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传播的慕课学习有效性分析

2019-02-14 12:13张永棠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习者问卷因子

张永棠

(广东东软学院 计算机学院,佛山 528225)

0 引 言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共享经济的发展掀起了知识共享,即在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之间通过知识的传递产生的一种行为。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萨卡大学的乔治·西门子首次提出慕课(MOOC),并创建了全球第一个cMOOC类型的课程[1]。截止2019年上半年,中国上线慕课的数量达1.25万门,学习人数增至2亿多人次,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量达到1291门,目前已有1000余所高校开设慕课。

慕课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慕课知识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在传播过程中的5W模式[2],慕课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其独特的5W要素[3]:Who & To whom:面向社会大众;Says What:将知识碎片化进行教学;In Which Channel: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With What Effect:实时动态的效果反馈。慕课的5W传播模式体现了其开放、大规模、交互性等特点,为知识传播提供平台[4]。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以慕课为主题,对其发展进行相关研究。在国内,大多数对慕课的研究集中在“高校学习”“教育模式”“教学质量”等方面,聚焦于慕课在高校的应用及效果反馈[2]。慕课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最大范围的传播与共享,高校可以利用慕课开放性教学优势,加大教学改革和教学平台建设,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5]。在国外,对慕课的研究主要是“远程学习”“在线教育”等,聚焦于慕课的技术支撑及理论建构[2]。例如,在封闭的虚拟学习环境和开放的慕课环境中,建议利用技术作为调解、互动和对话过程的支持,建立模型以促进用户间的交流[6]。以上研究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参考。

综述以上研究,笔者发现以往学者们对慕课知识传播有效性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访谈法、观察法、实地调研等方法,关注慕课知识传播过程的有效性,分析影响大学生慕课学习有效性的因素,探讨对应的解决办法,以期能为慕课平台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1 研究方法与设计

1.1 问卷编制

本次调研问卷编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以“慕课”为关键词,通过CNKI检索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百余篇,查找关于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的相关资料,同时收集关于互联网时代下学习方式转变给知识传播带来的影响的相关新闻报道,总结问题,为问卷设置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采用访谈法与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选取部分广东省高校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大学生慕课学习方面的现状及问题,并通过观察身边同学利用慕课学习时的行为表现及学习结果,确定问卷三个维度为基本情况、学习行为描述、使用慕课学习感受,并细化各个部分的因子,从填写者基本信息、慕课使用情况及使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进行详细描述,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问卷内容设计

1.2 样本分布

为了获取可靠的样本数据,该研究于2019年5月发放线上问卷300份,线下问卷560份,共86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842份,有效回收率为97.91%。调研针对广东省11所高校大学生,样本涵盖包含华南理工大学(985高校)、华南师范大学(211高校),以及深圳大学、广州大学、广东东软学院、嘉应学院、广州工商学院等普通本科高校(见表2)。

表2 调查样本构成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3.1 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立足问卷整体,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问卷数据的主要成分,检验问卷数据所得因子与问卷设计因子之间的一致性;其次,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将问卷各个变量进行分类处理,采用图表结合的方式呈现数据结果,并对结果进行集中趋势分析、离散程度分析、频数分析[7]。

1.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为确定问卷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本研究借助spss19.0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4]。首先,本次研究样本数量为842,大于100,且问卷题数为19,符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样本量与问卷题数之比大于5:1的条件;其次,对问卷各变量进行了KMO和Bartlett的检验分析[8],如表3所示,KMO检验系数大于0.5,sig.值小于0.001,各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强,适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见表3)。

表3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方差贡献反映了因子包含信息量的多少,如表4所示,通过主成分分析,共提取4个因子,公共因子的最高方差贡献率为77.060%,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7.532%,说明提取的因子与问卷编制设计因子相似度高。本次问卷分析提取的主要成分为:因子1:包括得知慕课渠道、网站选择、学习课程数、学习时间、考试分数等,概括为慕课学习行为描述;因子2:学习效果、使用感受、期望改进,概括为使用慕课学习感受;因子3:包括年级、学校、专业,概括为基本情况;因子4:性别,属于基本情况(见表4)。

表4 因子方差贡献表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慕课使用基本情况

在大学学习中,大部分大学生使用过慕课,在被调查的842名大学生中,有742名大学生使用过慕课,占比88.1%,有100名大学生没有使用过慕课,占比11.9%。

大学生得知慕课的渠道大多数为课程要求和他人推荐,分别占比36.6%、28.9%;通过浏览器、报刊杂志等推荐、自己发现、其他渠道的占比分别为13.9%、17.5%、3.1%(见图1)。

由图2可知,大学生使用过的慕课学习平台大多集中在MOOC中国、中国大学MOCC、网易公开课、慕课网和爱课程,分别占比16.9%、15.9%、11.4%、22.2%、18.7%;其他慕课学习平台分布较少。

图1 得知慕课的渠道

图2 使用过的慕课学习平台

2.2 慕课课程学习效果

标准差的大小与离散性成反比关系,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由表5可知,9、10、11题的标准差值较小,答案较为集中,大多数大学生每学年选择2~3门慕课课程,每周花在慕课学习的时间为2~3小时,且在学习过程中基本能集中精力;相比较而言,13、14题标准差值较大,即慕课课程测试成绩普遍不高,约66.6%的大学生未完成慕课课程的学习。

合理的学习规划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做好时间管理则为学习规划的贯彻落实提供了保障,但以上数据分析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规划,时间管理的意识不强。每学年2~3门,每周2~3小时的学习时间,具体到每天的学习时间大致为17至25分钟,这反映出平台课程的学习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不会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但测试分数普遍不高以及结课率低,表明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掌握程度有较大的差异,大部分的学习者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不佳。

表5 慕课使用情况调查

2.3 大学生慕课学习动力来源

“拓宽知识面”与“提升专业能力”是大学生选择慕课课程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比27.4%和25.6%,另外“得到学分,获得证书”与“兴趣爱好”也是大学生选择慕课课程的重要原因,占比为20.5%与19.3%,“同学们营造的氛围”及其他原因占比为5.4%与1.8%。

学习动机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意愿并实施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8],学习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图3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选择慕课课程的动机主要来自于内部动力,而外部动力影响较小,与传统课堂相比,一方面在线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强的主动性与长期的坚持性,但就调查过程中的反馈来看,许多大学生因为课程与自己预想的有一定偏差,课程学习缺乏强制要求,从而出现课程学习的中后期兴趣不足,积极性减低,动力逐渐弱化的问题,最终没有完成慕课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规定慕课学习直接与学分挂钩,只要参与了课程学习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因此部分同学抱着只是为了获得学分的心态去学习,而不注重是否真正理解并且掌握了所学知识,从而使学习的有效性降低。

图3 动机分布

图4 慕课学习影响因素

2.4 影响大学生慕课学习效果的因素

如图4所示,“缺乏动力”和“自己时间安排不合理”是未完成慕课学习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占比34.4%和28.3%;慕课平台课程设置原因即“课程进度或难易度不符合自己情况”和“课程枯燥”均占16.7%,其他原因占3.9%。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慕课学习以课后自主学习为主,缺乏老师的监管,这对大学生的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往往会出现思想上的懈怠,认为在线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于是就会寻找各种理由将学习视频拖延到其他时间观看;从慕课平台的角度分析,慕课虽然拥有海量的课程学习资源,但学生自身的基础与学习情况却各有差异,学生在不了解课课程难易程度及相关学科知识时,不能够很好的将自己的需求与课程内容匹配起来,造成慕课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知识需求,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2.5 慕课平台存在的问题

根据图5可知,大学生认为慕课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不能实时答疑,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缺乏监督,易分心或忘记”,占比分别为26.3%与26.4%。“教学模式单一”“学科交叉”“课程设置”等问题分别占比为17.6%、16.8%与10.1%。从表6可以看出,23.2%的大学生希望慕课平台创新教学方式,22.2%的大学生希望课程学习过程中穿插习题练习,另外设定学习方式、建立学习小组、平台展示优秀成绩等方式也可以提升其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习有效性。

图5 慕课平台存在问题

表6 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因素

兴趣因素响应数量百分比个案百分比A. 课程学习过程中穿插习题练习,学练结合36522.2%49.2%B. 平台展示优秀成绩,创造动力激励自我27616.8%37.2%C. 设定学习赛制,提供线上奖励35021.3%47.2%D. 创新教学方式,如采用直播、课堂游戏等31823.2%51.3%E. 建立线上学习小组,邀请优异者进行学习经验分享21615.9%35.2%F. 其他110.7%1.5%

就慕课的使用现状来看,学习者只能体验到优秀教师和专家不受限制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的授课,几乎感受不到慕课的学习环境以及评价体系[9],因此慕课学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虽然知识提供方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与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在整个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存在教学双方交流较少、缺乏评价及答疑环节、作业及讨论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困惑无人解答或者反馈周期长等问题,导致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传播过程中交互性差。此外,由于慕课的课程可以在后台运行,学习过程难以监管,部分同学自制力较差,上课时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浏览其他网页的情况,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面对慕课浪潮,国内一流大学积极参与慕课资源建设,旨在辐射其优质课程资源[10],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建设、课程资源以及其共享等方面却面临着困境。因为课程大多以学科类别进行划分,缺乏具体包括课程难度系数,教学风格以及涉及相关知识等更加细化的课程介绍,并且平台也不能根据注册者的知识类型,文化程度及学习需求为注册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课程,这既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使得学习者不能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

3 对策建议

3.1 提高课程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

3.1.1 整合课程资源,构建个性化推荐体系

慕课平台的课程资源丰富、全面,但同时也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分类单一、难易程度难辨等问题,学习者难以从中挑选出最适合自身情况的课程[11]。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优化:首先,整合课程信息。整合如课程难度系数、学时、讲解风格及课程完成后的体验等课程信息,为学习者提供相关信息咨询,使学生能够在对课程有了更加详细了解后再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课程;其次,实行课程评分制。学习者对于已结课的课程进行综合评分,课程被搜索时,其评分越高则搜索排位越靠前,能减少低质量课程、缩小课程选择范围,使得学习者能更容易选择高质量课程;最后,进行个性化推荐。在用户注册时,根据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如注册者的知识类型、文化程度及学习需求等,进行数据分析,实现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及需求定制出针对性强的专属课程推荐。

整个体系能够将学习者从注册到挑选意向到学习的整套过程都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学习者的能力高低、学习程度以及种类偏好等方面的综合结果,以便于提供给学习者定制的课程推荐,对学习者进行针对性、高效性的教学。

3.1.2 提高证书含金量及权威性

慕课目前大部分结业证书只能作为学习者自身学习技能的一种佐证,不具有社会认可度及直接效用,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因此,慕课平台应提高所授技能或学历证书的权威性和含金量,让学生和社会真正认可所获证书,从而让学习者能够由内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选择主动学习,这就使得慕课平台与各企业、高校签约,使平台自身有资格发放高质量证书成为关键。

3.2 完善督促和互动机制,保证高效学习

3.2.1 完善学习过程中的督促机制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督促,结课率低下,后台监督系统有待加强。目前大部分课程以邮件形式提醒课程开始,但常常被学生忽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确定学生是否认真听课,课程结束后缺乏及时反馈,造成学生学习有效性不高。因此,慕课平台需要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监督体系来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首先,建立后台监督体系,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限制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浏览其他网页的权限,对学习采取计时记录;其次,课程传授中穿插限时习题等来监督大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专注度与学习效率;最后,结课时利用关键字查询方式将测试中打开网页搜索答案等行为评判为作弊行为,并评定其最终成绩为无效。

3.2.2 进一步完善师生互动机制

慕课平台的特殊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灵活性极高,所以保持师生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是提高慕课学习有效性的重点。学习过程中应增加线上线下互动环节,增加例如在线讨论、师生问答、课堂测试等活动环节,并将学员与老师或同学的讨论程度按比重计入最终测试成绩,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4,12]。同时也要建立互动反馈机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得出评价,在反馈评价中要注意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然后教师根据评价结果相应地调整教学进度、方式以及内容的难易程度,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学生难以进行时间管理并且自制力较差,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以相对性评价为基础的阶段性考核,同时把阶段性考核成绩按比例计入最终成绩。使得学员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所遇到的学习问题,从而做到持续有效的学习。

3.3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3.3.1 建立答疑、讨论专区

慕课平台的及时互动性差,学习者遇到问题或难点不能得到及时地解决,导致学习热情低下。因此,慕课平台可在直播课后附加十分钟的答疑时间、录播课建立答疑专区,当学习者留言后,后台提醒该主讲老师,限定主讲老师在四十八小时内进行答疑,否则将会对该课程进行扣分,影响其搜索排位;同时,建立学员讨论专区,学员在该专区相互讨论、提问、分享等,避免学习者养成一味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

3.3.2 完善奖励机制

奖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参与性不高。相反,网游对大学生吸引力却很强,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其中过关升级等方法来刺激大学生不断投入精力[13]。例如根据学时设计课时地图,营造一种游戏进程的氛围;提供不同类型的虚拟角色选择,根据学习时间、学习质量以及结课数量等对虚拟角色实行升级;提供所学知识一对一或小组对小组PK赛,将综合答题数量及正确率进行公开排名等。对于学完课程以及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如在平台上对良好的成绩进行展示、颁发相关奖状证书,以及在学习讨论区邀请学习成绩良好的同学进行学习方法及经验的分享等。

4 结 语

慕课作为大量课程资源的线上学习平台,有利于推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共享。但在享受接受教育资源便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由于资源的整合度低、学生主动性不高等原因,该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知识传播有效性低的问题。对此,慕课平台应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优化不足之处,以增强慕课平台传播知识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学习者问卷因子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影响因子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问卷网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问卷大调查