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乐水 天人合一

2019-01-30 14:11李潇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龙游姜堰松木

李潇

姜席堰,地处浙江省龙游县灵山江下游的后田铺村,距今已有600多年,具备传统水利天人合一的理念,蕴含可持续灌溉的智慧,素有“龙游都江堰”之称,是古代农业灌溉工程的典范,更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因地制宜 引水入渠

灵山江,龙游县境内衢江第一大支流,是典型的山溪性源流,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群山起伏跌宕,溪流时隐时现、暴涨暴落。上游湍急的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冲入龙游县内的河道中,日积月累,在江中央形成了一处沙洲。在建造姜席堰前,龙游县灵山江两岸的农民望着江水滔滔不绝,却不能加以利用灌溉,甚至在汛期,江水四处蔓延至田野,给农田造成巨大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

为改变看天吃饭的境地,古人利用江中的沙洲,将堰体设计为两部分:姜堰、席堰,主堰体姜堰位于灵山江的主航道,主要作用为抬高水位,使部分江水沿着支流进入引水渠道中,用于灌溉,如遇丰水期,超过堰体的河水将直接流入灵山江下游;姜堰属于支流坝堰,目的是排放过多的渠水,使其重新汇入灵山江下游,起到泄洪的作用。通过充分利用江心绿洲、天然河道、河床高差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将沙洲作为纽带,上接姜堰、下连席堰,科学布局、相互制约、协调运行,最终形成水位高差、引水分流、减灾灌溉、排水排沙于一体的枢纽工程。

就地取材 生态治水

从空中俯瞰,姜席堰拦水坝呈规则的方形,这与特殊的地基构造有关。姜席堰的基础为松木框架结构,采用了生长在龙游县的粗壮松木,利用松木在水中千年不腐的特性,通过重力捶打,将松木埋置在河床以下一定深度的持力层中,形成方形的框架基础,用于抵抗河水巨大的冲刷力。同时,收集灵山江中的大块鹅卵石,层层叠叠装入松木框架中,共同構成了姜席堰的主体结构。

当湍急的河水流过堰体时,鹅卵石之间的缝隙既消解了水流能量,使河水减速变得轻缓,同时还减少了反射回流,使得堰体具有一定的透水性、稳定性;而块状鹅卵石自重大,松木框架保证石块稳定不移位,共同作用下保证了结构的整体性、可靠性。在没有力学知识的年代,古人就地取材,巧妙地将松木、卵石结合,形成牢固的堰体基础,保证姜席堰屹立不倒,至今仍旧发挥着重要的灌溉作用,同时也是姜席堰能够成功申遗的重要因素。

珍贵古堰 代代守护

明万历年间的《龙游县志》记录了姜席堰的建成过程:“姜村堰、席村堰,元至顺间达鲁花赤察儿可马兴筑。其水发源处州,由南源至十七都堤灵溪之水;分为二堰:上为姜村堰,下为席村堰,相距数百武。”原来,构思如此巧妙的姜席堰早在公元1330~1333年间就已建成,由于资料缺失,建设的具体情况已无从考证,但在当地流传着姜席堰名字的由来。时任龙游县令的察尔可马(蒙古人)主持修建这座古堰,他委托姜、席两家承担堰体的具体建造,并根据朝廷旨意免收三年皇粮,限时三年完工。但受限于当时的建造技术和自然条件,建设过程异常艰辛,在最后期限内两座堰体终于建成,而姜公、席公因超用皇粮,自觉无法面对朝廷,选择投江自尽。后人为纪念两家的丰功伟绩,将两座堰体分别命名为姜堰、席堰,并建造了一座“堰神殿”(已损毁),以表达对先人的敬仰。

自建成680多年来,姜席堰沿用了“官督民办”的管理模式,被龙游县代代人民悉心呵护着,并在《龙游县志》记录了多次修护古堰的过程:“明嘉靖四年,为洪水所坏,推官扬州郑道筑马胫八十丈,以杀水势,又筑砾坝一百五十丈,以固其址,自是堰不患涸。后知县钱仕重修之。万历间,知县涂杰又重修之。自是每岁修堰,相沿为例……崇祯间,知县黄大鹏始力矫之,月恒三四至验视渗漏,呼工补塞,不使有涓滴之泄……清康熙十九年水灾,堰塞,知县卢灿修浚之。三十九年为大水冲毁,仅余马胆数丈。至乾隆间,知县徐起岩始重加修筑,旋复被水冲毁……”不仅如此,在近现代,我们国家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姜席堰进行修建。例如,1950年国家实施了姜席堰护岸工程,耗费共计7.4万斤大米;2007年,姜席堰被列入了浙江省“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并实施了改造,内容包括引水坝堰加固、节水配套改造、农桥和分水闸改造等,最终完成了灌区渠系改造、推广了节水灌溉技术、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生产条件。

世界遗产 造福一方

目前姜席堰的灌区面积为3.5万亩,但根据历史记载,在康熙年间有5万余亩土地能够得到灌溉,显著改变了当地生活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农业、运输、商业、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和兴盛。

农产品丰富。《万历龙游县志》卷四《物产》提到“蔗,皮色紫,贩豁他郡”“萝卜,最多大者可数十斤,移售他郡”,说明龙游种植甘蔗、萝卜的量多个大,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而且还售卖到其他地区,已经是商品化的经济作物。《民国龙游县志》卷六《物产》记录“五十日禾,立夏前种,大暑前熟。六十日禾,则大暑后熟。是二种者,贫家喜种之,以其收获特先,青黄可接,且得补种两熟,收成较丰……”表明在当时双季稻种植已经得到推广;在县志中还提到:“烟草亦须奎肥,肥即获,余肥未尽,播以小麦,小麦必丰,麦收后继以番薯,及番薯即熟,又栽烟草,如是循环,恒易致富”,烟草、小麦、番薯循环种植,收获颇丰。这些多样丰饶的物产与当地丰富的水资源、便利的灌溉条件密不可分。

水碓设施普及。江水通过沟渠引入城内后,活水明快流动,在满足饮用生活的基础上,当地居民还在水边设立水碓、筒车、磨坊等设施,利用水流动力,进行粮食加工及灌溉。水碓的出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粮食加工效率,而且更加体现了姜席堰对当地生产技术的深远影响。在龙游县,保留至今的多处水碓遗址承载了深厚的乡民情感,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见证了龙游的历史发展。

水陆交通发达。《万历龙游县志》卷四《田赋》中提到“我龙民之疾痛邮站为甚,陆负水挽,往来如织”,说明龙游县是一个水陆交通要道。驿前码头是龙游最大的码头,历史上一直是官府驿站所在地,该码头以竹木薪炭及竹纸、药材等大宗山货的运输交易为主。茶圩码头,与驿站码头隔江相望,从北乡腹地流出的龙溪在此与衢江交汇,龙游北乡的商人以此为运输口岸,极大活跃和促进了当地的商品流通。

婺剧文化兴盛。婺剧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大剧种的总称,流传于龙游、金华、衢州一带。龙游婺剧发源于远古时代的“稻作文化”“傩祭文化”,进而演变发展为今天所见的婺剧。在许多明清时期的龙游古建筑中,完好地保留着种类不同、艺术价值较高的龙游婺剧戏曲砖雕、木雕及古戏台,如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龙游石佛乡三门源村的叶氏建筑群古戏曲砖雕,雕制着《刘备招亲》《尉迟恭救驾》《临江会》等精美绝伦的戏曲图案。在龙游很多地方还留有古戏台和祠堂台。如横山乡东坞村绍衣堂戏台、志棠乡杨家村杨氏宗祠戏台、志棠乡后邵东村东陵侯戏台、马叶乡马氏宗祠戏台等。

2018年8月,姜席堰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同期入选的还有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湖北长渠。姜席堰深厚的文化底蕴、大胆的设计构思、巧妙的建造技术、精心的管理保护,使其能够屹立近700年不倒而保留至今,能够在众多古代水利工程中脱颖而出成功申遗。我们将继续共同守护这块璀璨瑰宝,传承和弘扬古代水利文化。

猜你喜欢
龙游姜堰松木
视界
给古丽的一封信
共享“悦”读之美南京图书馆向姜堰赠送图书设施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浅谈关于松木林在种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化神奇为腐朽的红松木
化神奇为腐朽的红松木
“平民式贵族”
龙游帮:曾是大商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