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探讨

2019-02-13 07:12张优仪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淋巴瘤肿块结节

张优仪,蒲 红,李 娟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a.放射科,b.病理科;四川 成都 610072)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是一种原发于肺部的少见淋巴瘤[1]。因发病率低,进展缓慢,容易误诊。本文通过回顾分析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7例肺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重视和认知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7例肺MALT淋巴瘤患者。病理诊断根据2016年WHO淋巴瘤新分类方法[2]。肿瘤分期按照Ann Arbor分类法分为四期[3],I期:只侵犯1个淋巴结;Ⅱ期:侵犯≥2个膈上淋巴结;III期:同时侵犯膈上和膈下淋巴结; IV期:淋巴结外的侵犯及转移。

1.2 方法收集患者首诊时的一般情况、主要症状、胸部CT表现、临床病理分期、诊断及治疗方法、随访情况等。生存时间是指从患者确诊到截止观察时间或最后随访日期。记录患者死亡时间及死亡原因,以排除肺MALT淋巴瘤以外的其他原因所致死亡。随访截至2018年4月30日,随访时间为6~62月,平均48月。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17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见表1。

2.2 病理表现17例均经病理确诊。其中纤支镜活检5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9例、手术2例。病理标本大体观:肿块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实性肿块或结节,直径约2~5 cm,切面灰白,质软,无坏死,边界清楚。显微镜下见大量淋巴细胞增生,呈片状或多灶性,见图1。高倍镜下见增生细胞主要为边缘区B细胞,胞质丰富,可见轻度核异质细胞,肿瘤细胞亦可浸润部分淋巴滤泡及黏膜上皮,可见淋巴上皮损伤。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抗原,CD19、CD20(见图2)和CD79a阳性,CD5、CD10、CD23、Cyclin-D1、BCL-2阴性。瘤组织中残存的支气管黏膜上皮显示CK阳性,见图3。

表1 患者临床特征

#B症状包括发热,消瘦,盗汗。

图1 肺MALT的镜下表现(HE染色,×40倍) 支气管黏膜下,软骨周围,肺泡内成片淋巴细胞浸润

图2 肺MALT的免疫组化(CD20染色,×40倍) 肿瘤细胞CD20阳性,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

图3 肺MALT的免疫组化(CK染色,×100) CK阳性,支气管及肺泡上皮破坏,淋巴上皮病变。

2.3 CT影像学表现肺MALT的CT征象主要以实变或肿块/结节为基本表现。17例均为双肺多叶段受累。6例患者行增强扫描,病灶均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可见血管造影征。具体影像学征象主要有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扩张,磨玻璃影,多发小结节,支气管血管束、小叶间隔增厚,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增大、胸腔积液等,见表2。

实变型共10例,双肺上下叶均有受累,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见图4a、4b),经治疗后范围明显缩小(图4c)。肿块/结节型共4例9个病灶,病灶分布亦较随机。4例肿块/结节型中单发2例,多发2例,多发者合并实变(见图5a、5b),经治疗后实变范围显著缩小(图5c)。病灶中肿块直径1.2~4.9 cm,平均2.7 cm;平扫CT值约40 HU,增强CT值约78 HU,增强后可见血管造影征。13例(76.5%)见空气支气管征,合伴支气管扩张9例(52.9%)。磨玻璃影9例(52.9%),多发小结节11例(64.7%),胸腔积液4例(23.5%),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增大3例(17.6%)。1例(5.9%)患者仅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小叶间隔等间质增厚;2例(11.8%)患者可见实变、结节及间质增厚等多种形态病灶。

表2 患者CT影像学特征

图4 肺MALT的CT表现 a:(肺窗)示双肺多发实变影;b:(纵隔窗)肺实变区的密度均匀,可见空气支气管征;c:经治疗后随访12个月,双肺内病灶范围明显缩小。右侧少量气胸。

图5 肺MALT的CT表现 a:(肺窗)示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下舌段见实变影,双肺下叶见磨玻璃影;b:(纵隔窗)示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下舌段实变区密度均匀,可见空气支气管征;c:经治疗后随访6个月,双肺内病灶范围缩小。

2.4 治疗方法单纯手术1例,手术+化疗5例,单纯化疗10例,1例患者仅使用抗生素抗感染后出院。化疗方案为利妥昔单抗+含有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的R-CHOP方案9例,以及不含利妥昔单抗的CHOP方案6例。

2.5 生存情况随访时间6~6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至末次随访,有1例患者失访,4例复发,全组无死亡患者。患者经治疗并经CT检查随访发现病灶范围有缩小(图4c、图5c)。

3 讨论

肺MALT淋巴瘤约占肺原发肿瘤的1%[1],是一种少见的边缘区惰性淋巴瘤。研究发现,由于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支气管壁中可以产生MALT,部分患者可形成肺MALT淋巴瘤[4,5]。肺MALT淋巴瘤的好发年龄在50~70岁,性别无明显差异。本研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32~81岁,平均年龄为61岁,与文献报道大致相符[6,7]。肺MALT淋巴瘤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一般较轻微,多为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咯痰,咳嗽,气紧等),B症状(盗汗、乏力及体重减轻)少见(本研究中B症状出现率23.53%)[8]。肺MALT淋巴瘤可合并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组患者中,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干燥综合征2例,占11.8%。

肺MALT淋巴瘤的确诊依赖于病理。肿瘤细胞来源于边缘区的B淋巴细胞,主要表现为小淋巴细胞样细胞浸润,并向周围肺泡和间质弥漫性浸润。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抗原,CD19、CD20等B细胞抗原阳性,而CD5、CD10、CD23、Cyclin-D1、BCL-2表达阴性。

本研究中肺MALT淋巴瘤的CT表现以实变,肿块/结节等为基本征象,病灶呈随机分布,没有肺叶倾向性,与文献报道一致[9,10]。由于肿瘤细胞沿支气管血管束周围间质及小叶间隔生长蔓延,形成了实变和肿块等基本影像表现,并且多部位、多种形态病灶同时存在。病灶内肺的支架结构未被破坏,从而形成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造影征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11,12]。病灶边缘模糊,可表现为磨玻璃影或晕征。由于病灶内血管完整,血供较丰富,且生长较慢,肿瘤很少发生坏死,故CT图像上病变密度较均匀。另外,肺MALT淋巴瘤的少见征象包括: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13]。本研究有3例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轻度肿大,临床考虑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未行活检。4例伴有胸腔积液。4例肺外累及(胃、骨髓和纵隔,其中骨髓和胃的病灶经病理证实)。故在胸部CT发现本病后应行全身其他部位检查,以了解病变范围,评估病变程度。

肺MALT淋巴瘤单发病灶可以手术治疗,如果无手术指征,化疗也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化疗方案大多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靶向治疗主要为针对CD20抗体的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即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效果更为理想[14]。

肺MALT淋巴瘤病程长,进展缓慢,短期内不会发生肺外侵犯,预后较好。通过随访本组患者的生存情况,最长随访时间62个月。我们发现除1例患者失访外,全组患者无死亡。有4例病情复发,再次治疗后一般情况较稳定。文献报道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5年总生存期可达89.7%,体力状态差、高龄、多肺叶受累、B症状等可导致总生存期缩短[15]。

综上所述,肺MALT淋巴瘤临床症状不典型,进展缓慢,影像特征以实变、结节或肿块为主,部分患者可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抗炎治疗效果不佳。临床易因认识不足而误诊。确诊依赖病理,联合化疗预后良好。

猜你喜欢
淋巴瘤肿块结节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肺结节,不纠结
发现肺结节需要做PET/CT吗?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体检查出肺结节,我该怎么办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以肺内病变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瘤多层螺旋CT与PET/CT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