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标准的修(制)订

2019-02-03 09:32金捷
科技风 2019年2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摘 要:本文针对制造企业、职业院校、毕业学生开展了专业调研,分析专业人才需求、岗位能力、课程设置,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修(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要通过专业调研,了解机械制造企业生产技术情况、用人需求,学校现在专业教学标准执行情况,毕业生在企业工作岗位、在校学习的评价等方面情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开展专业调研

(一)企业调研

为保证调研数据具有代表性,企业涵盖全国所有区域,针对不同区域内机械加工类大、中、小型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41份企业调查问卷,高职占技术人员、技能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分别为18%、22%、31%,这表明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在三种意向岗位均占不小的比例,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这也确定了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考虑学生毕业后的三种就业岗位;技能人员几乎为高中、中职和高职学历人员所垄断,其所占比例分别为50%、24%、22%;根据对企业认为新入职毕业生应该接受培训顺序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按从先到后顺序排列分别为企业文化培训、企业纪律培训、职业素质培训、上岗技能培训,这表明目前学校对学生培养过多单纯强调技术技能培养,对学生职业素质和企业文化精神的培养需加强,要求学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要将企业文化精神、职业素质和企业纪律等方面贯穿于学生技能培养过程,真正做到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融合、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融合。

(二)学校调研

在全国52所开设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校的有效调查问卷,高职院校学历结构呈向高学历方向发展趋势,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比例高达57%,具有博士学历达6%,师资队伍建设较过去得到不少提高。职称结构呈中间粗两端细的橄榄性结构,平均师生比1∶20;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课时比例分别为243%、17.7%、19.4%、7.2%、31.4%,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量总的来说相对偏少,这表明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

(三)毕业生调研

毕业生调查问卷主要调查了学生基本信息,目前工作岗位、工作所需技能和知识、岗位需要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入职前三年主要岗位及对学校专业设置情况评价及建议等方面。在收到166名学生调查问卷中,有65%的学生在入学前不了解所学专业,25%的学生毕业时都还不了解毕业后所要从事的工作,这说明学校在招生宣传工作和在校学习期间的就业规划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还应将工作做实、做细、做牢。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械加工与装配、产品设计、质量检测、销售和管理岗位,个别学生所从事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差甚远,学生认可的岗位技能主要集中在具备一定的机械识图与制图能力、熟练操作数控机床且对加工工艺、工装夹治具有一定了解;岗位所需要的知识集中在,机械制图与CAD绘图;公差配合与测量,加工工艺,金属材料与切削,刀具,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制造工艺,标准手册查阅。因每个学生就职的企业情况不一,所以学生在前三年所从事的岗位跨度也比较大,调查问卷中所提及设备操作、编程、工艺、设计、销售、设备维护、质量检验均有所从事,但通过对数据归纳和梳理发现仍有一定规律可寻,第一年学生从事岗位主要是设备操作、设备维护,第二年学生从事的岗位主是设备操作、编程、设备维护、工艺,第三年学生从事的岗位主要是编程、工艺。一名连续从事机械工作十几年人员年收入高达10万以上,这说明机械从业人员的年收入通常随从业年限的增加而增长,这一点学校在学生职业规划应提前给学生灌输这种意思,让学生爱岗、敬岗、爱业、敬业,衷心热爱自己的专业,对所学的专业产生强烈的兴趣。学生对学校在教学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体现在:学校应注重、加强实践内容,专业知识进入社会后利用较少,建议可以安排合适的实习地点进行专业知识的实践巩固。

二、准确定位专业

(一)专业人才需求

智能制造对复合型人才有着巨大需求,我国有计划地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采用机器代替人,实现全自动化生产,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制造装备将会普遍应用,需要大量操作、调试、维护及维修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岗位能力分析

企业对制造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岗位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控制、工艺规程编制、工装夹具设计、数控编程、质量检验上。企业不仅需要一大批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生产一线操作技能型人才,也需要一批掌握工艺实施能力、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型技能人才,并在职业操守、人文修养等方面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以适应中小企业的技术与管理要求。

(三)专业课程反馈

本专业所开设的相关课程,毕业生认为都很重要,尤其是职业技能课程,与用人单位工作岗位需求相适应,同时毕业生也充分意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所以对职业素质课程也给予高度评价。毕业生就业后岗位变换较频繁,需要设置合理的职业拓展课程,以适应学生将来就业与岗位转换的需要。

三、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一)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中心,按必需、够用原则建立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重点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重视人文精神、职业素养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让学生具备职业道德、心理抗压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构建“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为满足制造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构建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强调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将相关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实行整体优化,课程设置为实现学校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尤其是核心课程、专项技能实训,构建较宽的专业平台,从而形成本专业新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三)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为了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推进学历证书+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继续学习的能力,拓展學生就业创业本领。

四、结语

修(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教育教学的规范性,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家荣.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制订的探索与思考[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01).

[2]章鸿雁.中高职全程全方位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制订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6(06).

[3]吴泊良.高职和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困境与出路[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2017JSJG301);2017年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课题(JXHYZD201701-0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金捷(1962-),男,汉族,湖北鄂州人,本科,教授,湖北工业大学毕业,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研究方向:从事机械设计制造教学和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