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体位干预在预防妊高症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观察

2019-02-11 17:19贾艳萍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9年18期
关键词:体位医护人员下肢

贾艳萍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产科,山东 济南 25001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被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外科及妇产科术后极易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大概在0.61~1.50%之间[1]。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下肢溃烂,甚至引发肺部栓塞,致使产妇猝死[2]。为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早期体位干预对预防妊高症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我院2017年1月~2019月3月收治的480例妊高症产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0例。其中,研究组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9.56±3.67)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8.97±1.05)周;对照组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30.12±3.89)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12±1.14)周。通过一般资料的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产后护理期间,对照组产妇仅接受常规护理,即产后将孕妇安全送回病房卧床静养,并进行心电监护;两小时以后,医护人员可协助孕妇进行翻身;十二小时以后,医护人员可安排产妇下床进行适当的活动。

研究组产妇在此基础上采用早期体位干预护理,主要包括:①产后:回病房以后,孕妇平卧,医护人员需要对产妇进行心电监护,且对产妇体位进行适当的调整,垫高产妇脚后跟,使小腿悬空,不仅减小了对腓肠肌的压迫,同时还有利于静脉血液的回流。②产后两小时:医护人员必须对产妇下肢进行分段、交替式按摩,每次持续时间为5~10分钟。③产后两至四小时:医护人员除了要对产妇进行按摩外,还要引导产妇自主进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下肢运动。④术后六小时:医护人员鼓励产妇在病床上开展翻身活动,锻炼双下肢的运动能力,加快血液回流,避免血栓形成。⑤产后次日:医护人员需要督促产妇进行主动锻炼,对足背肌和下肢肌肉进行收缩活动,同时多做深呼吸。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产后发生下肢肿胀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两组产妇的产后下肢肿胀、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采用百分比(%)表示,用x2进行检验,P<0.05。

2 结 果

对比两组产妇产后发生下肢肿胀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研究组(n=240例)出现6例产后下肢肿胀、2例深静脉血栓,共计8例,总发生率为3.33%;对照组(n=240例)出现15例产后下肢肿胀、8例深静脉血栓,共计23例,总发生率为9.58%,研究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产妇产后下肢肿胀、深静脉血栓的总发生率相比x2=7.75,P<0.00,上述结果均具有可比性。

3 讨 论

手术产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3]。为了能够使妊高症产妇顺利分娩,需要对其连续使用硬膜外麻醉使周围静脉扩张,血流逐渐缓慢,下肢的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导致血流缓慢,静脉血栓形成。虽然该病的临床症状多为肿胀、脚痛、腿痒,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极有可能对孕妇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由研究可知,研究组产妇的产后下肢肿胀、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9.58%的产后下肢肿胀、深静脉血栓发生率,P<0.05。所以,对妊高症产妇及早采取必要的防治护理措施是非常有用的。适当调整产妇的卧床体位,再加上按摩、自主活动等方式,有利于减轻髂静脉所受的压力,促进产后下肢的血液回流,减少妊高症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早期体位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妊高症产妇产后下肢肿胀、深静脉血栓等情况的发生,有助于促进孕妇产后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体位医护人员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