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激发小学数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2019-02-06 03:56胡青雯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24期
关键词:意识培养主体性小学数学

胡青雯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培养其自己的主体意识,是一个重要且困难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教学环境,通过主体式教育,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性;意识培养

一、让学生自己操作,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堂上的教学,从一定角度来讲,就是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在教学时,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所以,要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教师的教学要围绕这一核心展开.所以,为了让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就需要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课堂上来,自己积极主动地发现知识,进行探索和学习.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参与学习创造一系列的条件.比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几个教学的步骤,首先,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物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对其分类,并且要有充分分类的理由.其次,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四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物体,再给学生展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观察,发现一些特征.然后,教师给学生展示正方体、正方形,球和圆形,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分析比较.再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来进行总结,让学生能够正确地了解其中的差异.最后,教师再次利用实物,让学生说出这些实物所代表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利用刚学的知识,对身边的物体进行描述,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巩固记忆.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尽可能多地参与课堂,让学生能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问题,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习惯得以培养.

二、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

在教学时,要经常让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知识来学习这些,可以逐步培养起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提升数学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数学知识体系庞杂,如果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进行思考、分析,最终解决问题,可以放学生养成自己思考的习惯,让其思维能力得以提升.让学生常常进行思考和分析问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许多学生在看到一些题目的时候,就会产生畏惧的心理,不愿意去面对,也不想去思考.就算教师已经告诉学生如何解题甚至教师已经将题目做出来了,学生还是不太乐意接受的样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告诉学生,这样的题目并不难,学生一定可以做出来的.这样的话,就会让学生自然地产生信赖自己的感觉,进而就会自己思考问题.在学生解出来以后,教师再稍微指导一下,学生就会学得更加有效.学生在自己解决了一道难题之后,会产生满足和自豪的感觉,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会变得爱做难题了.再比如说,在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练习简单的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然后教师再问学生“13+14=17”吗,可以直接将分子与分母相加吗?什么情况下两个分数才可以直接相加?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算一下,看谁能够算出正确答案.学生对这道题的疑惑,就会激发学生解出这道题的欲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醒,“23=46=69”,让学生得到一定的启发,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可以变化的.然后教师可以问问学生,这些分数分子分母是怎么变的,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这时很多学生就会主动举手回答,然后学生可能会说,分数的分子分母乘以同一个数,分数其实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这时可能有的学生会反驳,要是乘的那个数是零,此时就没有意义了.这时,教师再问学生,怎么才能让结论更加科学呢?其实只要在乘的那个数后面加上不为零的情况就可以了.学生自己通过讨论,然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让学生的思想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提升,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兴趣.

三、利用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满足感

在教学小学数学的时候,教师要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来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那些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教师在这些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可以引导他们去做一些更高水平的题,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对于那些数学水平不太高的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将自己的基础打好.而对于那些数学水平最好的一类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解决一些难度更大的奥数或者竞赛题,最终让他们的水平能够得到最好的发挥.这样的分层次教学,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定位里,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让他们有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比如,在学习分数时,教师可以这样出题,现在已知四年级的女生有80人,而且四年级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4.再问学生,四年级的男生有多少个,四年级全年级有多少人,如果现在知道五年级的人数是四年级的23,那么你能算出五年级有多少人吗?然后,教师可以让一些水平稍差的学生回答第一个基础的问题,这些学生做完之后,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自己尝试去做第二个问题,对于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让他们做前面两个问题,然后试试最后一个问题,对于水平很好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三个问题都进行解决,在解决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进行深层次的训练.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学习的感觉,增强自己的自信,并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是主导者的观念.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自己进行探索和学习,不能被动地一味听教师的讲解.以学生为主体,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動性提高了,那么教学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提升.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最终能够构建起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景中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激发[J].吉林教育,2013(10S):114.

[2]谭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07(8):123.

[3]蒋欣宏.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式学习的策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9):124,128.

猜你喜欢
意识培养主体性小学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高中体育教学要注意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试析安全生产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