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2019-01-28 18:13文丨林羊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虚构纪录片人生

文丨林羊

想必对于众多喜欢电影的人来说,是枝裕和这个名字并不会很陌生。他是当代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导演之一,他执导的《小偷家族》一举拿下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而这本《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记录了他走向电影之路的过程,他在这本书中回顾了自己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讲述了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了各个创作时期自己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本书以年表的形式,记录了是枝裕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参与电视纪录片制作,从电视行业到电影行业,从纪录片到剧情片的转变,一面经历社会事件的震荡,一面体味人生变故的无常。在公共媒介逐渐多元化的今日,是枝裕和用素朴平实而又感人至深的文字,记录他从业以来的思绪火花,的确是“拍电影时在想的事”。

因为亲身参与过电视的制作一线,是枝裕和看待电视和电影的角度有所不同,他对于电视行业的观察是更多元化更深层次的,他也分析了电视与电影创作的异同之处,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资金预算,都无法与电影匹敌,剪辑与音效也难以做到精致。而早期拍摄社会纪实类纪录片的经历,也让是枝裕和后期的剧情电影里渗透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如《距离》以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为原型,《无人知晓》采样自真实的西巢鸭弃婴事件,《小偷家族》里对社会底层人物的观察。是枝裕和在书中写下的关于虚构作品与纪录片的区别之处,令人深思:

我一直认为,虚构作品要令观众“沉醉”,而纪录片则要让观众“清醒”。虚构作品的作用是通过感情的转移,使观众在情感上与主人公达到一致,在短短两小时内为他们提供远离现实、类似做梦般的人生体验。而纪录片中的人物是作为他者登场的,作品与其说是为了凸显他们的故事,不如说是为了批判作为观众的我们(因此,我不喜欢那些只是让观众沉醉其中痛哭流涕的纪录片)。

是枝裕和通过电影的镜头记录下这些,却以非常平和的态度面对。他慢慢铺陈开这些素材,进一步探讨事件产生的前因后果,挖掘这些事件背后的社会根源。他反对粗暴地将加害者与被害者二元对立化的传统媒体报道模式,他探索的是人物行为背后的社会所出现的弊病,以及滋生这些行为的根本原因。如果你看过《无人知晓》就会明白,电影中出现的镜头是充满暖意的,没有痛苦的哭闹和沉重的批判,看完却让人悲伤得喘不过气来,因为我们了解到电影记录下的那份真实是那么残酷。

电影并非高喊口号的东西,它就是为了表达生命真实丰富的感受而存在的。现在我正以这一点为目标而努力。

是枝裕和导演在书中写下这样的句子,表达了他制作电影的目的。而我们也从他的作品中,看见那些真实的生命所留下的生存的记录。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作品如同他书中的文字透露的为人一样,平和谦逊而充满自省。我们可以从这样的作品中,找到那份关于生命真实的感动。

猜你喜欢
虚构纪录片人生
虚构
虚构的钥匙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2019年6期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的其它文章
“爱”的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