集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宣言共产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节选)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党员干部践行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困境及思考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