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优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道法学科核心素养

2019-02-03 09:42毛希妍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学科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

毛希妍

【摘   要】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学科核心素养也相继凝练确定。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重中之重。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引入生活时政”“探究生活情境”“分析生活案例”“拓宽生活实践”四个角度来优化学生探究学习方式,探索学生道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生活;学习方式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提出了学生必须具备的六大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参照,着重强调了要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素养。那么初中道法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需要依靠老师的“教”,更需要学生在实际的“学”中间优化学习方式来进行培养。以下是笔者结合初中道法学科的实际教学经验,重点从基于生活来优化探究学习的角度,来进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探索。

一、引入生活时政,加强学生政治认同

在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贯彻对于生活时政热点的探究,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国家社会大事,对于国家和社会生活提高认识,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的教学时,运用2018年底“DG辱华”事件进行课堂教学的展开,通过让学生探究“DG辱华”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及探究应该如何,来让学生感受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继而通过现实生活中“艺人、商家以及广大民众选择抵制‘DG大秀,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这样的素材和镜头,来激发学生的国家荣辱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践行爱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政治认同。另外,除了课堂素材的选取外,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人民日报”的公众号等让学生进行课余的浏览和关注,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几分钟固定的新闻热点播报与点评,在日常播报点评中增加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让学生能够从热点中更好地提高和加强政治认同。

二、探究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使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增强的青春时期。青春期的孩子,对于是非观念有着自己的一套观点和看法,不太喜欢别人对其进行说教或者强硬的灌输。所以对于初中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引导,要特别注意避免简单粗暴、态度强势的满堂灌。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体验探究,自己得出正确的价值观,更有利于他们接受,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例如2018年10月发生了“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由此利用道法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热点的探究,通过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情境事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从不同的角色如司机、女乘客、其他乘客角度来分析这起事件发生的多方原因;从事件中失去生命的人、这些人的家人朋友、社会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事件造成的影响;从情绪、法律、规则、责任等不同角度去探究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在这节课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老师则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和点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也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这起事件以及理性对待生活矛盾。通过对于生活情境的探究,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对于生活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三、分析生活案例,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思想政治学科培养法治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法律模块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甚至在八年级下学期的《道德与法治》整本书都是法律专册,由此可见在初中道法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可谓是非常重要的。

部编版初中道法教材中的法律部分內容相对比较严谨,简单的传授式教学,学生被动的学习不仅不利于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而且还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因此,要将严谨的法律知识和条文进行趣味化和生活化,在教学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案例特别是一些比较出名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展开,让学生在生活案例中进行探究。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民基本义务》一框内容时,其中介绍了“依法纳税”的基本义务。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上,选用“范冰冰逃税”事件作为素材案例进行展开,让学生探究范冰冰逃税所带来的不同角度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依法纳税的重要性,真正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同时,通过“范冰冰”原来为著名演员艺人的身份,让学生感受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每个人都应该要遵守法律法规,从而让学生真正培养法治意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另外,在展示生活中的法律案例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法庭”等形式进行探究,让学生进入角色,模拟演练,在体验和演练中探究出法律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四、拓宽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思想政治学科培养公共参与,就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履行义务。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公共参与一定不能只停留于课堂上的知识理论的传授,而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真正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服务社会》一框的内容时,除了课堂上选用丰富的生活素材如《感动中国》节目来对学生进行奉献和服务社会的引导外,在课堂拓展部分,还利用课后的时间与所在学校的志愿文化相结合,带领学生走进学校附近的社区进行社区志愿服务,让同学们真正在志愿服务的行动中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体验到社会参与的成就感,真正自觉自愿地投身公共参与中去,提升自己的素养。

另外,除了在真正的社会实践和服务中通过收获成就感来提升公共参与素养,让学生更愿意去参与外,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对于社会问题的实地调查和采访、分析与提建议等方式来进行公共参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例如在讲环境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于所在地区冬季雾霾问题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主要源头等来共同协商讨论缓解的方法,最后形成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反馈给当地的政府或者网上建议平台。这样的社会调查能够让学生更加贴近生活,学以致用,不是远远脱离课本的简单的喊喊口号、嘴巴上说说做法,而是将道法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但也不是立竿见影、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笔者在此只是结合教学实践从基于生活优化探究学习的角度来探索提高学生道法学科素养的策略和途径。学生道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需要多元化的探索和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罗亚萍.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习得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21):40-41.

[2]宫东梅.浅析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03):27-29.

[3]顾梅.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种策略[J].广西教育,2017, (26):41-42.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学科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