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文化视域下浅析人文主义与儒家之仁

2019-01-28 17:53杜蕾
成长·读写月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西塞罗人文主义儒学

【摘要】西方人文主义与中国儒家的“仁”不能等量齐观,各有各的特点。

【关键词】人文主义;仁;跨文化交流

一、人文主义

西方人文主义可分为三个阶段:西塞罗(前106-前43)古罗马时期,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德国古典主义时期。人文主义这一概念,在希腊并未出现,而是出现在西塞罗时期的罗马。西塞罗是西方文化史上第一个意识到人文主义内容及其价值的人。他之所以有这种自觉的意识,据说是由于罗马原是野蛮民族,他们虽然把希腊征服了,但希腊人的辉煌文化是无法征服的,于是想到要过一种有文化的生活。西塞罗的人文主义仅仅着眼于过一种像希腊人那样重自由、尊理性、富美感的生活。因此,这时的人文主义只注意到广度方面的礼仪规范之上,对人文主义的内涵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对于儒家的“仁”我们要整体把握它的内涵。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儒家的“仁”是建立在亲情的基础上的。孟子说得很清楚:“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哪“五者”?“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就是说,庄重、宽厚、诚实、勤勉、慈惠。庄重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勉能创业,慈惠则能使唤人。“仁”,二人为“仁”,讲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包含着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说确认自己是人,亦确认别人是人;肯定自己有立、达的愿望,也承认别人有立、达的愿望,这是道德的一项基本原则,可称为中国古代的“人道主义”观点。儒家把“仁”看成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二、跨文化视角下人文主义和儒家之仁的区别

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人文主义主要被用来描述14-16世纪间较中世纪先进的思想。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这个词据说直到1808年才出现。而“仁”这个词早在2500多年前就出现了。西方的人文主义是在对抗中世纪宗教势力和封建主统治、追求人性解放的斗争中形成的。而儒家的仁学起源于亲亲关系,它直接打通人的道德主体之门。西方人文主义之所以不能打开人的道德的主体之门,与西方文化中的思考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西方文化是以“神本”或“物本”占统治地位的。就“神本”来说,就是排斥人的主体性,把一切都交付于至高无上的神。所以,在宗教上越虔诚,便越是要排除掉自己的主体性。在这里,当然不存在打开主体之门的问题。再就“物本”来说,人们的心思全放在把握外物之理上,对客体进行观察、分析、推理。追求知识,却不能打开主体之门。故主体之门在“物本”这里依然是闭锁的,再就“人本”而言,最多只是一种特殊的“物本”。也就是说,他们只是把“人本”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本”来研究,这当然不能打开“人”这个主体之门了。这样看来,无论“神本”、“物本”,还是所谓的“人本”,都是站在“客体”方面对客体加以观察、分析、研究和推理,从中找出对客体的认识,却不能达到叩开主体之门的目的。儒家的“仁”是伦理哲学,讲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一种“仁”的精神世界;西方人文主义是把“人”作为“物”来研究的人本哲学,讲的是如何认识“人”,如何解放人的个性,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精神,满足人的欲望,获取对“人”的知识。儒家的“仁”也有其局限性。自汉武帝“罢黔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术”就跟王权政治结合在一起,封建统治者按照自己的需要,阉割儒学中“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却大力提倡一个“忠”字。到了宋明理学更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大大地限制了人民的才智、创造精神和个性发展。到了近代以后,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儒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機之中,许多进步的思想家都举起反孔的大旗,“打倒孔家店”成了当时的时髦口号。“五四”运动后,更是发展成为滚滚的洪流,冲击着儒学传统,在许多人看来,儒学成为一切罪恶的根源,封建文化的代名词。在这种文化社会背景下,有一批学者在复兴儒学的旗帜下,去重新解释儒学,去重新解释“仁”。其目的是在返回儒学心性本体这一传统之本的过程中,吸收西方人文主义科学合理的方面,把它们融合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去,开创儒学新的局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椿年.从理性到信仰——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作者简介:杜蕾(1996-),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德语系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西塞罗人文主义儒学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儒学交流在路上
坏毛病中的小善举
西塞罗掏鸟窝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西塞罗“争议点”系统与博克“戏剧五元”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