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泰空间维度词“深”的对比研究

2019-02-10 04:11陈宗真
现代语文 2019年11期

[泰国]陈宗真

汉泰空间维度词“深”的对比研究

[泰國]陈宗真

(北京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摘  要:“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空间维度词,它具有空间义和非空间义两种语义功能。基于汉泰大型语料库,观察汉泰空间维度词“深”在实际应用中的词语搭配和语义功能,并从认知的角度阐述汉语“深”与泰语对应词“l?k”的空间概念、空间隐喻的特点。在空间义上,由于中、泰民族对事物认知视角存在不同,导致汉语、泰语对“深”空间描述对象具有一定的差异。同时,由于两种语言对“深”空间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也使“深”从空间概念投射到非空间概念时,存在语义功能上的差异。

关键词:“深”;空间维度词;汉泰对比;语义分析

一、引言

空间维度词是对具有一定形状的事物的特定部位或部分所占据的空间的量进行说明的词语[1](P23)。它是所有语言中的一种基本词汇。汉语的空间维度词,包括“大”“小”“高”“低”“矮”“长”“短”“远”“近”

“厚”“薄”“粗”“细”“深”“浅”等。在日常交际中,空间维度词经常被用于描述非空间的概念,从而形成空间隐喻。认知语言学界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很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表达和理解的[2](P7)。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不论是在语言中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隐喻无所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就是以隐喻为基础的[3](P1-3)。由于概念隐喻的映射不是任意的,它根置于人体、人类的日常经验及知识,所以人类的隐喻,有些是具有共性的,一些是广泛的,还有一些似乎是某种文化特有的[4](P133)。因此,在不同语言中,那些能相互对应的空间维度词究竟能用于描述哪些抽象概念,从而具有什么样的语义功能,可能并不完全相同。

在众多空间维度词中,“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形容词。在表达空间义时,“深”可以刻画出三维空间,它所表达的空间概念,不仅包含了空间量,还包含了方向性,即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空间距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深”除了表达空间义和姓氏外,还具有6个非空间义项,可用于描述学问、感情、关系、颜色、时间等多种抽象概念。正如李梓所指出的,“深”可以由空间概念域投射到关系域、心智/智力域、时间域、程度域、数量域、物质域、状态域等目标域[5](P128)。因此,空间形容词“深”的意义理解和具体应用用,对汉语学习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目前,汉语“深”的跨语言对比研究已经涉及到英语、日语、韩语、越南语、俄罗斯语等。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空间维度词“深”在很多语言中普遍存在,且语义功能与汉语“深”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也有一定区别。比如,非空间语义功能和词语搭配上就有一定差异(参见钟晓雯、陈曦,2011[6];李梓,2012[5];Dinh Bich Thao,2015[7];张兴,2015[8];田玉粉,2016[9])。为了进一步了解汉语形容词“深”的空间义、非空间义特点,本文将基于汉语和泰语的大型语料库,对汉语空间形容词“深”和泰语对应词“l?k”进行对比研究,旨在通过对真实语料的分析,发现汉语“深”和泰语“l?k”的空间义和非空间义以及其词语搭配、语义功能的异同,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汉泰两个民族对“深”的空间概念和空间隐喻的认知特性。

本文以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和泰国国家语料库(二)(THAI NATIONAL CORPUS II)为语料来源,通过观察汉语“深”和泰语对应词“l?k”的词语搭配、语义表达,探讨汉语和泰语空间维度词“深”的异同。

二、汉泰“深”的搭配词语

在本文所收集的汉语语料中,形容词“深”和其重叠形式“深深”的例句共有610个,其中“深”所描述的对象词语有204个。在泰语语料中,形容词“l?k”及其重叠形式的例句共有459个,其中“l?k”所描述的对象词语有173个。

我们首先根据事物的语义特征,将“深”和“l?k”的搭配词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示具有物理空间性质的物体和动作,如:“水”“海”“挖”“印”“隐藏”等词语;一类是表示具有非空间性质的事物和行为,如:“根基”“印象”“夜晚”“蓝色”“关系”“影响”“思考”等词语。“深”和“l?k”搭配词语的归类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深”和“l?k”搭配词语的性质对比

虽然“深”和“l?k”都能用于描述具有空间性质的物体和动作、非空间性质的事物和行为,但具体哪些词语能与其搭配仍有一定的差异。下面,我们就对“深”和“l?k”搭配词语的异同进行具体分析。

(一)“深”和“l?k”与具有空间性质词语的搭配

1.两者的共性

这一类的搭配词语可以分为物体和动作两类。无论是物体还是动作,都具有[+向下延展]的特征,“深”和“l?k”所描述的是“向下或向内的空间距离”。能受“深”和“l?k”修饰的物体,有些是具有“容器”特征的,即物体内部虚空,可以容纳其他事物,如:海、井、森林、山、碗等;有些是具有“容物”特征的,即物体本身需要依赖某种容器而存在,如:水、泥、水底、海底等。此外,还有一些具有“凹进”形状的物体,也可以用“深”和“l?k”修饰,如:海湾、港口、眼眶、脚印、伤口等。

在动作类的词语搭配上,能受“深”和“l?k”描述的动作,一般都表示一个物体处于或进入另一个物体的移动状态,如:印、扎、挖、潜水、藏、呼吸等。

2.两者的差异

在本文所收集的语料中,我们发现,一些物体和动作具有[+向下延展]的特征,如:“洪水”“积水”“积雪”等物体和“点头”“蹲”“鞠躬”等动作,它们在汉语中,可以用“深”来描述,但在泰语中却不能用“l?k”来描述。例如:

(1)齐腰深的洪水。

(2)积雪非常深。

例(1)和例(2)中的“洪水”和“积雪”,是表示纵向的空间距离,泰语中一般不用“l?k”来描述,而是用“su:?”(高)来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和泰国人对物体的认知存在差异性。根据汉民族的认知习惯,人们对“洪水”和“积雪”的认识,是从其平面往下看。因此,在度量其纵向距离时,可以用“深”来描述。不过,泰国人有不同认知角度。在泰国人看来,“洪水”和“积雪”这类物体是叠加在地面上的,即水和雪是从距离地面很近的程度往上积累。人们对“洪水”和“积雪”的认识,是从地平面往上看。因此,在度量其纵向距离时,用“高”来描述。再如:

(3)深深地点着头。

(4)他吸足一口气举起杠铃做深蹲。

例(3)和例(4)中的“点头”和“蹲”,是表示身体动作向下移动,也不能用泰语“l?k”来描述。根据汉民族的认知习惯,这些动作是以站立时的高度为参照点的,这个参照点处于地面之上。在泰语中,却不能将其作为“l?k”的参照面,从而无法用“l?k”来描述这些动作向下移动的空间距离。

从例(1)~例(4)来看,汉语“深”和泰语“l?k”,虽然都能用于描述向下的空间距离,但由于两个民族对事物的认知有所差异,因此,在描述事物的空间距离时,会选择不同的空间词语。

(二)“深”和“l?k”与非空间性质词语的搭配

1.两者的共性

在泰语词典中,“l?k”只有“难以理解,不容易明白”一个非空间义项,不过,在实际应用中,“l?k”和“深”一样,都能用于描述多种非空间概念的事物。在这一类搭配词语中,“深”和“l?k”既可以用于描述人或事的内在属性,如:内容、意义、根基;也可以描述人的情感,如:爱、仇恨、矛盾等;还可以描述人的认知活动和状态,如:了解、学习、思考、研究等。

汉语“深”、泰语“l?k”与非空间性质词语搭配的情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都能搭配,且意义相同;另一种是都能搭配,但意义不同。下面就对此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种情况是“深”和“l?k”都能搭配,且意义相同。“深”和“l?k”用于描述人或事的内在属性、人的认知活动和状态时,两者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例如:

(5)a.钟市长曾建议我到佛山市郊县学校看一看,这话是大有深意在的。

b.su:an  kam  nai  k?wa:m  ma:i  t?i:  la?  ?iat

对于 因果  里    意思      的  细

l?k  lo?  paj   k?:  k??:

深  下  去  就  是

(对于“因果”,其更深、细的意思就是……)

(6)a.对“左”的错误思想不能忽略,它的根子很深。

b.ra:k  t?a:?  wat  ta  na  tram  k?:  mai  l?k

根  的    文化        也 不   深

(文化的根也不深。)

在例(5a)和(5b)中,“深”和“l?k”分别描述“意义”和“意思”,用来表示某一事物的深层意义,它不是表面的意义,而是十分深奥,为一般人所无法理解。在例(6a)和(6b)中,“深”和“l?k”所描述的對象是“根”,“根深”表示基础深厚、稳定,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再如:

(7)a.民警们忍受着满腔委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群众为何不理解、不支持公安工作?

b.k?am  s?:n  law  ni:p?it  t?a:la  na:  l?k  l?k

教导      这些    思考         深  深

l?:w  k?:  mai   ta:?   t?a:k  k?am  s?:n  r?:a?  p?ra?  t?aw

了  就  不  差别 从   教导      关于   上帝

(深深地思考过后,这些教导与关于上帝的教导并没有差别。)

(8)a.以我和班禅大师几十年的交往,深知大师的本愿,就是实现祖国的统一。

b.??:j  t???:  ?iw  t?uk  t?a:n  r?:?  ??:  t?:  ?a:t

说起 名字 戏剧 各 位  叫   哦 但 可能

maj ru:  l?k  r?:  ru:  la?  ?i:at

不 知  深  或  知  详细

(说起“戏剧”,各位并不陌生,但可能知道得不深或知道得不详细。)

例(7)和例(8)中,“深”和“l?k”分别用于描述人对某事的认知活动和认知状态。例(7)“深”和“l?k”在描述“思考”这一认知活动时,表示进一步地思考,或往事情深层进行思考,这也意味着被思考的“对象”具有深与浅或表面与深层的不同层次,表面内容是容易看到、理解的,而对于深层内容,如果没有进一步思考,就不容易意识到。例(8)“深”和“l?k”描述了认知状态“知道”,表示对事情的深层内容有较好的体认,它与例(7)相同,在描述认知状态的同时,也展示了主体所“知道”的事情也具有一种层次空间。也就是说,与认知活动和认知状态相组合的“深”和“l?k”,都具有“深入”的意义。

第二种情况是“深”和“l?k”都能搭配,但意义不同。“深”和“l?k”同样能用于描述人的心理状态,但是两者所表达的意思并不相同。例如:

(9)a.她处于深深的矛盾之中。

b. sa:i  ta:  k??:?  k?aw  mi:   r?:?   r?:i   k?wa:m

眼神    的   他  有  线索          矛

k?at  j?:?  l?k  l?k  t?a  wa:  mai  kla:sa  d?:?  ??:k

盾       深 深  但     不   敢  表现  出

(他的眼神中有矛盾深深隐藏着的线索,但不敢表现出来。)

(10)a.这段过渡期的乐是短暂的,有的还未体会到乐的滋味,就又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

b.p?r??  t?ep  pu:at  ju:  l?kl?k  t??an  t???

因为   痛苦   在  深 深   我  才

mai  k??:i  ru:s?k  ja?  ?aj  la?

不太   感到 (肯定语气)

(因为痛苦存在于内心深处中,我才不怎么感觉到的嘛。)

例(9)和例(10)中,“深”和“l?k”分别描述了人的“矛盾”和“痛苦”的心理状态,但在汉、泰语中,它们所表达意思并不一样。例(9)中“深深的矛盾”,表示矛盾的程度很高,而泰语中“k?wa:m k?at j?:?(矛盾)l?k l?k(深深)”的意思是内心深处有矛盾,一般不会被别人看到。例(10)中,“更深的痛苦”,“深”也是表示痛苦的程度很高,而在泰语中“t?ep pu:at(痛苦)ju:(在)l?k l?k(深深)”则表示痛苦这种感觉发生在内心深处,不容易意识到。

从中可以看出,在与表示感情类词语搭配时,“深”主要是表达感情程度的强烈,而“l?k”则是表示感情所在位置,也就是内心深处。在汉语中,感情越深,越容易被别人意识到,而在泰语中,感情越深,越不容易被别人意识到。

2.两者的差异

在与非空间性质的搭配词语中,有些词语在汉语中能用“深”作修饰语,但在泰语中却不能用“l?k”作修饰语;有些词语在泰语中能用“l?k”作修饰语,但在汉语中却不能用“深”作修饰语。根据本文所收集的语料,笔者对“深”和“l?k”在非空间性质的搭配词语上的差异进行了总结,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能用“深”而不能用“l?k”描述的抽象事物和行为较多,我们发现至少有六类词语,即情感与感受类、印象类、关系类、影响类、颜色类、时间类等。这些词语在用“深”描述时,“深”主要是表达一种程度,程度越深,其特征越显著,从而越容易被外界认知。在泰语中,对这些程度越深、越容易察覺其特征的事物,一般都不用“l?k”来表达。

能用“l?k”而不能用“深”来描述的抽象事物和行为有两类,即性格类和思维表达类。在泰语中,“l?k”在用于表达“性格”时,它表示这种性格是主体固有的本性,但由于某种原因,这种性格被隐藏起来,其他人、甚至主体自己都不易察觉。而用于思维表达类词语时,“l?k”表示主体将某事的内容表达得非常深入,尽量让听者或读者了解到一般人不知道的内容。

三、汉泰“深”的语义功能

我们认为,“深”和“l?k”的词语搭配,无论是空间性质类还是非空间性质类,都起源于“深”和“l?k”的语义功能以及汉民族和泰民族对事物的思维认知。下面,我们就根据对“深”和“l?k”搭配词语的观察,探讨汉语“深”和泰语“l?k”的语义功能,并试图从认知的角度解释“深”和“l?k”在语义上的差别。

空间维度词“深”和“l?k”都具有表达空间义和非空间义的语义功能,在非空间义的语义功能上,“深”引申出更多义项,这使得“深”的搭配词语也更为多样。通过观察“深”和“l?k”在每一类搭配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发现,“深”和“l?k”的非空间义与空间义具有一定的关联。我们认为,“深”和“l?k”的非空间义是从它们所表达的两种空间关系——即“连续距离”和“间隔距离”——中扩展出来的。

徐今认为,“深”可以表示两种空间关系,一种是“连续距离”,即表述物体自身从一端到另一端的距离,如:水深、井深、深洞;另一种是“间隔距离”,即一个物体距离参照面的距离,如:“震源深达130公里。”[10](P16)徐今对两种空间关系的论述与Lyons对英语“high”的语义分析基本一致。Lyons指出,“a high window”(一扇高窗)具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窗户从某个参照点往上的距离大;另一种意思是这扇窗户的上端到下端的距离大。“high”可以表示“距离空间”(distance)和“延长空间”(extension)两种空间意义,前者是描述事物的位置,后者是表示事物的性质[11](P701)。我们认为,Lyons的“距离空间”和“延长空间”分别与徐今的“间隔距离”和“连续距离”的意思基本上是相同的。接下来我们就从“间隔空间”和“连续空间”两种空间关系,来探讨“深”和“l?k”的空间义、非空间义语义功能。

(一)“深”和“l?k”的空间义语义功能

在空间义上,“深”和“l?k”可以用于描述事物的空间性质或“连续空间”,如:“深水”“深扎”等;也可以用于描述事物所在的位置或“间隔空间”,如:“3.35米深的水底”“深藏”等。需要指出的是,“深”和“l?k”在表达“连续空间”和“间隔空间”时,还具有方向性,即从上到下的纵向空间或从外到里的水平空间。不过,有些物体在汉语中能用“深”描述其空间距离,在泰语中却不能用“l?k”来描述。我们认为,这一差异反映出汉民族和泰民族对“深”和“l?k”空间义的认知并不完全相同。

Lyons指出,“距离空间”和“延长空间”的认知是基于“视觉之旅”(visual journey)[11](P701)。对于同一个场景,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语言都可能选择从不同的视角来认知或表达场景中的空间关系。在汉语中,“深”所表达的向下或向内空间是以人的视野方向为出发点的。基于生活经验,人们在观察水、地、容器内部时,视野是向下的;估量水、地、容器内部空间时,通常是以视觉最早接触到的物体的上沿作为参照点。在泰语中,“l?k”所表达的向下或向内空间却是以较为固定的地平面或某种容器的外沿为出发点和参照点,因此,“l?k”只能用于描述地平面或容器内部向下或向里的空间。

上文提到的“洪水”的深度,汉语中可以用“深”来描述。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汉民族的认知中,洪水是蔓延在地面上的广阔空间中的,洪水与地面上的空间可以看作容物与容器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汉民族对方向的认知是以人的视野方向为出发点,人通过视觉来认识洪水,而人的视野最早看到的是水的平面。因此,汉民族就以洪水的平面为参照点来估量洪水的空间量。

同样是“洪水”的深度,泰语中却用“su:?”(高)而不用“l?k”來描述。这一方面是在泰民族的认知中,“洪水”是水从河流、水沟等原来的容器里溢出来的,所以不把洪水和地面上的空间看作容物与容器的关系;另一方面,泰民族对方向的认知是以某种较为固定的物体作为出发点,对洪水空间量的认知是以地面为参照点的,所以用“su:?”(高)来描述洪水的空间量。

基于对事物和方向认知的差异,汉民族和泰民族对“深”和“l?k”空间义的认知也有所不同。在汉语中,“深”以人的视野最早接触到的物体作为向下或向内的参照点,该参照点可以是一种容器,也可以是一种容物。而泰语中,“l?k”只能以地平面或容器的外沿作为向下或向内的参照点。“深”和“l?k”这种空间义上的差异,也使得两者在非空间义上的表达功能有很大不同。

(二)“深”和“l?k”的非空间义语义功能

汉语中,“深”在与非空间性质类词语搭配时,一般表达非空间义的意义。如:在“内容很深”“意义很深”中,“深”具有“深奥”的意思;在“感情很深”“关系很深”“深深地影响”“深深地感受到”“深蓝色”等用法中,“深”表示一种程度;在“夜已深”中,“深”则表示进入夜间的时间很长。我们认为,“深”的这种非空间义的语义功能是从其“连续空间”义中引申出来的,从表达空间量扩展到表达内容量、力量、密度或程度等意义。

王银平指出,汉语“深”的空间概念从空间域投射到程度域时可以体现出三种程度:内容的显现程度、认知的难易程度和情感的体验程度[12](P55)。“深”之所以能由空间域向程度域映射是因为“深”显示了意象图式中的“从上到下、由浅入深”这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深化的程度越大,说明事物的特征就越突出。我们对汉语“深”的非空间义看法与王银平完全一致。

泰语“l?k”与汉语“深”不同,“l?k”在与非空间性质类词语搭配时,有时表示空间义,有时表示非空间义。例如:

(11)ru:  s?k  si:a  t?ai  l?k  l?k

感到    伤心   深  深

(内心深处感到伤心)

(12)ni?  sai  ra:i  l?k

性格 邪恶 深

(心底下藏着邪恶的性格)

(13)k?wa:m  ma:i  l?k  k?:n  t?a?  k?aw  t?ai

意思    深    过于     理解

(意思深奥,不易理解)

(14)ru:  mai  l?k   ru:  mai  t?i?

知  不  深  知 不  真

(知道得不深入,知道得不真确)

在例(11)和例(12)中,“l?k”描述的对象分别是情感类和性格类概念。在泰国人的认知中,情感和性格都被视为装在人内心的事物,“l?k”所表达的是这些事物所在的位置距离其容器(内心)的外沿或表面很深。换言之,也就是情感、性格与人内心表面的间隔距离很大。当“l?k”的描述对象为内容、意义和认知状态等概念时,“l?k”表达的是非空间义。在例(13)和例(14)中,“l?k”分别描述“意思”和“知道”。例(13)中,“l?k”的意思相当于“深奥”;而例(14)中,“l?k”具有“深入”的意思。我们认为,“l?k”的非空间义是从“l?k”的“连续空间”意义引申出来的,从空间量扩展到内容量和程度等意义。

虽然“深”和“l?k”都能用于表达程度很高,但在汉语中程度越“深”,越容易被外界察觉其特征,如:“影响很深”“颜色很深”“深深地表示感谢”“深秋”等。但在泰语中,程度“l?k”主要用于表达事物的内在属性、人对事物深层内容的认知活动或状态,体现人与事物内部的认知程度,这些属性、活动和状态与外界并没有直接关系,通常情况下不能用人的视觉去感知,他人也不容易体会到。

总的来说,“深”和“l?k”的非空间义语义功能差异是基于两者“空间义”上的差异,即泰语中“l?k”所描述的空间都是某种封闭性的容器(包括地平面)向下和向里的空间,距离越深越不容易看到,越不被外界认知。因此,泰民族对“l?k”空间的认知经常与“不易看见”“不易理解”相关,这与汉语“深”的情况不同。在汉语中,“深”所描述的对象不一定存在于封闭性的容物里面,如洪水、积雪、蹲、鞠躬、点头等物体和身体活动,所以“不易看到”“不易理解”的语义只是汉民族对“深”空间的部分认知。除此之外,“深”的空间义还与“数量”“程度”等相联系,因此,当“深”投射到非空间概念时,也可以表达“易于察觉”语义。

为了更清楚地显示“深”“l?k”与各种搭配对象语义功能的异同,我们将上述分析结果进行了归纳,具体如表2所示: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汉泰两种语言空间维度词“深”“l?k”的搭配范围和语义功能的异同。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经验基础,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认识,汉民族和泰民族对空间词语“深”和“l?k”的认知和用法,也体现出“同中有异”的现象。在汉、泰语中,“深”的空间概念都包含着空间距离和方向性的语义,但两个民族对“深”的参照点(面)的选择不同,汉语的空间概念“深”就隐含着“非易视性”“不易理解”“程度高”等多种特性,而“程度高”却不是泰语空间概念“深”所具有的。因此,当“深”这个空间维度词在扩展到非空间义的语义功能时,汉语“深”能引申出比泰语更多的非空间义,词语搭配的范围也比泰语更为广泛。

可以看出,汉语空间维度词“深”的词语搭配和语义功能十分丰富。相对来说,汉语“深”的空间义与其他语言的对应词语比较类似,二语学习者可以借助母语知识来把握汉语“深”的空间义;但汉语“深”的非空间义不仅具有多种义项,而且与学生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增加了二语学习者的理解难度。因此,对汉泰词语进行对比分析,不仅能使对外汉语教师了解汉语词语的语义功能和使用特点,还能帮助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词语教学,从而提高汉语词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任永军,滕向农.空间维度词“深、浅”的认知语义分析[J].柳州师专学报,2001,(4).

[2]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

[3][美]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4]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李梓.英汉语“深”的空间隐喻[J].科技视界, 2012,(11).

[6]钟晓雯,陈曦.“глубокий”和“深”搭配域的认知分析[J].西伯利亚研究,2011,(5).

[7]Dinh Bich Thao.漢越语言空间维度词“深/浅(su/n?ng)”的空间语义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4).

[8]张兴.反义形容词“深浅”的日汉语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2015,(1).

[9]田玉粉.汉韩空间维度词对比[D].延吉: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0]徐今.汉语空间形容词的空间量[J].汉语学报, 2015,(1).

[11]Lyons,J.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12]王银平.英汉空间维度词“深”的认知隐喻对比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2,(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patial Dimensional Word “Shen(深)”in Chinese & Thai

[Thailand]Chen Zongzhen

(Schoo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Shen(深)”is a complex spatial word, which has both spatial and non-spatial semantic function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spatial word “shen(深)”in Chinese and Thai, observ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llocation and semantic functions of the Chinese“shen(深)” and Thai counterpart“l?k”based on the real usage in Chinese and Thai corpuses. The spatial concepts and metaphorical features of the word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cognitive view. It is found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way the Han and Thai people perceive the objects leads to some individuality in the collocation and spatial sense of the word “shen(深)” in Chinese and Thai. Meanwhile, the differences in spatial concepts between the word in two languages also lead to differences in semantic functions when projecting from spatial concepts to non-spatial concepts.

Key words:“shen(深)”;spatial dimensional word;Chinese and Thai comparative study;semantic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