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诵读之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2019-01-30 02:26孙健
新课程·中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讲授散文语文课堂

孙健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文化的理解和审美的鉴赏组成。其中,语言的建构从学科知识上划分应该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从学科能力上划分应该包括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读写能力。长期以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诵读教学又是达成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可以说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非凡,不可替代。

“诵读”即熟读、背诵之意,任何文章若想读懂其深意必须要多读、熟读,方能理解其内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見。”正是此意。熟读成诵是学习文章最好的方法。昔日的私塾教学虽有种种弊端,但其对经典名篇的诵读教学还是给学习者打下了深厚的语言基础,使其形成了良好的语文素养。

诵读教学适用于每一种文学体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诵读都是不可或缺而又不可替代的。我们在吟咏诗歌中感受诗人充沛的情感,在诵读散文中捕捉作者的情思,在朗读小说的精彩片段中体悟小说主题,在戏剧人物对白中感受人物形象的动人……这一切美好的体验都会在诵读中完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的语文课堂拥有丰富的诗歌教学内容。我们的孩子还未走进校园便已经会背诵一些唐诗、宋词了。诗歌教育是孩子启蒙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走进校园,走进语文课堂,走进诗歌的课堂,自然也就走进了诵读的世界。每一首动人的诗都应该值得背诵下来,从《诗经·关雎》到屈原的《离骚》,从骆宾王的《咏鹅》到白居易的《长恨歌》,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看到了“辗转反侧”的“君子”,看到了为家国理想而矢志不渝的屈原,看到了自由自在的白鹅,看到了长生殿里的欢乐和悲伤……课堂上,教师对这些诗歌的讲授只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而熟读成诵的过程则将学生带进诗歌更广阔的天地,即便学生可能受年龄、阅历所限,背诵的当下未必能感受到诗歌更深邃的情感内涵,但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长,终将会让学生在日后感悟到这些诗歌的精髓。反之,如果对诗歌的学习只停留在听老师讲授而没有达到熟读成诵,那么时间会将老师的讲授内容在记忆中冲淡,甚至会化为乌有。唯有背诵过的诗歌才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印迹,甚至是刻痕,这些痕迹会融入每个学生的生命,为他们增添诗意的情怀。

诗歌的篇幅总是比较短小的,背诵起来也比较容易。而散文的篇幅相对较长,背诵会有一定的压力。网络上曾有戏言,最害怕课文后面的“朗读并背诵全文”这几个字,这句戏言道出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殊不知,有这个要求的文章都是经典名篇,“营养价值”极高,不背诵不足以得其精华。“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耳熟能详的句子听来倍感亲切,朱自清在这首春的赞歌中表达了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背诵的过程亦是反复吟咏的过程,那些美好的春景在反复吟咏中由模糊到清晰,由清晰到灵动,作者笔下的美景、作者心中的炽情由背诵这条管道输送到读者眼前、心间……如果不背诵,怕是这纯净的春景永远只停留在纸上了。

诗歌、散文似乎侧重于背诵,其实,朗读、熟读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囿于精力有限,我们不可能把每一篇优秀的诗文都背诵下来,那么,熟读就是必要的学习方法了。小说当中的精彩片段、戏剧当中的人物对白,反复朗读也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收获。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有多种朗读方式,如集体朗读、个人朗读、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这些朗读方式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语文课堂离不开诵读的声音,文字的无穷魅力需要通过诵读来传递,来深化,来升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背下来的每一篇经典诗文,都会在他们的心底种下美好的种子,这些种子历经时间的浇灌,终将长成参天大树,带给每一个向上的生命以生生不息的力量……

编辑 李 争

猜你喜欢
讲授散文语文课堂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