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诊疗模式下经动静脉内瘘同侧肢体置入PICC患者1例报告

2019-02-12 03:46王珏岚温贤秀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尖端置管内瘘

胡 蓉,王珏岚,温贤秀,△

(1遵义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贵州 遵义 563100;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患者,男,75岁,2019年4月收入我院,因“治疗需要在B超引导静脉置入PICC导管”,患者有高血压病20+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伴右侧胫前动脉狭窄、高脂血症等病史;4年余前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予以“沙利度胺+地塞米松方案”化疗。3年余前在我院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末端回肠造瘘术”,保留右上腹造瘘口,并以“卡塔他滨”口服。2年余前于我院行“全麻下行末段回肠单腔造瘘还纳术+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1年余前跌倒后左侧股骨颈骨折;1年余前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规律透析,本次低血压等病情危重入院。患者体温36.3 ℃,心率78次/分,呼吸18~20次/分,血压在升压药维持下波动在84~116/43~55 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一般情况差,左前臂可见动静脉内瘘,四肢可见轻度凹陷性水肿。血常规未见异常,DIC提示:PT:14.2 s,HD:57.9%,INR:1.29,APTT:78.6 s,FIB:5.9 g/L,TT:不凝,D-Dimer:2.33 mg/L。因治疗需要在B超引导塞丁格技术下经左上肢贵要静脉置入巴德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5Fr),置入39 cm,外露0 cm,穿刺点位于左上臂肘横纹上4 cm,臂围27.5 cm,予以思乐扣固定。床旁X射线片示:导管尖端位于第八胸椎水平。患者置管后按计划进行治疗,病情平稳,无导管并发症发生。

讨论慢性肾衰患者存在中心静脉狭窄、闭塞及静脉血管损耗的风险,可能会影响未来动静脉内瘘建造[1],故在内瘘侧肢体置入PICC时应谨慎。本院于2019年5月经动静脉内瘘同侧肢体置入PICC一例,联合诊疗模式的体会如下:①置管前评估:超声评估血管显示,该患者左上臂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均具有穿刺条件,PICC置管首选贵要静脉[2],左肱静脉外11点位置处可见点状高回声,考虑为血管周围神经丛,为避免术中术后神经丛损伤,故暂不选用;左头静脉与桡动脉合并成动静脉内瘘,现功能欠佳,考虑后续动静脉内瘘再造,也未选择;右上肢挛缩无法伸直,左侧内瘘距正中静脉较近,故不选择正中静脉。双侧腋窝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未见明显异常;右腹股沟有一股静脉插管行血液透析,左股骨颈骨折,故未考虑经大隐静脉置入导管。目前患者外周静脉条件差,已连续输液大于7天,其中多巴胺注射液[3]的pH值2.5 ~4.5,为中度危险;全胃肠外营养液(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总渗透压一般波动在700~1200 mOsm/L,为高度危险[4]。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5Fr)管径较粗,按导管管径占血管管径<45%的原则,多学科联合诊疗后确定患者可从左贵要静脉置入PICC导管。②置入导管的护理:患者持续使用升压药,血管处于收缩状态,且凝血功能欠佳,置管中需注意压迫止血。患者预置管长度为39 cm,无相关药物过敏史。穿刺贵要静脉后将内导丝送至目标血管,B超探头沿血管方向查看可见血管内高回声导丝显影,运用钝性分离扩皮法进行血管鞘的放置[5],该手法可减少穿刺点局部出血、渗液,减少导管脱出、导管相关血栓的形成。送鞘成功后,穿刺者压迫鞘前段血管,减少血液至鞘内大量流出。患者无法偏头压闭颈内静脉,由巡回护士持B超探头压闭颈内静脉后,操作者再缓慢送管。送管后巡回护士使用B超查看双侧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右侧锁骨下静脉未见可疑高回声导管影,左侧锁骨下静脉可见一高回声导管影。使用腔内心电图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当导管送至37 cm时,可见心电图中P波轻度抬高,继续缓慢送管,送至39~40 cm处可见P波抬高至QRS波的1/2位置,再推送2 cm可见P波倒置,故退回导管至预测的39 cm处,此时P波位于最高峰,可以初步判断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 (superior vena cava,SVC) 的下1/3段和上腔静脉-右心房交界 (caval-atrial junction,CAJ) 处[6]。固定导管后,患者行床旁胸片检查PICC尖端定位,放射科医生会诊判读影像后得出结果:PICC管尖端位于胸8椎体下份水平,气管隆突下约5.3 cm。研究显示[7],气管隆凸下1.2~2.8个胸椎单元可作为判断PICC尖端最佳位置的参考范围,故判断导管尖端位于目标位置。③置管后的护理:渗血的处理:患者置管后12 h敷贴内可见渗血,予以穿刺点藻酸盐敷料加压止血并予以水胶体敷料覆盖导管,嘱患者家属及病房护士随时观察敷贴内渗血情况。研究显示[8],藻酸盐敷料能促进伤口快速湿性愈合。预防感染:置管后36 h,患者穿刺处未见明显渗血,按照每5~7日常规PICC维护流程予以更换无菌透明敷料,现未出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功能锻炼:由于该老年患者长期卧床,活动无力,嘱患者家属协助患者活动置管肢体,每日被动握拳300次,早中晚各100次,但活动效果欠佳。置管后15日,患者置管侧肢体出现轻度水肿,行血管B超示:导管经行静脉未见明显异常。多学科会诊后考虑患者置管肢体活动度欠佳,引起置管侧肢体轻度水肿。邀康复科为患者行置管侧肢体康复锻炼后,上肢水肿缓解;预防堵管:导管的双腔接头均使用无针密闭正压接头,可有效避免导管内血液回流;输注TPN时行Q6 h冲管,冲封管时需单手双管同时冲封管。

该老年患者,由于疾病复杂、病情危重,单纯依靠PICC中心和病房护士对其进行静脉治疗是远远不够的,静脉治疗多学科联合诊疗[9]的实现,保障了患者静脉输液安全,减少了患者穿刺痛苦、病房护士的静脉治疗压力。

猜你喜欢
尖端置管内瘘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效果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超声引导下二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术后再狭窄效果观察
Finding Another Earth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不同深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