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方配合针灸在2型糖尿病患者(脾虚夹湿型)中的运用研究

2019-02-11 11:28罗丹王红唐余浪杨显红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脾虚

罗丹,王红,唐余浪,杨显红

(1.安岳县人民医院,四川安岳 642350;2.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自贡 643000;3.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医院,重庆 400000)

目前,随着饮食结构的发展,环境因素的改变,2型糖尿病这一多基因遗传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因为其发病机制的不明确,目前西医治疗上,主要是以二甲双胍类为代表的药物治疗,和以运动等为主的非药物干预;上述治疗方法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血糖状态,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但也会出现包括腹泻在内的并发症[1]。糖尿病在祖国医学中,归属于“消渴”范畴,因素体阴虚,又因不节饮食与失调的情志,致使脾的运化功能受损,痰湿滋生,故指标为运化体内水湿,而健脾为治本之关键。针对脾虚夹湿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配合针灸干预,疗效显著,2016年7月—

2018年7月期间为研究段,以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安岳县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脾虚夹湿型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根据入院时间段的不同,收治的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包括男13例,女17例,年龄介于51~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22±3.77)岁,病程介于10个月~10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5.33±2.77)个月;而收治的另外

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包括男12例,女18例,年龄介于52~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44±3.89)岁,病程介于9个月~11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6.55±2.89)个月。

对照组患者仅使用2型糖尿病西医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在使用2型糖尿病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配合针灸干预。经比较,两组肝肾脾虚夹湿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等基线资料均衡性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相关标准

入组患者均符合WHO在2011年颁布的2型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包括血糖、糖化数值等[2]。辨证分型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3]中,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平素脘腹胀满,纳差食少,食后即泄,身乏懒言,气短喜卧,舌质淡白(或有齿痕),脉滑(弱)的脾虚夹湿证辩证标准。

纳入标准:(1)临床病历资料完整,治疗的依从性高,能配合完成随访及治疗;(2)2型糖尿病中西医诊断明确,且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虚夹湿型。

排除标准:(1)对中西药物过敏者;(2)肝肾功能较差者,或存在凝血等功能障碍者,或伴有心脑肺等重要器官病变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使用2型糖尿病西医常规治疗,即予以二甲双胍片干预,2次/d,早餐及晚餐后服用,500 mg/次,当患者出现胃脘部不适时,可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钠胶囊干预,剂量为40 mg,2次/d,在饭前服用。

观察组在使用2型糖尿病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配合针灸干预。参苓白术散基本方如下,薏苡仁、炒白术、茯苓各30 g,泽泻、山药、生山楂各20 g,桔梗、党参、陈皮、半夏各10 g,炙甘草6 g,加减化裁如下:当出现湿浊化热,加虎杖、竹茹各10 g,当有胃寒气短时,分别加黄芪(15 g)、肉桂(3 g),当存在脘腹胀满时,给予郁金、枳壳各10 g。上述药物,我院煎药机煎水300 mL,分3次服用在饭前服用,100 mL/次,1剂/d。针灸处方如下,以足三里、公孙、阴陵泉、内关、中脘为主穴,当患者存在脘腹胀满时,加用太冲、期门,当伴有食少纳差时,加梁门、建里。

二甲双胍片、中药及针灸均以10天为1个疗程,当治疗一个疗程后,再休息3 d,做第二个疗程,以3个疗程为一个治疗周期。同时,给予患者2型糖尿病行健康教育,包括保持合理的饮食、运动量等。

表1 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对比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3个疗程后的血脂水平(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数值、胰岛素水平和空腹血糖数值,同时,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纳差、恶心、泛酸等不良事件。

1.5 统计方法

对临床观察期间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糖化血红蛋白数值等计量资料采用(±s),组间比较分别采用配对四格表的χ2检验及t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其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对比[(±s),mmol/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对比[(±s),mmol/L]

组别总胆固醇治疗前 治疗后甘油三酯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5.24±0.36 5.22±0.74 0.654>0.05 4.02±0.21 4.11±0.29 0.687>0.05 2.56±0.11 2.57±0.12 0.574>0.05 1.36±0.17 1.84±0.21 0.471>0.05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对比

3 讨论

作为内分泌科最为常见的疾病,2型糖尿病及其产生的相关并发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祖国医学中的“消渴”即为2型糖尿病,基本治疗原则为滋阴清热[4]。但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发现,“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并没有在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中出现,而形体肥胖,纳差便溏者,饮水与小便次数较少,比较多见,多属脾虚夹湿型。脾虚夹湿型,多因暴饮暴食后运动量减小引起脾的病变,西医常规对症干预,有一定的疗效,但意义不大。

该研究在使用2型糖尿病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配合针灸干预,疗效显著。观察组治疗后,其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机制如下[5-6]:属于绿色疗法的针灸,从经络入手,因为作用渠道同药物不同,在改善常规治疗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应方面,疗效显著。作为保健要穴的足三里,可和胃、降逆、止呕,中脘主通调气机,内关连接三焦,降逆止呕,公孙穴能双向调节胃肠功能,而阴陵泉主健脾除湿,上述诸穴合用,共奏健脾渗湿,和胃降逆之功效。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参苓白术散,经现代药理学证实,能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增加人体的免疫能力,发挥健脾的功效,促进脾升清降浊之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参苓白术散加减方配合针灸在脾虚夹湿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兼顾了疗效与安全,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参苓白术散脾虚
自拟健脾除湿方治疗脾虚湿盛型汗疱疹疗效观察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基于“碳源”研究参苓白术散中药多糖对二株肠道拟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绒毛和隐窝的影响
参苓白术散治疗泄泻40例
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脂肪肝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