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研究

2019-02-03 09:32马晓玲
科技风 2019年25期

马晓玲

摘 要:网络的快速发展为政治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新的途径,应积极研究通过网络途径实现民主参与的有效方式,从而实现科学决策与现代化治理目标。文章首先对新时期下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探讨网络发展对于政治现代化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基于网络途径推进政治现代化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网络发展;政治现代化;公意导向;公众舆论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下的政治现代化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对相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其中,民主参与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前提,网络的快速发展既为民主参与提供了途径,同时也会带来大众民主无序扩张、网络暴力和舆论审判等问题。因此,应积极研究网络的正确利用方式,从我国国情出发,采取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融合的策略,确保政治现代化的稳步推进。

一、新时期下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国情出发,围绕改革发展、治党治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政治现代化思想作出更加详细的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是民主与法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民主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不变追求,而加强法治建设,则是保障人民民主的基本手段,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在纪念现行《宪法》实施30周年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宪法》的法制力量对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权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切实感受到法制的公平和正义。此外,习近平总书记也对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道路选择、动力机制、思想和力量保证、以及战略方向等作出了指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新时期下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本质内涵。[1]

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政治现代化水平,可以具体通过政治制度化、法治化、穩定化、和平化、民主化程度等进行衡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虽然直至今日,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仍然存在不完善之处,但制度的存在是实现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基本保障,也是各项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前提。在全新的发展环境下,政治现代化建设必须关注于实现途径、参与主体、实现方式等的变化,不断对相关制度体系加以完善,从而保证政治活动的稳定性。其中,网络对于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而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则较为滞后,难以对网络环境下的民主政治参与作出有效引导。应在深刻理解中国政治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发展对于政治现代化产生的具体影响,找到新时期下推进政治现代化发展的正确路径。[2]

二、网络发展对政治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戴维·阿普特提出,政治现代化是一个从极权主义过渡到动员协商和民主自由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精英民主阶段、过渡阶段和大众民主阶段。其中,精英民主阶段的政策议程实际参与者为政策专家和政治精英,多数是官员,政策议程相对封闭。随着民主范式的转型,精英民主开始向大众民主过渡,非精英群体开始参与到政策议程中,并对其结果产生了一定影响,标志着政策议程开放度的逐渐提升。而到了更高水平的大众民主阶段,公众可以较为自由的表达政治诉求和观点,广泛参与到政策议程中,追求平等权利。严格而言,我国仍处于民主政治发展的过渡阶段,网络则为加快其发展步伐,提供了技术推动力。首先从精英民主向大众民主的转变主导因素来看,理性推动得到了认可和重视,强调在政策议程中尊重科学依据,而不是根据政治权威或精英倡导进行决策。在此背景下,网络技术则开启了民主参与政策议程的窗口,推动政策议程向弥散化方向发展。而且在互联网环境的影响下,公众意志不断强化,开始批判性的看待公共决策,并在网络平台中表达自身意见,影响政策议程。[3]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3次统计报告,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8.29亿,互联网普及率59.6%。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8.17亿,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消费高达711.1亿GB。从网民组成结构来看,中青年群体是网民中的主要群体,并表现出向高龄群体渗透的趋势。按照教育水平进行划分,网民主要群体为中等教育水平,本科及以上网民占比为9.9%。按照收入结构进行划分,网民主要群体收入水平在2001元~5000元之间,基本对应于各地区的平均收入水平。这些数据显示,我国网络普及程度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群体跨入网民行列,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网络的政务应用发展状况来看,目前我国的在线政务用户已经达到3.94亿人,占网民总数的47.5%。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的带动下,各级政府纷纷建立网络政务平台,促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的相互融合。借助网络政务平台更加高效的传递政务信息、实现资源集中管理、并开通网络便民服务。这些都为普通群众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有力条件,对政治现代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消极影响

在大众民主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到来之际,对于民主参与政策议题,也需要采取理性的态度。客观而言,并不是所有政策议程都适合民主参与,托马斯在参与决策理论中提出,民主参与需要平衡决策质量与可接受性的相互竞争。对于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议程,更加注重决策质量,可能不适合采取民主广泛参与的形式。而另一些议题本身需要从公众获得信息,或政策的达成需要公众参与和接受,则应积极推行公众参与。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现代化发展而言也是如此,在追求更高层次的民主参与目标同时,不能忽视基本国情。民主参与程度也不能简单通过众意相加、多数投票进行表决,这种决策结果不能保证民主决策的科学理性。在“十八大”中已经指出,要纠正唯票取人现象,更加注重民主参与的质量。因此,在网络推动政策议程向弥散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4]

具体而言,近年来发生的典型网络时间,包括网络暴力、议程超载、舆论审判和破坏决策的现象等,是在网络环境下大众民主发展所面临的实际困境。比如较为典型的药家鑫案件,虽然其有自首情节,但仍在舆论压力下被处以极刑,这种先于司法判决的舆论审判,容易对司法公正性产生负面干扰。再比如鹤山核燃料厂的群众对抗事件,导致高达370亿的项目被迫中断,前期投资付之东流,而实际上核燃料厂与核电站性质完全不同,公众在未充分知情的情况下,阻碍政策实施,造成巨额的财政浪费问题。这些现实困境是在网络环境下民主参与无序扩张、超前发展的代表性产物。在公众对决策科学缺乏理性认知的情况下,开放的网络环境反而容易激发社会矛盾,影响正确决策的实施。其本质原因固然是大众认知局限性以及自我意识的不稳定性。但网络的推手作用同样不同忽视,作为民主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以及公众观点的传播载体,如何发挥网络对于政治现代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政治现代化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基于网络发展的政治现代化推进路径

(一)把握好网络环境下的民主参与融合态势

基于上述分析,就我国当前的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而言,在实现大众民主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精英民主的支持,把握好两者在网络时代下的情景融合态势,是确保政治现代化稳步推进的关键。波兰尼提出,市场经济的自由扩张会侵害社会根本利益,激发社会自我保护的反扩张行为。社会正是在扩张与反扩张之间的博弈过程中得到发展。对于民主政治参与也是如此,市场经济带动了广泛社会动员,激发了个体的政治参与意愿。而市场无序扩张又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威胁社会稳定性,容易违背民主参与的本质内涵。针对这种情况,应不断强化公共价值的理念,对处于个体或少数群体的无序扩张行为作出反向制约,确保大众参与政策议程的真正实现。对于我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现状而言,应积极寻找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有机融合方式,构建融合型政策议程民主参与模式。在坚持大眾民主参与的同时,发挥政府和决策者的积极引导作用,引导公众理性的参与到政策议程中,从而摆脱大众民主超前和无序参与的困境。

(二)积极构建公意导向和协商合作民主运行机制

融合型民主参与模式的本质是公意导向与协商合作。从价值层面来看,公意是在众意之上的民主概念,卢梭将表达质量作为公意与众意的区分标准。其中,众意可理解为个别意志的叠加,其实质是关注于个人利益,而公意则是从公共利益出发,关注于公共价值的实现。在互联网环境下,迫切需要构建基于公意导向的民主运行机制,并确保公意能够得到合理表达途径。其中,知识与智慧是公意形成的重要基础,而众意则倾向于信息理解和接受,容易被特定言论所控制。为了确保公意的理性表达,应基于科学理论、实践经验,对社会问题作出高质量讨论,而不是简单迎合众意,作出不合理的决策。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则需要依靠协商合作民主的决策参与方式。协商合作民主的本质是对多方观点与利益的综合考量,通过公开讨论、平等听取各方意见、并根据不同意见作出民主协商,最终确保决策的质量。具体方式包括大众间的协商合作、大众与精英间的协商合作、精英间的协商合作。在协商过程中,则应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构建双向交流、信息互通、知识共享的协商环境,提高民主协商合作效率。

(三)加强互联网环境下的公众舆论引导

如上文所述,公意导向的前提是知识引导,加强互联网环境下的大众舆论引导,需要发挥网络知识传播的机制和作用。在此方面,最优代表性的是知乎平台。知乎平台于2011年时上线,定位是问答型的社交网站,在关系社会模式下,实现求知需求与专业解答的匹配。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知乎已经成为继微博、微信和贴吧之后的网络第四极,在大众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许多舆论事件中,知乎都以知识代名词的角色参与到事件始终,为普通大众了解舆论事件的背景知识、因果联系提供了重要平台。该平台的注册用户多数为高学历人群,采取邀请加认证的制度,汇集各领域专家,为提高政策议题质量汇聚了知识力量。比如在典型的魏则西事件中,肿瘤医生、资深媒体人、社会学专家等超过110万人参与互动,分别从各自专业角度对话题作出精神解读,讨论深度远远超过其他网络媒体,其中许多观点成为医改和网络监管相关政策议题的重要信息来源。

(四)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体系的建设

在政治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网络的作用不容忽视,为最大化发挥网络的积极优势,应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的建设。在魏则西事件、徐玉玉案件等的催化下,我国首部《网络安全法》从2017年6月1日开始实施,前后仅经历了短短一年的立法时间。2018年2月1日,徐玉玉案件更入选了“2017年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从这两点也能够看出,网络途径为公众参与加快政策议程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可以对公众的网络化民主政治参与提供指导和约束,同时避免有心人士利用网络途径诱导舆论发展,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目前我国《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审查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陆续实施,对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网络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应做好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引导公众采取正确的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政策议程,提出更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政策引导下,实现理性的民主参与,并对其参与行为作出约束和规范。

综上所述,网络发展对政治现代化产生了多方面影响,既为提高民主参与程度提供了途径,也容易引发民主参与无序扩张的问题。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对网络环境下的民主政治参与作出有效引导,可以最大化的发挥网络的积极促进作用,从而加快我国政治现代化发展步伐,提高民主参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栗娟.党内民主: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前提和保证[J].世纪桥,2018(09):29-30.

[2]杨磊.论行政管理现代化及其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31(02):51-52+64.

[3]孙峰.政治现代化视域下网络社会政策议程民主参与探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2(11):114-124.

[4]邓莉.公共性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J].江汉论坛,2017(03):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