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给排水设计和规划中常见问题分析

2019-01-31 19:01戚志敏赣州市工程咨询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中国房地产业 2019年18期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化带市政

文/戚志敏 赣州市工程咨询中心 江西赣州 341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规模、城市化功能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传统市政给排水技术虽然在施工工艺、设计规划方面取得较大的阶段性成果,但已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建设规划需要,尤其是在雨季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必须针对现阶段市政给排水设计、规划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城市建设特点,引入更加先进合理的市政给排水设计、规划理念。

1、市政给排水设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 给排水系统设计规划不合理

在市政给排水设计、规划过程中,设计人员往往注重市政给排水系统地下部分的设计与规划,而忽视地上城市基础建设设施的结构特点,使地上城市基础建设设施或建筑物不能与地下给排水部分形成有机的整体,导致市政给排水系统运行不畅。

1.2 未考虑复杂气候条件

近年全球气候条件发生较大改变,导致部分城市会突发气候变化,由于市政给排水系统在设计、规划时未充分考虑城市复杂气候特点,城市整体排涝能力非常有限,导致市政给排水系统超负荷运行,同时,一旦城市发生严重滞水,市政给排水设计将难以应急处理突发内涝灾害,给城市建设和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1.3 雨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根据自然生态系统数据表明,通常情况下降水量的20%汇入河流流走,而剩下的80%降雨量会渗透到地下。但是随着城市化规模的不断快速扩大,城建吞噬了城市部分湖泊、河流,导致只有20%雨水可以通过渗透形成地下水,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率较低,以至城市保水量非常有限。

2、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给排水设计对策

2.1 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作为市政建设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可以充分体现市政项目在发挥城市功能中的重要作用。传统的人行横道通常采用的是不透水路面施工技术,当雨季来临时会导致人行道打滑、甚至严重积水,不仅影响行人安全出行,而且对行车交通顺畅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引入到人行道设计规划环节中,使用透水性能更好的道路施工材料,通过控制人行道路面温度、湿度,提高城市地下水资源补给利用率,同时,确保梅雨季节来临时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有效形成地下水而不会造成道路积水。另外,给排水设计规划人员应根据人行道布局特点,在不影响周围其他基建设施设置的情况下,在人行道地下适当位置铺设排水管道,以此保证道路地下土壤的渗水性。

2.2 车行道

随着城市汽车交通枢纽的不断扩容,车行道成为市政道路建设的关键环节,而传统车行道施工技术材料的透水性较差,一旦遇到阴雨天气会出现严重道路积水问题,不仅不利于地下水的形成,而且会导致车行道产生热岛效应,影响城市整体气候环境。而海绵城市理念下的车行道路面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具有较好的透水性,能够有效控制地表水径流量,增加地下水补给量。在城市车行道具体设计、规划过程中,基层、中间层采用透水性较差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防止路基受到雨水破坏、侵蚀,而车行道最上层则可采用透水性能较强的沥青混凝土施工材料,同时,车行道内坡度范围通常为0.5-5%,车行道拱横坡度则通常设置为1.5-2%,这种设计参数能够明显提高车行道雨水排放效率,提高车行道的排水能力。在车行道上出现雨水时,雨水会顺着横坡排放到车行道盲沟中,并直接引流到车行道旁边的绿化带中,在提高雨水资源再利用率的同时,有效解决城市车行道滞水问题。

2.3 绿化带

城市绿化带是城市地下水形成的重要途径,在市政给排水设计、规划过程中,给排水系统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到绿化带的雨水收集功能,通过透水路面排放收集道路中的雨水,而绿化带设计高度通常会低于路面10-15cm,同时均匀设置布局雨水口,雨水口高度在路面与绿化带土壤水平面高度中间为宜,并根据绿化带结构特点以及施工现场地形条件,合理设计导流设施,有助于雨水快速、分层排入地下。绿化带设计还应考虑对雨水的过滤作用,以此确保水体的洁净性。因此,在绿化带排水设计与规划中,通常会在绿化带上设计铺放一层种植土,再填铺一层砾石层,并在上面安装相应的渗透管。这种绿化带施工工艺不但可以对雨水进行充分过滤,而且能够促进雨水渗入地下,快速形成地下水。

2.4 附属设施

对于城市道路附属设施的给排水系统设计、规划,在路肩边沟设计、规划环节中,必须注意混凝土材料型号的选择,并控制好施工材料配比,在提高附属设施施工材料的美观度的同时,增强附属设施的排水、渗水能力,防止水体淤积。在附属设施周围适当增设植草沟,增强其雨水净化、渗透的作用。另外,在路缘石铺设环节,给排水系统设计与规划人员应结合路缘石材质特点,设计合理的铺设方案,加快雨水汇集速度,有利于雨水径流入绿化带、雨水口内,防止路缘石位置出现积水。

2.5 与城市绿地的连接

城市绿地也是市政给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分流市政道路径流,提高城市整体排涝能力。城市绿地给排水形式主要包括植被缓冲带、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渗透渠、植草沟等。给排水系统设计人员应结合不同城市建设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城市绿地与道路连接方式。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利用雨水截污净化技术,引流水体到固定排放点,防止在梅雨季节出现径流汇集的情况,而降低城市排涝能力。地下水资源匮乏的城市,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排水管,提高雨水净化处理质量和效率,从而增强雨水资源再利用以及容积能力。对于河流湖泊严重污染的城市,关键是通过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技术控制水体污染,改善水资源再利用率,提高城市径流流量。

结语:

市政给排水系统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在给排水系统设计、规划阶段就应结合城市环境特点,设计相应的市政给排水规划方案,通过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到给排水系统设计和规划中,结合城市绿地、绿化带布局特点,不断优化市政设施排水性能,此举不仅有效提高城市水资源再利用率,而且能够明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城市绿地绿化带市政
最美城市“绿化带”
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简述
BIM技术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LID的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特征分析及措施设计
挪威Bodø市政大厅
市政园林绿化设计创新思考
种子
风景
城市绿地土壤现状调查分析
编制城市绿地养护规范和标准应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